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暗示

群體暗示是社會影響的主要形式。個人或群體通過語言、表情、行動或某種符號,使群體成員在無批判、不自覺的情況下盲目接受某一意見、觀點並產生與之相符的行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群體暗示
  • 外文名:group suggestion
主要特點,來源與提出,暗示形式,影響因素,

主要特點

1)以受暗示者無批判的接受為基礎;
2)是一個緩慢的潛移默化的社會影響過程;
3)只適用於比較簡單的思想與行為。

來源與提出

  1. 心理學史上最早的有關著作時德國施密根斯的《暗示心理學》(1892)。
  2. 1903年俄國心理學家別赫捷列夫在《暗示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意義》一書中提出“社會暗示”一詞。後來塔爾德、勒邦等都做過研究。
  3. 謝里夫的“遊動錯覺”現象及50年代阿希的實驗都是經典性的。
20世紀30年代,謝里夫將遊動現象用於研究個體的從眾行為。他利用遊動錯覺的特點。首先告訴被試黑暗環境下的光點在運動,然後讓大家判斷一個光點運動的距離。由於人們一般沒有遊動錯覺的知識,因而就作出了各種各樣的距離判斷。隨後謝里夫再讓一位實驗助手以肯定性的口吻指出距離判斷的尺度,結果發現經過幾次實驗之後,被試的距離判斷越來越接近於實驗助手所作出的距離判斷。這一錯判現象的社會心理學依據是:所有被試由於處在一種不能確信自己的情境中,因而,被試只好慢慢地遵從他人的判斷。該實驗結論是,人們在不知情況不能確信自己的情境中,出現了一種 遵從行為。而這種遵從行為是由於缺乏必要的信息所引起的,而不是盲目的服從。
暗示心理學書籍暗示心理學書籍
阿希從眾實驗是心理學家阿希在1956年進行的從眾現象的經典性研究— 三垂線實驗。實驗旨在研究從眾現象的具體表現、產生及其原因。該實驗以大學生為被試,每組7人,坐成一排,其中6人為事先安排好的實驗合作者,只有一人為真被試。實驗者每次向大家出示兩張卡片,其中一張畫有標準線X,另一張 畫有三條直線A、B、C。X的長度明 顯地與A、B、C三條直線中的一條等長。實驗者要求被試判斷X線與A、B、C三條線中哪一條線等長。 實驗者指明的順序總是把真實被試者安排在最後。第一二次測試大家沒有區別,第三至第十二次前六名被試按事先要求故意說錯,藉此觀察被試的反應是否發生從眾行為。

暗示形式

社會暗示有多種形式,比如直接暗示、間接暗示、自我暗示、反暗示等。

影響因素

社會暗示的強弱程度取決於暗示者的情況(如地位、知識、工作方式等),也取決於受暗示者的情況(如信息掌握得少、處於困難和焦慮狀態、年幼無知、獨立性差等)。此外,與群體的規模、性質、凝聚力、結構、文化背景、社會心理定勢等,也都有關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