文言文,又名《人有魚池》,選自《權子雜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群鷧啄魚(人有魚池)
- 外文名:Yi peck fish group
- 類型:典故
- 類別:古文
- 出處:《權子雜俎》
- 作者:耿定向
- 年代:明
原文,譯文,思想與啟發,啟發,寓意,字義,
原文
人有魚池,昔群鷧(鷺鷥)竊啄食之,乃束草為人:披蓑戴笠持竿,植之池中以懾之。群鷧初迴翔不敢即下,已而審視,下啄;久之,時飛止笠上,恬不為驚。人有見之,竊去芻人,自披蓑戴笠而立池中。鷧仍下啄、飛止入故。人隨手執其足,鷧不能脫,奮翼聲“假假”。人曰:“先故假 ,今亦假耶?”
譯文
(從前)有個人有(個)養魚池,原先總有一群鷺鷥偷偷啄食魚,就綁草做了個(假)人,披著蓑衣,戴著斗笠,手拿竹竿,放在魚池中用來威嚇它們。眾鷺鷥開始(在天空)迴旋飛翔不敢下來,後來漸漸注意觀察,(飛)下來啄食。時間久了,(鷺鷥)就經常飛到竹竿上面停著,很自在的樣子,不再被它所驚嚇了。有人看見了,(就)偷偷撤去草人,自己披上蓑衣,戴上斗笠,站在池中,鷺鷥仍照舊飛下來啄食,還像以前那樣飛飛停停。那人隨手抓住它的腳,鷺鷥脫不了身,拚命扇動翅膀發出“嘎嘎”的叫聲。那人說:“早先確實是假的,難道現在也是假的(草人)嗎?”
思想與啟發
啟發
寓意
鷧鳥之所以被人抓住,是因為它自以為是,不善觀察,不會變通;這則寓言告訴我們:大自然的萬事萬物都在不斷的變化,我們要仔細觀察,千萬不可以自以為是,要善於觀察,要學會變通,不會變通的人,始終都會吃苦頭的。 鷧鳥以不變的眼光看待事物,最後不免被人隨手捉住。以老眼光來看待變化了的事物,難免不犯經驗主義的錯誤
字義
1、患:擔憂
2、恬:安靜;安然
3、鷧:一種捕食魚蝦的鳥,俗稱魚鷹。
4、蓑:用棕櫚編制的蓑衣
5、笠:竹笠
6、時:不時地
7、持:拿
8、懾:威嚇
9、迴翔:繞圈子飛翔
10、竊:偷(竊食之)
11、竊:悄悄地(竊取草人)
12、芻:草人
13、假假:擬聲詞,鷧掙扎時叫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