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亞種分化,繁殖方式,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群居織巢鳥體長14厘米,體重26-30克,壽命5年。小型鳴禽,喙形多樣,適於多種類型的生活習性;鳴管結構及鳴肌複雜,大多善於鳴囀,叫聲多變悅耳;離趾型足,趾三前一後,後趾與中趾等長;腿細弱,跗跖後緣鱗片常癒合為整塊鱗板;雀齶型頭骨。兩性長得很像,羽毛淺黃色,上體褐色,背部,頸背及翼覆羽淺黃色,腹面白色帶有刻紋,側翼有斑塊,咽喉處的黑色延伸到翕部。
棲息環境
一般喜歡乾旱的稀樹草原和林地,雖然有可能進入草原,在喀拉哈里沙漠南部廣袤的荒原上,闊葉樹草原林地和大部分無樹木的納米布沙漠。
生活習性
群居織巢鳥的體型和重量的變化幅度很大,平均為74.1毫米和27.9克(SD=2.2)。這些參數的變化顯然與地區的季節或氣候有密切關係,體重比與每年平均的缺水程度呈負相關。在金伯利州附近的孤立織巢鳥群族體重長期降幅在2.9克,這是由於穩定化選擇的質量。群居織巢鳥每年換羽兩次,1月26日和12月31日,間隔需要152天至169天。個別鳥初次換羽只進行一次,每次用20-28天。長期以來固定的換羽時間在這個物種可能是一種適應,以減少能源開支,並在進入鳥巢後由於磨損,成長出更持久的羽毛。
常單獨或成對活動,非繁殖期則多成小群在林下灌叢中或樹上,有時也到地上活動和覓食。性大膽,不甚怕人,活動時頻繁地發出彼此聯絡的叫聲,有時邊飛邊鳴叫,叫聲柔和悅耳。主要以樹木、灌木的果實和種子為食,也吃草子、植物芽苞、嫩葉、花蕾等植物性食物,間或亦吃部分昆蟲等動物性食物。
分布範圍
分布於波札那、納米比亞、南非。
亞種分化
單型單種,無亞種。
繁殖方式
群居築巢鳥在樹上以及其他高聳物體上建造永久性的鳥巢,這在所有鳥巢中是最大的,足以容得下一百多對鳥,同時能夠容納好幾代。這些鳥巢由隔離的巢穴構成,每個巢穴供一對鳥栖居和繁衍,有時還有後代在一起居住。築起的鳥巢很快顯現出固定的輪廓,其中充滿著生命。建造鳥巢的細枝和乾草結合起來,為毫無生機的電話線桿增添了顯而易見的生命特性,讓人感到不可思議。
這些鳥巢構造有方,相對於外部來說,巢穴裡邊有著更加舒適的溫度。中心區的巢穴具有保溫作用,用來夜間棲息。外部的巢穴用來在白天遮陽隔熱,其中的溫度保持在7至8攝氏度,而這時外面的氣溫可能會達到16至33攝氏度。
雌鳥每窩產2-6枚卵,由父母雙方共同孵化約13天,經過21-24天的雛鳥羽毛豐滿並離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