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與人性的教育:席勒美學思想研究

美與人性的教育:席勒美學思想研究

《美與人性的教育:席勒美學思想研究》純粹從席勒美學文本解讀角度深入探討了席勒審美教育思想。《美與人性的教育:席勒美學思想研究》認為,席勒美學通過對人性和美的特性本質聯繫的闡述,同時回答了“人是什麼?”和“美是什麼?”這個自古希臘以來一直困擾人的問題。席勒建立在人性的完滿與自由顯現基礎上的審美遊戲理論,同時具有認識論和存在論意義。《美與人性的教育:席勒美學思想研究》最大的特色是以“走向事情本身”的方式對席勒美學最關鍵(同時也是最富有爭議)的語詞“Schein”進行了全面的解讀,並將其貫穿(還原)到整個席勒美學思想研究之中,使《美與人性的教育:席勒美學思想研究》的三個部分(“遊戲衝動”、 “自由顯現”和“美的王國”)成為一個豐富的、有機的、密不可分的整體,從而也使《美與人性的教育:席勒美學思想研究》給人一種行文流暢、一氣呵成的感覺。

基本介紹

  • 書名:美與人性的教育:席勒美學思想研究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頁數:194頁
  • 開本:16
  • 定價:34.00
  • 作者:盧世林
  • 出版日期:2009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010081038
  • 品牌:人民出版社發行部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美與人性的教育:席勒美學思想研究》為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盧世林,1963年生,湖北武漢人,武漢大學哲學學院美學專業博士,湖北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審美教育、美學原理和教育學原理研究和教學工作。2007年在日本訪學期間任日本中央大學文學部客座副教授、日本慶應大學文學部高級訪問學者。曾在《人民日報》、《教育研究》、 《理論月刊》、 《當代作家》等報刊上發表學術論文和詩歌、小說等文學作品五十餘篇,此外還著有大眾文化讀物若干。

媒體推薦

在那裡,人的行為不是來自對傳統習俗的粗劣摹仿,而是源於人自身所具有的美的天性;人在自由顯現中敢於以天性的質樸和優雅來應付任何錯綜複雜的關係,人既無須為了維護自己的自由去傷害別人的自由,更不必為了顯示優美去拋棄自己的尊嚴。
——摘自席勒《審美教育書簡》
事實上,只要哪裡存在著一種真正的人性教育,一種快樂的自由創造的審美遊戲,我們就可以斷定,美的自由王國已經開始在哪裡顯現出來。
——題記

圖書目錄

技術時代的教育(序)
為什麼選擇席勒(自序)
導論 人性的完滿何以成為可能
一、人的天性
二、時代的狀態
三、美的道路

第一章 遊戲衝動
第一節 感性衝動:現時的界限
一、人的自然本性
二、人的現實生活
三、身體在審美教育中的位置
第二節 形式衝動:人的絕對存在
一、來自理性天性的衝動
二、本義的和轉義的形象
三、心靈對於人的意義
第三節 遊戲衝動:活的形象的誕生
一、在法則和需要之間
二、活的形象與最廣義的美
三、遊戲的人與遊戲的本性

第二章 自由顯現
第一節 顯現的表征與闡釋
一、顯現的歷史形態
二、純粹、正直而自主的顯現
三、顯現與遊戲的內在聯繫
第二節 自由顯現與人性的解放
一、夢想與現實的界限
二、對需求和匱乏的超越
三、在自然和法則中的自由
第三節 讓天性本身成為藝術家
一、整個感覺方式的革命
二、自由心境與審美趣味
三、通向理想的唯一道路

第三章 美的王國
第一節 奧林匹斯山上的遊戲
一、眾神的遊戲與雅典奧運聖火
二、對美好生活的堅定信念
三、自然性、神性和人性的自由顯現
第二節 審美的一體化作用
一、美是現象中的自由
二、溶解性的美與振奮性的美
三、美的情感與心靈
第三節 和諧社會理想的實現
一、時代性格有害的傾向及其根源
二、人如何真正成為時代的公民
三、審美遊戲的啟蒙意義和現代意義
結語 在審美遊戲中走向自由
一、入的最高目標是自由
二、唯有通過審美人們才可以走向自由
三、在遊戲中通達美的自由王國
參考文獻
跋 遊戲、審美與教育
後記 感恩的心

