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真善的感悟》一方面選取了他最具代表性的思想、政論散文,但更側重的主要是他的文學性的隨筆,諸如遊記、見聞、回憶、書簡等“所見所聞”之方面,意在使讀者首先開闊眼界,由文學世界裡的“行萬里路”最終通向“知世間事”、“明人生道”。
基本介紹
- 書名:美,真善的感悟
- 譯者:白開元
- 出版日期:2012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5453648, 7535453643
- 品牌:長江文藝出版社
- 作者:泰戈爾
- 出版社:湖北長江出版集
- 頁數:204頁
- 開本:16
- 定價:21.00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美,真善的感悟》將泰戈爾他那創造了罕見之美與無上智慧的散文詩的筆觸投射到凡俗的日常生活中,便又為我們奉獻了世界散文創作中不可忽略的精品。這些“所見所聞”的隨筆,並非單純的遊記、印象記,而同樣是梵——無所謂宗教,也就無所謂世俗,無所謂永恆,自然也就無所謂短暫——這正是不分彼此的最高和諧。
《美,真善的感悟》是“中外名家經典隨筆”系列叢書之一,收錄印度詩人、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泰戈爾的經典隨筆30多篇,包括:《前往喜馬拉雅山》、《漫步在廣袤的原野上》、《昆蟲的天地》等,分生活、旅行和感悟三篇集結
《美,真善的感悟》是“中外名家經典隨筆”系列叢書之一,收錄印度詩人、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泰戈爾的經典隨筆30多篇,包括:《前往喜馬拉雅山》、《漫步在廣袤的原野上》、《昆蟲的天地》等,分生活、旅行和感悟三篇集結
作者簡介
作者:(印度)泰戈爾 譯者:白開元
泰戈爾是印度詩人、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1913年他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他的詩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學的見解,對泰戈爾來說,他的詩是他奉獻給神的禮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泰戈爾的詩在印度享有史詩的地位,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飛鳥集》
泰戈爾是印度詩人、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1913年他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他的詩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學的見解,對泰戈爾來說,他的詩是他奉獻給神的禮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泰戈爾的詩在印度享有史詩的地位,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飛鳥集》
圖書目錄
前言
生活篇
前往喜馬拉雅山
童年
竹笛
十七年
一天
負義的哀痛 多刺的樹
溺死的男孩
詩人葉芝
往事悠悠
少女
甘地的絕食鬥爭
探望獄中的甘地
旅行篇
旅歐書札
恆河畔
薩羅希尼號船遇險
漫步在廣袤的原野上
深夜渡河
孟加拉風光
出訪
美麗的西湖
乘船到南京城
訪日散記
俄國書簡
感悟篇
人生旅途
晝夜
淨修林
美
春天的遐想
昆蟲的天地
地球
中國和印度
文明的危機
生活篇
前往喜馬拉雅山
童年
竹笛
十七年
一天
負義的哀痛 多刺的樹
溺死的男孩
詩人葉芝
往事悠悠
少女
甘地的絕食鬥爭
探望獄中的甘地
旅行篇
旅歐書札
恆河畔
薩羅希尼號船遇險
漫步在廣袤的原野上
深夜渡河
孟加拉風光
出訪
美麗的西湖
乘船到南京城
訪日散記
俄國書簡
感悟篇
人生旅途
晝夜
淨修林
美
春天的遐想
昆蟲的天地
地球
中國和印度
文明的危機
序言
記得初一時初看泰戈爾的散文詩,看著看著,便不知不覺地睡去了。但那睡眠並不很沉,模糊之間,剛剛看過的文字、情景似乎漂浮在身邊,有一種很寧靜的感覺;特別是那些散文詩中經常會涉及終極的死亡,在我寧靜而模糊的意識中,也變得柔和、美好,不再有任何的恐懼,就如同甜美的夢。如果要用幾個詞來形容泰戈爾的散文詩,大概不出寧靜、祥和、美好等等。
泰戈爾為我們所熟知,主要是因為他的散文詩。自“五四”時起,這些散文詩就被翻譯過來,在中國的精英知識者和一般讀者中均產生過重要影響。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著名詩歌流派“新月派”(包括了徐志摩、聞一多、林徽因等人)就得名於泰戈爾的散文詩集《新月集》。當然,泰戈爾獲諾貝爾文學獎,也是因為他的散文詩,那個集子叫《吉檀迦利》。
但也正因為泰戈爾的散文詩名氣太大,所以掩蓋了他在散文隨筆上的成就。如果說散文詩更側重於所思所想,那么隨筆則側重於所見所聞。泰戈爾的所思所想是那樣神秘、微妙,滲透了印度古哲學的意念——梵——宇宙萬物的統一體,人類和諧的最高象徵。但泰戈爾並不是一個宗教者、冥想家,並沒有沉浸在一個純粹的精神意念世界中,如康德——差不多一輩子都沒離開過自己的家鄉科尼斯堡。反之,泰戈爾積極投身社會運動,熱愛旅行,足跡遍及印度次大陸和遠東、近東、歐洲,會晤各界名人,著實熱鬧風光。這一切自然也會引發我們的好奇心——這樣豐富的所見所聞,與他的所思所想之間是一種怎樣的關係呢?是和諧還是分裂?是相互衝突還是互為補充?
