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所具備的在發展和比較中存在的有限有條件的性質。與美的發展性、無限性相對應。中外美學史上對美的相對性曾作過多方面的探索。古希臘柏拉圖認為“理念”美是絕對美,現實美、藝術美是對“理念”美的模仿,具有相對性。英國哈奇生認為在對不同對象之間進行比較才能看出的美是相對美。德國康德認為與“自由美”相對的依一定目的、概念為前提的“依存美”具有相對性。中國先秦老子的“美之與惡,相去何若?”莊子的“美惡相對”、“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都在美與醜相互比較中論述了美的相對性。馬克思主義美學認為世界上的各種美都隨著人的實踐、人對現實的審美關係的變化而變化,都具有相對性。在審美客體方面,大幹世界的美是無限的,人所能把握的美卻是有限的、有條件的、相對的;事物總是處於運動、變化、發展之中,在不同時空中人所發現、創造的美也是變化的、相對的;事物的美是在與醜相比較中而成立的,即使在同一事物中也既有美的因素,又有不美的因素,萬事萬物的美都具有相對性。在審美主體方面,由於人的社會實踐、審美實踐既有歷史階段性,又有歷史發展性,不同時期的人所發現、創造的美,無論其形態還是強度都有差異性和相對性;在同一時期,不同民族、階層、職業、文化素養的人具有不同的審美觀念、審美能力,對美的發現、創造就具有相對性;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人生階段、不同環境、心態下,其所發現、創造的美也是變化的;同時,在各種不同的藝術門類、樣式中,人所創造的美也是相對的;主體把握的美都具有相對性。美的相對性是美的基本特徵之一,人只有在不斷深廣化的審美創造美的實踐中,才能愈來愈把握無限豐富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