文摘

第二章 自由顯現
“美與人性的教育”是席勒美學思想的主題。而要把握這一主題,必須弄清“顯現”(der Schein)作為一種自由顯現對於席勒美學建構的特殊意義。因為席勒審美教育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如“自由”、“審美顯現”、“審美王國”、“活的形象”、“遊戲”、“遊戲衝動”、“人性的完滿”等都和席勒所理解的“顯現”密切相關。
美的自由顯現是席勒美學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席勒對哲學美學的重大貢獻。席勒的自由建基於顯現而非實在。為了揭示藝術、人性、社會政治的同構性並讓審美教育發揮一體化(或綜合性)作用,顯現對席勒而言首先必然是正直的(即公開放棄對真實性的一切要求,這也意味著將以假亂真的邏輯顯現剔除出去)、自主的(不需要真實性的任何幫助),亦即自由的,然後才能真正成為審美的。而且席勒還認為自由顯現在道德世界中的範圍與在審美世界中的範圍是同等的。不過為了強調審美(而非道德)所能發揮的一體化作用,席勒在《審美教育書簡》中常常賦予“顯現”(Schein作為一種自由顯現)和“審美顯現”(Asthetischen Schein)以同樣的含義。

後記

本書是在我的博士論文(2003年至2006年在武漢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基礎上修訂而成的,在人民出版社洪瓊先生和武漢盛泰房地產詹學貴先生的大力支持下,現在它終於面世了。
三年時光,一千多個難忘的日子。——這本書是對珞珈山永遠的懷念!
剛開始感覺真的很棒。那年秋天武漢大學為了慶祝110周年校慶,各種學術講座一個接一個。一時間聽了那么多名人的演講,自以為眼界大開。況且武漢大學的風景那么宜人,學習之餘,櫻園、桂園、梅園、湖濱四處走走,胸懷也就不凡起來。某日與幾位同窗在東湖泛舟,不由得豪興大發:珞珈山色妍兮,可以養我眼;東湖之水濁兮,可以泡我腳……
但接下來真正要“面向事情本身”的時候,路途之艱難一點都不亞於李太白當年所描寫的情景(沒想到珞珈山平緩的坡嶺竟然會像蜀道一樣“難於上青天”),有時則感覺像卡夫卡《城堡》中的土地丈量員那樣,無論怎么努力,就是無法接近那近在咫尺卻又遠在天邊的目標——差一點沒能堅持下去。
是導師彭富春教授一次次為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在此我要衷心感謝導師彭富春教授!同時我還要感謝武漢大學劉綱紀教授、陳望衡教授、鄧曉芒教授、鄒元江教授、何衛平教授、范明華副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聶振斌教授,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宗秋榮研究員,華中師範大學張玉能教授、邱紫華教授,湖北大學陳陽鳳教授、靖國平教授、戴茂堂教授,湖北美術學院徐勇民教授,武漢科技學院張賢根教授,以及我的家人和各位學友(甘露同學為本書做了校對)——沒有他們的關愛、指導與幫助,我不可能順利完成學業和本書寫作。此外,我還要特別提到我的同窗好友羅勇君,他雖然出師未捷英年早逝,但留在我們所有同學心中的美好形象將永遠不會磨滅!

序言

在思想史上,無人如同席勒一樣重視審美教育對於人性塑造的意義。席勒認為,一方面,就人的人性而言,感性衝動和形式衝動都是不自由的衝動,只有遊戲衝動也就是審美衝動才是自由的衝動;另一方面,就人的歷史現實而言,人在近代社會裡由於分工的出現已經成為了分裂的人,唯有審美教育才能使人恢復並達到全面的人。盧世林博士的著作系統地研究了席勒的人性論美學的思想,為當代中國一般教育和審美教育理論的研究提供了可貴的資源。
毫無疑問,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是一個技術的時代。技術作為人類的工具活動雖然古已有之,但沒有如我們的時代這般達到其極端化。這表現為,它能將一切技術化,也就是能改造一切存在者。人們用技術征服自然。天空和大地成為了人們開掘、加工和利用的材料。人們也用技術控制人的身體。生育、死亡和性愛在過去本來具有自然神秘的本性,但其奧秘現在都能為技術所揭示,並被設計和製造。另外,人們也用技術影響人的思想。信息技術通過各種媒介已經改變了人的大腦,並還在進一步地支配人的思維。
與技術時代的基本主張相一致,其教育已不是人性教育,而只是技術教育。教育就其本性而言是關於人的教育,也就是關於人的人性的陶冶、人格的形成和人生道路的指引。但技術時代的教育理念只重視技術的研究和教學,亦即只讓人認識和把握技術。於是,學校和大學培養的所謂人才的重點不是人,而是才,也就是各種專門的技術人才。根據這樣的理念,科學技術的學科設定在整個大學的建制中就占有決定性的地位。比起文科,理科和工科更有優勢;比起人文科學,社會科學更有功效。不僅如此,人們還專門設定了各種科技大學,或者是理工、工程學院,將技術教育更加專門化。技術教育的思想還規定了人們在教育活動中的具體的操作。一個根本性的標誌就是由所謂的定量分析取代定性分析。於是,各種各樣的分數和數據評估成為對於大學建設衡量的唯一尺度。大學的技術化完全演變成了數位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