我們不妨首先來看兩段文字:
多少條帆船曾從村邊駛過,多少旅人曾在那榕樹下休憩,渡船曾把多少人送到對岸的集市,但是從未有人留意這個地方,鄉間小路邊,靠近破損的石階伸近水面的池塘,曾住著我親愛的姑娘。
——《愛者之貽》之16
早晨起床整理行裝,正打算神色黯然地向愛說愛笑的嫂子辭行,忽然聽說她帶著孩子要和我們同行。不知她聽誰說,有人嘴上講走水路去巴里沙爾,其實目的地並非巴里沙爾。她懷疑我們也在弄虛作假,目不轉晴地看著纖纖細指考慮了半天,八點左右,悉數收回凝聚在手指甲上的猜測、判斷,跟我們上了車。
——《薩羅希尼號船遇險》
前一段文字是散文詩,而後一段則是散文,或日隨筆:共同之處是文字皆如行雲流水,皆有微妙之意趣。然散文詩中之微妙乃是心靈的微妙,是純粹的精神世界理想世界的微妙,這種微妙使得精神與理想不復僵滯而充滿了一種靈動;而散文中之微妙乃是生活的微妙,是世俗世界日常生活的微妙,這種微妙體現了作者高超的體驗力和感悟力,使日常生活擺脫了凡俗枯癟而變得人情味兒充盈蕩漾。
但泰戈爾的筆觸又是有分寸的。他並不會將這人情味兒激盪成狂風巨浪,並不刻意地渲染、烘托、製造懸念、觸發張力。既如上面那篇《薩羅希尼號船遇險》,雖然名為“遇險”,但文中對遇險的敘述實在有限,不過是一段旅程的眾多插曲之一,不過是事後回味的眾多談資之一。但也正因為此,正因為這種不加任何調料的“清蒸”式的寫法,敘述(烹調)對象本身的“鮮美”反而在一種淡淡的口味中自然散發出來,初品不覺其特別,而過後卻是餘味無窮:
夕陽西下。哥哥在船頂上一面踱步一面沉思。顯然,與通往巴里沙爾的水路相比,返回的旱路短且安全。我坐在盤繞的纜繩上,力圖在濃重的暮色中點燃歡樂情緒的火焰,可惜我的幽默像雨季潮濕的火柴,擦來擦去,難得閃出一星火花。
我信口胡編薩羅希尼號出事後的情形——薩羅希尼號連同旅客在恆河水宮的泥榻上憩息,最終完成人生四大義務:斂財,布施,情愛,解脫。報紙的《事故》欄目中一則三四行的訊息里,我們安詳地圓寂。這則簡訊像一顆丸藥,被讀者就著一匙熱茶,咕咚一聲咽進肚裡。友人回憶這位不幸的詩人,扼腕喟嘆:唉,失去了一位蓋世無雙的天才。話題接著轉到我那位受人尊敬的嫂子身上:這位女性雖然貌不驚人,瑕瑜兼有,但正是她使家庭充滿溫馨啊!等等,等等。聽著,聽著,好似兩片磨盤中間泄出純淨的白面,嫂子那緊閉的兩片嘴唇之間漾出了一絲笑意。
南風習習,夜空閃現了晶瑩的星斗。穆斯林水手已做完晚禱。一位狂放的水手搖晃著蓬亂的頭髮,一邊彈七弦琴一邊動情地歌唱。
當泰戈爾將他那創造了罕見之美與無上智慧的散文詩的筆觸投射到凡俗的日常生活中,便又為我們奉獻了世界散文創作中不可忽略的精品。這些“所見所聞”的隨筆,並非單純的遊記、印象記,而同樣是梵——無所謂宗教,也就無所謂世俗,無所謂永恆,自然也就無所謂短暫——這正是不分彼此的最高和諧。
不在這些外在的標記上做糾纏,泰戈爾本人的才性便在這些隨筆中展露得淋漓盡致。微妙含蓄自不待說,泰戈爾的幽默俏皮也是一流的。不說前面那篇散文中對嫂子的幾處點睛之筆,單看到《旅歐書札》中的這段文字:
有一天,我們三四個人在船頂上海闊天空地閒聊。糟糕的是。B先生忽然在他面前吟道:“啊,美麗的星星在夜幕上浮現了。”他立即就繁星和人類生活之間的密切關係,繪聲繪色地發表長篇演講。
我不免要竊笑,不知冰心和志摩見到這段話會有何感想。還有這段話,更不像是從泰戈爾的筆下流出:
唉,日用品在需要的時候很派用場,在詩人筆下卻受夠了冷遇!詩歌試圖把我們從日用品的桎梏下解放出來,是太不切實際了。雨傘、鞋子、衣服萬古長存。聽說隨著文明的發展,詩歌有可能最終絕跡,但雨傘的專利權將不斷地申報。
