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有甘,和有樂是三國魏嵇康提出的美學觀點。指美味產生的是香甜的感覺,而和諧產生的是愉悅的感覺。“夫曲用每殊,而情之處變,猶滋味異美,而口轍識之也。五味萬殊,而大同於美;曲變雖眾,亦大同於和。美有甘,和有樂。然隨曲之情,盡乎和域;應美之口,絕於甘境;安得哀樂於其間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美有甘,和有樂
- 類型:美學觀點
美有甘,和有樂是三國魏嵇康提出的美學觀點。指美味產生的是香甜的感覺,而和諧產生的是愉悅的感覺。“夫曲用每殊,而情之處變,猶滋味異美,而口轍識之也。五味萬殊,而大同於美;曲變雖眾,亦大同於和。美有甘,和有樂。然隨曲之情,盡乎和域;應美之口,絕於甘境;安得哀樂於其間哉!”
美有甘,和有樂是三國魏嵇康提出的美學觀點。指美味產生的是香甜的感覺,而和諧產生的是愉悅的感覺。“夫曲用每殊,而情之處變,猶滋味異美,而口轍識之也。五味萬殊,而大同於美;曲變雖眾,亦大同於和。美有甘,和有樂。然隨曲之情,...
美樂是葡萄科葡萄屬木質藤本植物,別稱梅樂、梅鹿汁、梅鹿特等。1999年,郭其昌等葡萄酒業界前輩提出使用美樂為音譯名。美樂果穗中等大,呈圓柱或圓錐形,帶副穗;果粒中等大,藍黑色;果粉和果皮中等厚,肉軟多汁,味道酸甜。產量豐富。美樂原產於法國波爾多。在美國、法國、義大利、智利、澳大利亞、南非、阿根廷...
甘美蘭(Gamelan),港台地區又譯成“鋼美郎”,是印度尼西亞共和國歷史最悠久的一種民族音樂形式,又以峇里島及爪哇島的甘美蘭合奏最為著名。是傳統印度尼西亞鑼鼓合奏樂團的總稱。簡介 主要的樂器有鋼片琴類、木片琴類、鼓、鑼、竹笛、撥弦及拉弦樂器,有些曲目亦可以加上演唱者。甘美蘭是整隊組合的名稱,“...
和域 和域,漢語詞語,拼音hé yù,意思是和諧的境界。解釋 1、指和諧的境界。 2、和有所能,域無止境。出處 三國·魏·嵇康《聲無哀樂論》:美有甘,和有樂;然隨曲之情,盡於和域;應美之口,絕於甘
孟子曰:“飢者甘食,渴者甘飲,是未得飲食之正也,饑渴害之也。豈惟口腹有饑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無以饑渴之害為心害,則不及人不為憂矣。”孟子說:“飢餓的人覺得任何食物都好吃,口渴的人覺得任何水都好喝,這並沒有嘗到飲食的正常味道,而是受了饑渴損害的緣故。難道只有嘴巴肚子有饑渴的損害?
洞房深深鎖,莫放輕舟瑤台去,甘與塵寰路斷。更莫遣流紅到人間,怕一似當時,誤他劉阮。”按雲∶“自清涼無汗”,確是避暑。而又雲“怯盡朝寒”,則非避暑之意。且坡序雲夜起,而此詞俱晝景。其中貝闕琳宮,闌乾樓閣,洞房瑤台,拉雜湊集,明是南宋人偽托。《詞苑》曰∶王銍默記,載歐陽〈望江南〉雙調...
陝、甘、寧、青、豫、四川等一些省份的農村,處處張貼鳳翔的各種年畫和灶神,已成定俗,年畫客商成批從鳳翔進貨,運回各地暢銷。抗日戰爭到建國前,年畫生產一度低落,但產量還保持年產600多萬張左右。特別是套印出銀色(也叫印銀)、描金以後,民眾如獲至寶,陝、甘、寧、青地區人民,給這種年畫,起了一個美名...
11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顏淵》111.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純潔的友誼不帶任何功利色彩,就像水一樣清澈透明。) ——《莊子"山木》敦 親 112.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詩經"小雅"蓼莪》113.事父母,能竭其力。——《論語"學而》114.父...
明代莫雲卿在《酗酒戒》中也論及:與友人飲,以“唇齒間沉酒然以甘,腸胃間覺欣然以悅”;超過此限,則立即“覆斛止酒”(杯倒扣,以示決不再飲)。對那些以“酒逢知己乾杯少”為由勸其再飲者則認為“非良友也”,這也是節飲的榜樣。相反,信陵君“與賓客為長夜飲,…日夜為樂飲者四歲,竟病酒而卒...
白煮俟熟,略加醬油;從來至美之物,皆利於孤行,此類是也。以之伴葷,則牛羊雞鴨等物,皆非所宜,獨宜於豕,又獨宜於肥。肥非欲其膩也,肉之肥者能甘,甘味入筍則不見其甘,但覺其鮮之至也。烹之既熟,肥肉盡當去之,即汁亦不宜多存,存其半而益以清湯。調和之物,惟醋與酒。此制葷筍之大凡也...
金代文學家元好問《唐詩鼓吹註解》:此詩因聞開元末世之樂,感明皇亡國而作也。清代文學家金聖歎《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言開元後樂乃玄宗亡國之樂,故戒旁人莫奏也。夫玄宗至於亡國之日,則未聞其有樂也。玄宗有樂,皆其國方全盛正未得亡之日,如妃子方吹寧哥之笛,三姨正斗五家之車。然不知者,則謂...
《甘報樂事》田企川著,由敦煌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內容簡介 《甘報樂事》是以作者在甘肅日報社工作、生活數十年的親歷為依據,以一個資深老編輯及老作家的視角、情懷,追憶過去,亦從側面記錄了《甘肅日報》的發展歷史。該書堅持一個“真”字,事真情真,所寫之事皆為他親手做、親眼見、親耳聞、親口議、親...
南北朝時期的陶弘景在自己的兩部著作《本草經集注》和《名醫別錄》都羅列了甘草的數個別稱,“一名密甘,一名美草,一名蜜草,一名蕗草”,並描述了甘草的產地,並因為甘草的品性就像“國老即帝師之稱,雖非君,為君所宗”而讚譽甘草為“國老”。宋代官修的《圖經本草》寫到“甘草,生河西川谷積沙山及上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