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學簡介
關於道德的科學,又稱
道德學、
道德哲學。在西方,
倫理學一詞源出希臘文ετησs,意為風俗、習慣、性格等。古希臘哲學家
亞里士多德最先賦予其倫理和德行的含義,所著《
尼各馬可倫理學》一書為西方最早的倫理學專著。在中國古代沒有使用倫理學一詞,19世紀後才廣泛使用。
倫理學以道德現象為研究對象,不僅包括道德意識現象(如個人的道德情感等),而且包括道德活動現象(如道德行為等)以及道德規範現象等。倫理學將道德現象從人類活動中區分開來,探討道德的本質、起源和發展,道德水平同物質生活水平之間的關係,道德的最高原則和道德評價的標準,道德規範體系,道德的教育和修養,人生的意義、人的價值和生活態度等問題。
其中最重要的是道德與經濟利益和物質生活的關係、個人利益與整體利益的關係問題。對這些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不同的甚至相互對立的倫理學派別。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將道德作為社會歷史現象加以研究,著重研究道德現象中的帶有普遍性和根本性的問題,從中揭示道德的發展規律。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之上,強調階級社會中道德的階級性及道德實踐在倫理學理論中的意義。
西方歷史
倫理學的西方歷史十分悠久,其源頭可以在最古老的史詩與神話中考究。是對人類道德生活進行系統思考和研究的學科。它試圖從理論層面建構一種指導行為的法則體系,即“我們應該怎樣處理此類處境”,“我們為什麼/依據什麼這樣處理”。倫理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學科,也稱為道德哲學或道德學。
與哲學關係
倫理學與哲學有著密切的關係。哲學是倫理學的理論基礎,人們的世界觀和歷史觀對人們的道德實踐有著直接的影響。同時,倫理學與美學、心理學、社會學以及教育學等學科也相互影響、相互滲透。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倫理學的理論在分化和綜合、對立和融合中逐步完善,其研究的領域也在不斷擴大。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倫理學的社會價值將不斷提高。
倫理學分類
希臘羅馬倫理學
早期階段:畢達格拉派——蘇格拉底派
中期階段:蘇格拉底派——亞里斯多德派
晚期階段:亞里斯多德派——基督教神學興起
中世紀基督教倫理學
前期階段:以奧古斯丁為代表,相應於教父哲學
中期階段:以阿奎那位代表,相應於經院哲學
後期階段:以培根、司各脫等人為代表,相應於異端哲學
文藝復興時期倫理學
第一部分:人文主義的倫理思想,以瓦拉、蒙田等人為代表
第二部分:宗教改革的倫理思想,以加爾文為代表
第三部分:政治的倫理學,以馬基雅維利等人為代表
近代倫理學
17-18世紀,英國經驗主義倫理學,代表人物:休謨等
17-18世紀,歐陸理性主義倫理學,代表人物:斯賓諾莎等
18世紀,法國啟蒙派倫理學,代表人物:伏爾泰等
18-19世紀,德國學院派倫理學,代表人物:康德,黑格爾等
18-19世紀,英國功利主義倫理學,代表人物:邊沁,西基維克等
19世紀,英國進化論倫理學,代表人物:史賓塞,赫胥黎等
19世紀後期,德國新康德主義倫理學,代表人物:李凱兒等
19世紀後期,新黑格爾主義倫理學,代表人物:格林等
過渡時期倫理學
非理性主義
倫理學,代表人物:克爾凱郭兒,叔本華,尼采等
現代倫理學
分析倫理學(又稱:元倫理學),代表人物:摩爾
現象倫理學,代表人物:胡塞爾
實用主義
倫理學,代表人物:杜威
情感主義
倫理學
存在主義
倫理學,代表人物:海德格爾,薩特等
精神分析
倫理學,代表人物:弗洛伊德等
人格主義
倫理學,代表人物:霍金等
新托馬斯主義
倫理學,代表人物:馬里坦等
新正教派倫理學,代表人物:巴爾特等
語言分析倫理學,代表人物:圖爾敏等
道德發生倫理學,代表人物:皮亞傑等
人本主義
倫理學,代表人物:馬斯洛等
新行為主義
心理倫理學,代表人物:斯金納
宇宙倫理學,代表人物,齊奧爾科夫斯基、張雲飛等。