《孟加拉風光》
風格的創造者從來都不會受自己所創造的風格的限制,他們是風格的主人,自由地入乎其內又出乎其外。而許多後來的模仿者卻多少成為風格的奴隸。這就是泰戈爾和他的眾多崇拜者、仿效者之間的區別。
於是,詩意的泰戈爾在散文中或許調侃,聖潔的泰戈爾在隨筆中或許嬉戲,平和的泰戈爾在散文中或許憤怒,冥想的泰戈爾在散文中或許實際。然而又是轉瞬之間,泰戈爾又會憑藉著日常生活中的一個細節,施魔法般踏入永恆,為我們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結親的喜樂與普通的樂曲有什麼相同之處?隱秘的不滿,深深的失望,遭受欺壓的憤恨,渺小欲望包藏的自私,齷齪的乏味的唇槍舌劍,不容寬恕的狹隘的紛爭,生活里習以為常的塵封的貧困——這一切的形跡,神奇的笛音中可以發現嗎?
鼓樂,撕破世俗生活上蓋著的全部常用辭彙的重幕。永世年少的一對新人那純潔的目光交融,含羞地躲在絳紅色的面紗之下,在樂音中才顯露出來。那裡笛音裊裊交換花環時,我看見此地的新娘——戴著金項鍊、金腳鐲,立在淚海一朵歡樂蓮花上。
——《竹笛》
這就是泰戈爾的散文帶給我的感受。讀罷泰戈爾的散文詩,再來讀他的散文,我們將更加折服於他的多才多藝——他確是一個全面發展的人,個性思想氣質多樣,才藝更是卓絕:不僅是作家、詩人,還是一位頗有成就的作曲家和畫家。泰戈爾一生共創作了兩千餘首激動人心、優美動聽的歌曲。其中,《人民的意志》於1950年被定為印度國歌。泰戈爾七十高齡時學習作畫,留有一千五百餘幅作品,曾作為藝術珍品在世界許多有名的地方展出。泰戈爾不愧是一位全方位體現並參與創造了印度現代文明的文化巨人。
泰戈爾並非自覺的散文家,自己也不曾編過散文集(書簡集除外)。廣義地說,他除詩歌(含散文詩)、小說、戲劇之外的所有文字都可歸入散文之列。其中有文學性較強的散文,也有更側重於思想性、政論性的散文。本書一方面選取了他最具代表性的思想、政論散文,但更側重的主要是他的文學性的隨筆,諸如遊記、見聞、回憶、書簡等“所見所聞”之方面,意在使讀者首先開闊眼界,由文學世界裡的“行萬里路”最終通向“知世間事”、“明人生道”。
(本書所選作品,除篇末已有署名者外,皆為白開元先生所譯。特此說明。)
泰戈爾為我們所熟知,主要是因為他的散文詩。自“五四”時起,這些散文詩就被翻譯過來,在中國的精英知識者和一般讀者中均產生過重要影響。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著名詩歌流派“新月派”(包括了徐志摩、聞一多、林徽因等人)就得名於泰戈爾的散文詩集《新月集》。當然,泰戈爾獲諾貝爾文學獎,也是因為他的散文詩,那個集子叫《吉檀迦利》。
但也正因為泰戈爾的散文詩名氣太大,所以掩蓋了他在散文隨筆上的成就。如果說散文詩更側重於所思所想,那么隨筆則側重於所見所聞。泰戈爾的所思所想是那樣神秘、微妙,滲透了印度古哲學的意念——梵——宇宙萬物的統一體,人類和諧的最高象徵。但泰戈爾並不是一個宗教者、冥想家,並沒有沉浸在一個純粹的精神意念世界中,如康德——差不多一輩子都沒離開過自己的家鄉科尼斯堡。反之,泰戈爾積極投身社會運動,熱愛旅行,足跡遍及印度次大陸和遠東、近東、歐洲,會晤各界名人,著實熱鬧風光。這一切自然也會引發我們的好奇心——這樣豐富的所見所聞,與他的所思所想之間是一種怎樣的關係呢?是和諧還是分裂?是相互衝突還是互為補充?
