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藝術

美術藝術

美術藝術以民間工藝美術為美術教育的切入點,不僅僅是學習民間工藝美術中所反映出的美術形式和工藝技法,更重要的是讓兒童學習存在於勞動人民身上的那種善良、勤懇、堅韌、樂觀和智慧的品格,去理解中國勞動人民在苦難重重的生產生活環境中的浪漫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美術藝術
  • 外文名:calligraphy
  • 所屬領域:教育
  • 內容:民間工藝美術
  • 所屬類別:美術書法
基本概述,民間工藝美術,藝術特點,情感內涵,文化內涵,開拓創新,智慧的凝結,簡單中的深刻,學習過程,參考書目,人物代表,基本資料,教學成就,

基本概述

考察中國工藝美術的發展歷史,有兩條清晰明朗的發展脈絡引人注目。一條脈絡是以實用為主體的民間工藝美術體系,另一條脈絡是以陳設、欣賞工藝為主體的宮廷士大夫工藝美術體系。民間工藝美術和宮廷士大夫工藝美術的根本區別是,它們有著不同的審美情趣、審美理想和審美價值。後者追求的是奢華、金迷、以貴為美的審美思想,而前者所追求的是一種天然的發自內心的純潔之美,無須修飾、無須藉助材料的高貴增益的本質美,是一種自然流露的純真質樸之美。它除了具備上述諸多可貴的美之外,還具備了存在於勞動人民身上的那種善良、勤懇、堅韌、樂觀和智慧的品格。

民間工藝美術

藝術特點

任何一個有民族、有勞動民眾存在的地方,都能聽到藝術脈搏跳動的聲音。民間工藝美術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孕育而成的藝術形式。人們為了滿足養生送終,從喜從悲的一切生活需要,創造了各種生活藝術品,它伴隨著勞動人民從荒漠高遠的太古一直走到現在。它沒有條件取材於金銀犀玉,卻得益於天然的不盡貢獻,一切唾手可得的竹、木、泥、土、麻、絲,成就了各個種類生產的需要,勞動者的一切真情美意都物化其中。著名工藝美術學家張道一先生說過:“就民間工藝美術整體相對於宮廷、士大夫而言,它大多數是粗的、俗的、野的、土的,但粗非拙劣,俗非平庸,野非不馴,土非孤陋。……也許正是在這種生產方式和結構中形成的粗、俗、野、土,才使民間工藝充滿著無限的生命力。”
正因如此兒童在接受民間工藝活動內容時才倍感親切。那些粗中有細、處處顯露個性的作品酷似兒童作品中的個性展現。它消除了孩子初學時懼怕苛刻教條的心理,滿足了孩子隨心所欲、個性自然流露和展示自我的需要。而這相對的“土”和“俗”卻是貧民百姓所熟悉、所接觸的生活,因此它拉近了與孩子們之間的距離。“野”是狂野、不受束縛、具有激情的敘述,是充滿活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野中的激情表現和拒絕束縛的特點,正是兒童喜於接收、樂於嘗試的一面,他們不受 清規戒律的約束,雖然對此從未接觸,但他們表現出的極大熱情,仿佛早已熟識。如陶土製作課,兒童通過揉、捏、搓、壓等手段盡情地將內心世界宣洩於手中陶土,土的成形,給心靈和手,給表現空間的形式,提供了無限的可能,兒童置身其中,在“土”與“非土”之間,尋找著快樂與成功。