基本概念
標準
價值
價值觀
對比
優先選擇
目的
行為
選擇餘地
後果
風險
防備原則
選擇
控制
自主性
責任
知情權
家長式作風
公正性
人權
同情心
已知受害者與未知受害者
下一代成長
特殊關係的倫理學聯繫
親子關係
師生關係
僱傭關係
雙重效果
告密揭發
主要理論
必然論
功利論
德行論
道義論
契約論
自然科學中的倫理問題
環境保護
污染
核能
及核污染
可持續發展
動物福利
安樂死
幹細胞
克隆
轉基因生物
武器
思考
《追求美德》
麥金太爾想從美德中引出對政治哲學的思考,一個人對自己幸福的思想是不能離開他所生活的實踐與傳統的,離開此,則不能評價一個人行動的合理性、價值,實際上引進了一個激進的相對論觀點,更可以看做是對啟蒙運動理性概念的批評。這樣就沒有可以可普遍化的道德理由,因其總與一定的傳統相隨,則把倫理學引入一個激進的道德相對主義中。而我們可以從亞里士多德的框架中,找到一個可以規定人性、人權的跨國家的運用。古代倫理學與現代倫理學不同,如斯多噶派,強調對現有道德觀念的批判、反思,一點都不保守,除亞里士多德對待婦女與奴隸的一些觀點外,而當代道德、倫理學,是保守的。古代倫理學強調人必須有面對實際、真實的道德狀況進行判斷的能力,必須有一定的實踐智慧,強調人的知性、情感與理性的統一,也要求道德心理學作為倫理學的基礎。
生活
古代倫理學將生活看成整體,道德是生活的一個部分,古代倫理學不認為道德理由與非道德理由有一個截然分明的特點,不否認道德理由的重要性,有特殊分量,認為道德本身並不構成一個獨立自立的領域。古今倫理學為自己規定的任務不同,現代道德哲學把道德看成最小的要求,因為規則在語言表達上非常簡單,要為解決倫理問題提供一個步驟,如康德的可普遍化原則,功利主義、後果主義,給出了一個最大化原則,考慮幾個可能性時,要比較得到一個最好的效果,按照給我的判定程式,則可以解決面臨的道德問題。古代倫理學主要不被看做解決倫理問題的決策程式,對於倫理理論的需要,本質是來自於反思的需要,並貫穿一生——產生對倫理理論的需要。倫理學是提出一個方法,使人反思生活,過一種積極反思的生活。美德倫理學最中心的特點是關心人本身而非人的行為,要以道德心理學為基礎,這一點亦為當代各道德倫理學分享。
美德倫理學與現代道德哲學的不同之處:1.現代的美德倫理學顯示出相互關聯的趨勢,拒絕給予理論與理論化一個重要地位,反理論,不可能通過一些理論化的規則話語將之總括為一個理論體系。2.效法自然科學做法的初衷導致現代某些具演繹結構的道德體系,從霍布斯到康德,如霍布斯、休謨,分別將這種方法引入政治與人性,康德也是如此,自然科學對現代道德哲學方法論的影響非常深。
趨勢
古今道德理論
總是有一些具有等級演繹作用的道德概念,具有等級結構;有一個完備性要求,總是可以處理現代道德生活中的一系列問題,涉及道德選擇與道德判斷。現代美德倫理學拒斥了這種理論化的趨勢,認為它是一個不可實現的幻想。2.拒斥不偏不倚的道德觀點。美德倫理學不象功利主義倫理學或康德倫理學,把理性提到一個至高的地位,實際上後果主義是自我主義的一個普遍化,一個最優地促進自我利益的行為——導致合理的行為。功利主義、後果主義實際是從一個普遍的旁觀者的觀點看待此行為的正確性。美德倫理學不再強調合理性的地位,認為它很大程度上是以一種習慣化的方式被確定的。產生一個非常強烈的習慣化的概念,一個人很少能超越所生活的傳統,為自己發現一個美德或幸福概念。傳統與實踐在你對幸福的定義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使之具有強烈的道德保守主義特點(和道德相對主義的特點)。
古代倫理學認為只要通過論證和理論才能過一個幸福的理性的生活,亞里士多德的美德涉及實踐美德和智慧美德,對理論的作用具有重要強調,理論是重要的、必要的,對習慣化的觀點是它不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如果理性通過反思人可以拋棄習慣的道德信念,則可以拋棄之。古代的美德是一個理智化的概念,與人的智性美德相關,不是非理性的習慣。不偏不倚的概念在亞里士多德那裡是沒有的,在斯多噶學派中有,並視之為基本的道德要求。總之,我們要在現代道德哲學與古代美德倫理學的雙重背景下來理解現代美德倫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