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相對性

美感相對性是生體對事物審美特性的感受、體驗、評價隨條件、時間、地點和審美需要、能力的變化而變化的特性。先秦莊子提出的“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漢代董仲舒提出的“詩無達詁”,晉代葛洪提出的“見美而後悟醜”,都指出了美醜的相對性與美感相對性。古希臘赫拉克利特認為美的相對性決定了美感的相對性。柏拉圖認為“理念”是絕對的美,現實世界和藝術的美是相對的美,人對現實、藝術的美感也是相對的。英國休謨認為審美情感依存於人心的特殊構造,美和美感都是相對的沒有質的規定性的,陷入了相對主義。美感相對性的產生有主觀和客觀的原因。

大千世界的美是無限的,發展的,展現在人面前的只是一部分,客觀的限制使人們認識、感受到的美只具有相對的真理性。人的生活實踐、審美實踐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展開,受到特定歷史條件和主觀條件的限制,使人同現實的審美關係以及人對美的認識必然帶有一定的局部性、限定性;同時,每個個體審美的角度,深廠‘度不同和審美經驗、能力的變化,也導致了美感的相對性。它表現於對美的內容和形式的把握;表現於不同或同一時代、民族、階級的人們之間,以及同一個人的不同年齡、教養、經驗之中。人不可能窮盡世界的美,美感總是具有相對真理性、有限性,但人的生命、潛能是無限的。人通過實踐、學習、探索和發揮審美能動性,可以更自覺、更充分、全面、深入地把握美的特徵和美的規律,能逐漸由相對真理接近絕對真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