情感內涵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經歷無數滄桑,磨難的民間工藝美術,與眾不同地再現著人類豐富、樸實的情感。在勞動人民的生活創造中,我們不難發現正是勞動者特有的質樸純真的情感萌發了美的創造。靜寂夜晚的機杼聲聲,那必是母親在為女兒趕製陪嫁的土錦或花布,梭梭織進了慈母對女兒的祝福;槐樹下含羞的姑娘正在把自己偷偷繡制的荷包遞給心愛的情郎,一針一線都連結著姑娘的深情。勞動者生活中的一切,從孩子們穿戴的虎頭帽、虎頭鞋 、花圍涎到手中玩耍的泥哨、竹龍和風箏;從農家村舍的門箋、窗花、燈彩到節日喜慶的糕餅花饃和年畫;從新強的土陶器、彝族的漆器 、毛難族的“花竹帽”、到貴州布衣族的蠟染、湘西苗族的扎染和遍布大江南北的藍印花布等等,每一件精美的民間藝術品無不溶入了各族勞動人民對親人的深情厚意,無不寄託著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追求。它傾注了勞動者熾熱而純樸的情感,這種情感很少受到貴族的權勢與銅臭的影響,因此在美的創造中自然真摯、毫不造作,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再創造,引起了心靈和情感上的共鳴。一件鄉土玩具,往往使上了年歲的人激動地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時光,這是因為它勾起了許多甜蜜的回憶,喚醒了人們的童心。這些不僅表現出造型藝術的無限魅力,還流露著人與人之間的真愛和友情,處處可以讓你感受到一種生生不息的情感力量。這是延續了幾千年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也正是今天兒童應該了解和繼承的。
感受前人的真愛和友情,只通過一兩次欣賞、講解是遠遠不夠的。特別是在經濟飛速前進,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兒童更多面對的是繁忙而無暇顧及他們內心世界的家長;面對著削弱人與人之間熱情的分隔式的高樓大廈;面對著電腦虛擬化和經濟社會帶來的情感沙漠化等等,這些問題都在不斷地衝擊和動搖著人之初那友善、真摯的原始面貌。所以保留和創建兒童之間的真誠、關愛、友情是非常必要的。通過講述民藝中的傳說故事,使他們不斷地有機會聽,有主題地看,選擇適度的內容供他們實踐,使他們在實踐中不斷地體會和感悟,從而加深對祖國文化的理解。如通過每年一度的中國傳統節日“春節”,讓孩子們親手設計並製作“賀年卡”,送給親朋、好友、長輩,以表達孩子對他們的關愛、友誼和問候。這一過程既是民族傳統和文化的繼承發揚過程,又是讓學生體驗情感交流、動手動腦的一種有效方法。
由於深受奴役和壓迫,所以他們對人生的希望和寄託是最強烈的。他們全部的心血和智慧淋漓盡致地表現在親手創造的形象上。只有在理解這些民間藝術背景的基礎上,才能對我們的中華民族文化產生崇敬,建立對民族文化深深的敬仰。從而生髮對民族文化的熱愛,對祖國的無限熱愛,才有可能樹立和形成歷史責任感。這正是我們用民間工藝美術的形式影響兒童,教育兒童傳承祖國文化的實質。

文化內涵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幾千年的歷史錘鍊出燦爛而豐富的文化。在每一件民間工藝品之中都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和勞動人民的精神風貌。要想了解民間工藝美術所反映出的文化內涵,就必須解讀、領悟每件工藝作品,因為每件作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文化等內容。它是思想和藝術濃縮於一體的文化結晶。如:民間服飾中兒童穿的肚兜,是母親打扮孩子時精心縫製的 “五毒”圖案,母親借這些五顏六色、活靈活現的動物祝願祈禱自己孩子平安活潑,免災去疾。選擇“五毒”裝飾肚兜,寓意孩子可以受動物保護,集“五毒”之功於一身,達到防禦災害和疾病的心理。在外國人看來,這肚兜只是一個帶繩的長方形紅布,它們能感受到的只是表面的色彩和用各色布卷制而成的動物,凸起縫訂於紅布之上的新奇工藝。而這紅肚兜所凝結的深刻愛意和思想文化,不道破他們是永遠也想像不出來的。再如民間剪紙中的大紅剪紙,色彩鮮艷疏密有致,每一張剪紙都隱藏著一段典故和寓意。在剪紙作品中運用最多的是諧音和象徵方法,以魚、雞、 蝙蝠等動物的諧音寓意有餘、大吉、多福等,還有以植物來象徵美好幸福的“石榴多子”、“喜上眉(梅)梢”,還有以民間風俗時令為題的剪紙“掃晴娘”、“七十二孝”等等,這些都是民俗文化內容的具體生動的表現。不了解其內容是無法知道它深刻的內涵和豐富寓意的,更不可能理解和欣賞它的藝術價值和文化特色。這些也都是直接維繫生命和思想的活動,是生命與造物直接溝通的過程,從日常生活用品、勞動工具,到養生送死,四時八節的節令應有盡有:戲劇假面、木偶、皮影;木版年畫、農民畫;編織物藍、簍、席、墊;各種燈采、瑞餅果模;人生禮儀的婚嫁用品、送終用具;麵塑、陶塑、紙玩具……。這些舉不勝舉、牽動勞動人民衣、食、住、行的民間藝術遍及生活的每個角落。它不但滿足了人們生活的第一層次物質需要,還滿足了生活的第二層次——精神需求。