我們不妨首先來看兩段文字:
多少條帆船曾從村邊駛過,多少旅人曾在那榕樹下休憩,渡船曾把多少人送到對岸的集市,但是從未有人留意這個地方,鄉間小路邊,靠近破損的石階伸近水面的池塘,曾住著我親愛的姑娘。
——《愛者之貽》之16
早晨起床整理行裝,正打算神色黯然地向愛說愛笑的嫂子辭行,忽然聽說她帶著孩子要和我們同行。不知她聽誰說,有人嘴上講走水路去巴里沙爾,其實目的地並非巴里沙爾。她懷疑我們也在弄虛作假,目不轉晴地看著纖纖細指考慮了半天,八點左右,悉數收回凝聚在手指甲上的猜測、判斷,跟我們上了車。
——《薩羅希尼號船遇險》
前一段文字是散文詩,而後一段則是散文,或日隨筆:共同之處是文字皆如行雲流水,皆有微妙之意趣。然散文詩中之微妙乃是心靈的微妙,是純粹的精神世界理想世界的微妙,這種微妙使得精神與理想不復僵滯而充滿了一種靈動;而散文中之微妙乃是生活的微妙,是世俗世界日常生活的微妙,這種微妙體現了作者高超的體驗力和感悟力,使日常生活擺脫了凡俗枯癟而變得人情味兒充盈蕩漾。
但泰戈爾的筆觸又是有分寸的。他並不會將這人情味兒激盪成狂風巨浪,並不刻意地渲染、烘托、製造懸念、觸發張力。既如上面那篇《薩羅希尼號船遇險》,雖然名為“遇險”,但文中對遇險的敘述實在有限,不過是一段旅程的眾多插曲之一,不過是事後回味的眾多談資之一。但也正因為此,正因為這種不加任何調料的“清蒸”式的寫法,敘述(烹調)對象本身的“鮮美”反而在一種淡淡的口味中自然散發出來,初品不覺其特別,而過後卻是餘味無窮:
夕陽西下。哥哥在船頂上一面踱步一面沉思。顯然,與通往巴里沙爾的水路相比,返回的旱路短且安全。我坐在盤繞的纜繩上,力圖在濃重的暮色中點燃歡樂情緒的火焰,可惜我的幽默像雨季潮濕的火柴,擦來擦去,難得閃出一星火花。
我信口胡編薩羅希尼號出事後的情形——薩羅希尼號連同旅客在恆河水宮的泥榻上憩息,最終完成人生四大義務:斂財,布施,情愛,解脫。報紙的《事故》欄目中一則三四行的訊息里,我們安詳地圓寂。這則簡訊像一顆丸藥,被讀者就著一匙熱茶,咕咚一聲咽進肚裡。友人回憶這位不幸的詩人,扼腕喟嘆:唉,失去了一位蓋世無雙的天才。話題接著轉到我那位受人尊敬的嫂子身上:這位女性雖然貌不驚人,瑕瑜兼有,但正是她使家庭充滿溫馨啊!等等,等等。聽著,聽著,好似兩片磨盤中間泄出純淨的白面,嫂子那緊閉的兩片嘴唇之間漾出了一絲笑意。
南風習習,夜空閃現了晶瑩的星斗。穆斯林水手已做完晚禱。一位狂放的水手搖晃著蓬亂的頭髮,一邊彈七弦琴一邊動情地歌唱。
當泰戈爾將他那創造了罕見之美與無上智慧的散文詩的筆觸投射到凡俗的日常生活中,便又為我們奉獻了世界散文創作中不可忽略的精品。這些“所見所聞”的隨筆,並非單純的遊記、印象記,而同樣是梵——無所謂宗教,也就無所謂世俗,無所謂永恆,自然也就無所謂短暫——這正是不分彼此的最高和諧。
不在這些外在的標記上做糾纏,泰戈爾本人的才性便在這些隨筆中展露得淋漓盡致。微妙含蓄自不待說,泰戈爾的幽默俏皮也是一流的。不說前面那篇散文中對嫂子的幾處點睛之筆,單看到《旅歐書札》中的這段文字:
有一天,我們三四個人在船頂上海闊天空地閒聊。糟糕的是。B先生忽然在他面前吟道:“啊,美麗的星星在夜幕上浮現了。”他立即就繁星和人類生活之間的密切關係,繪聲繪色地發表長篇演講。
我不免要竊笑,不知冰心和志摩見到這段話會有何感想。還有這段話,更不像是從泰戈爾的筆下流出:
唉,日用品在需要的時候很派用場,在詩人筆下卻受夠了冷遇!詩歌試圖把我們從日用品的桎梏下解放出來,是太不切實際了。雨傘、鞋子、衣服萬古長存。聽說隨著文明的發展,詩歌有可能最終絕跡,但雨傘的專利權將不斷地申報。
《孟加拉風光》
風格的創造者從來都不會受自己所創造的風格的限制,他們是風格的主人,自由地入乎其內又出乎其外。而許多後來的模仿者卻多少成為風格的奴隸。這就是泰戈爾和他的眾多崇拜者、仿效者之間的區別。
於是,詩意的泰戈爾在散文中或許調侃,聖潔的泰戈爾在隨筆中或許嬉戲,平和的泰戈爾在散文中或許憤怒,冥想的泰戈爾在散文中或許實際。然而又是轉瞬之間,泰戈爾又會憑藉著日常生活中的一個細節,施魔法般踏入永恆,為我們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結親的喜樂與普通的樂曲有什麼相同之處?隱秘的不滿,深深的失望,遭受欺壓的憤恨,渺小欲望包藏的自私,齷齪的乏味的唇槍舌劍,不容寬恕的狹隘的紛爭,生活里習以為常的塵封的貧困——這一切的形跡,神奇的笛音中可以發現嗎?
鼓樂,撕破世俗生活上蓋著的全部常用辭彙的重幕。永世年少的一對新人那純潔的目光交融,含羞地躲在絳紅色的面紗之下,在樂音中才顯露出來。那裡笛音裊裊交換花環時,我看見此地的新娘——戴著金項鍊、金腳鐲,立在淚海一朵歡樂蓮花上。
——《竹笛》
這就是泰戈爾的散文帶給我的感受。讀罷泰戈爾的散文詩,再來讀他的散文,我們將更加折服於他的多才多藝——他確是一個全面發展的人,個性思想氣質多樣,才藝更是卓絕:不僅是作家、詩人,還是一位頗有成就的作曲家和畫家。泰戈爾一生共創作了兩千餘首激動人心、優美動聽的歌曲。其中,《人民的意志》於1950年被定為印度國歌。泰戈爾七十高齡時學習作畫,留有一千五百餘幅作品,曾作為藝術珍品在世界許多有名的地方展出。泰戈爾不愧是一位全方位體現並參與創造了印度現代文明的文化巨人。
泰戈爾並非自覺的散文家,自己也不曾編過散文集(書簡集除外)。廣義地說,他除詩歌(含散文詩)、小說、戲劇之外的所有文字都可歸入散文之列。其中有文學性較強的散文,也有更側重於思想性、政論性的散文。本書一方面選取了他最具代表性的思想、政論散文,但更側重的主要是他的文學性的隨筆,諸如遊記、見聞、回憶、書簡等“所見所聞”之方面,意在使讀者首先開闊眼界,由文學世界裡的“行萬里路”最終通向“知世間事”、“明人生道”。
(本書所選作品,除篇末已有署名者外,皆為白開元先生所譯。特此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