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山峽口抗日碉堡遺址

羚山峽口抗日碉堡遺址

羚山碉堡遺址(羚羊峽口碉堡),位於鼎湖區坑口街道黃村南面的羚羊峽山嘴。建於民國9年(1920年)兩廣軍閥戰爭年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羚山峽口抗日碉堡遺址
  • 位置:鼎湖區坑口街道黃村南面
  • 建於年份:民國9年(1920年)
  • 結構:碉堡坐南向北,鋼筋水泥結構
簡介,事件,

簡介

碉堡坐南向北,鋼筋水泥結構,依山坡而建,平面呈“T”字形,前半部呈半圓形,半徑6.10米,後半部呈長方形,長19.20米,寬4.10米,占地面積200平方米。明門在東,堡內設小門,碉堡腳3個呈錐形支撐護圍,炮眼2排,上排7孔,孔高0.40米,孔寬0.60米。下排3孔,孔高1米,孔寬0.60米。1949年至1966年為後瀝建材廠使用,後改建作炸藥倉庫,炸藥倉庫棄用後,原址至今保存較好。

事件

民國27年(1938年)10月,廣州淪陷後,國軍江防艦隊退守西江,司令部設在梧州,為阻止日軍西犯,在羚羊峽口布下水雷,封鎖江面,嚴陣以待。艦隊司令黃文田、水雷隊隊長黃韜奉命駐守後瀝、桃溪,抗日軍民憑藉峽口碉堡監視日軍動向,封鎖羚羊峽口江面。抗日部隊與日軍交戰於羚羊峽下海面上。有效遏制日軍西進,保護了肇慶和西江沿岸的安全。
1944年夏,侵華日軍在華北、華東備受沉重打擊,便處心積慮發動所謂的“廣西會戰”, 企圖從我國西南尋找一條出路。是年9月10曰,日軍糾集侵華第23軍104、22兩個師團及22混成旅、海軍第二遣華艦隊,空軍第五航空隊等不下十萬之眾,由軍長田中久一為總指揮,兵分四路進犯西江地區,妄圖打通入桂通道,氣勢洶洶的四路日軍分別是:一路從三水蘆苞經四會、高要、德慶入桂,二路經高要、雲浮、鬱南入桂,三路經四會、廣寧、懷集入桂,四路經肇慶沿西江北岸過封開入桂。在四路之中有三路要經鼎湖境內,故戰事一開始,日軍便兵發多路進犯鼎湖。羚羊峽口碉堡就成為了拒敵從水路西進的中流砥柱,國民黨軍一方面派兵駐守羚羊峽碉堡,另一方面破壞公路鼎湖段(現321國道鼎湖段),延緩日軍進犯速度。由於羚羊峽碉堡扼住西江咽喉,致使日軍進犯肇慶時,全部避開有重兵把守的羚羊峽囗碉堡,放棄由鼎湖溯西江而上的進犯路線,改為由陸路進犯:一路由貝水、永安沿西江直上只到達永安,趁內塱積水,用小艇渡至永安大朗村,繞道太保廟前登岸,經桂榮、羅水、彭壽等村進占廣利;二路在典水登岸趨虎坑出宋隆(現白土);三路由典水鵝塘繞桃溪爬山20餘公里出腰岡;四路由四會鄧村入鳳凰鎮白石坑經水坑、蕉園轉鐵爐坑出大湘。各路日軍都避開了羚羊峽囗碉堡,繞道陸路山地進犯肇慶地區,拖延了日軍西進時間。肇慶淪陷後,國民黨軍撤離肇慶,羚羊峽碉堡駐軍撤離,日軍從水路沿西江北岸經德慶、封開入桂的進犯路線才得到暢通。羚羊峽口碉堡由於所處的位置確實險要,象一把利劍直刺西江咽喉,在艱苦的八年抗戰中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