開拓創新

藝術大師徐悲鴻曾說“藝術當隨時代”,也就是說,無論何種藝術形式,應不斷歸納新的符合時代精神的內容,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納新。兒童在接受傳統文化知識學習的過程中,應該是有選擇地學習,而不是由老師不加選擇地全盤托出。應該選取適合兒童的民間工藝美術中的精華,這樣既滿足了兒童的興趣,又達到了學習傳統文化的目的。

智慧的凝結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聰明、智慧的民族之一。我們的祖先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給子孫留下了無數的智慧產物,它閃爍於科學、文化、自然等各個領域。在民間工藝美術中也是如此。設計構思多以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結合,像古代智力玩具“九連環”、“反手扣”、“祖先鎖”、“諸葛環”、“華容道”等都是這種思維構思中的典範,在科技發達的今天仍然對我們的智力給予挑戰。

簡單中的深刻

一些民間傳統玩具看似簡單卻具有較深的科學道理。像河南濬縣著名的泥玩具,泥哨子俗稱“泥咕咕”,它是利用空氣和泥胎壁間的磨擦而產生出清脆明亮的哨子聲。泥咕咕的外形更是形態各異:有小鳥、公雞、泥娃等造型。像舊京城的“鬃人”,早在有京劇的年代就開始有幼童玩耍。它利用樹棕和豬棕卷製成人形,將其裝飾上京劇服飾,放在銅盤上,銅盤即成京劇舞台,鬃人是主角,用棍敲打銅盤伴奏出鼓點音樂,盤中鬃人隨即轉圈,時而向心集中,時而向外散去,非常神奇熱鬧,這裡利用的是鬃與金屬磨擦、經敲打振動產生向心和外離的特殊原理。
還有一些用紙、布材料製作的可以操動的玩具,以構思獨到、設計巧妙稱為玩具中的上品世代流傳,至今還給人們帶來歡樂。這些也正是欣賞課中兒童最感興趣的一部分內容。但欣賞講解不是最終目的,最重要的是藉此激發學生創作熱情,從民間傳統工藝中汲取前人智慧的力量,用於今天的生活和學習。

學習過程

兒童在學習民間工藝美術過程中,最受益的是在臨摹實踐和創作實踐活動中,手腦互動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並學會了靈活和變通運用知識和技巧的本領,同時對繪畫中的造型有了清楚深刻的理解,由辨析不清模糊的結構和紙上平面的形象到真實立體的空間形象,加強了繪畫中造型結構的理解和認識,使兒童工藝圖稿設計與繪畫表達形式都得到了提高、互升的效果,使各種形象結構以立體——平面——立體,不斷輪迴重現,不斷置換組合成新的語言形式。同時對兒童的分析(工藝材料,內容表現)、觀察(製作技法、製作步驟)、變通(知識的靈活運用)等能力得到了加強和提高,這就是藉助民間工藝提升兒童綜合能力的出發點,藉助前人作品中的智慧啟迪今人的目的,民間工藝美術是浩瀚博大的寶庫,更多更豐富的內容有待我們進一步開發研究和學習。

參考書目

《美學散步》 白宗華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國美術教育》 200/4、3 1992/1
《工藝文化研究》 山東美術出版社
《外國民間玩具》 王連海 湖南美術出版社
《中國民間工藝》 期刊
(此文獲北京市第九屆課外校外理論研討會論文評選三等獎)

人物代表

基本資料

景玉萍  清華工藝美術學院本科畢業,北京市校外工藝美術業研組組長。教學中嘗試將“工藝”與“繪畫”結合,取得很好收效。輔導的學生在國際比賽和國內各種比賽中曾多次獲一、二、三等獎。有關教學活動方法的論文,在全國、全市、全區組織的論文徵集活動中多次獲獎。

教學成就

她的學生作品曾多次發表於《中國新一代》等雜誌。部分獲獎學生的作品入編綠星杯《國際兒童繪畫作品集》。1998年加入中國編織聯誼會、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1999年9月瓢藝作品和繩編作品入選“慶祝建國五十周年工藝精品展覽”,國畫作品入編《世界青年美術作品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