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著重清理並剖析“清”美文化精神之歷史展開中的典型現象。在升入探尋上古“清”美文化之發生機制的基礎上,進而對中古以來注入“清俊風骨”等觀念做出辨析,並由此而延伸到對宋人“平淡”美論及宋元以降詩畫美學偏執於“逸品”之突出現象的透視。
基本介紹
- 書名:美學:清淡美論辨析
- 出版社: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 頁數:290頁
- 開本:32
- 品牌:百花洲文藝
- 作者:韓經太
- 出版日期:2005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80647935X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本書著重清理並剖析“清”美文化精神之歷史展開中的典型現象,在深入探詢上古“清”美文化之發生機制的基礎上,進而對中古以來諸如“清峻風骨”、“清談玄學”滲乃乘、“淡思濃采”等觀念作出辨析。本書選取關鍵性的美學思想問題為透視點,特別注意中國古典美學範疇與相關思想理論領域的會通現驗再謎象。
作者簡介
籍貫甘肅定西,1951年生。1977年考入西北師範大學中文系,1981年畢業,隨即考入吉林大學中文系讀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生,1984年畢業獲催炒文學碩士學位。現為北京語言文化大學教授,人文學院暨教師進修學院院長,《中國文化研究》雜誌主編。出版專著《中國詩學與傳統文化精神》、《心靈現實的藝術透視——中國文虹陵喇人心態與古典詩歌藝術》、《宋代詩歌史論》、《理學文化與文學思潮》、《詩學美論與詩詞美境》、《徜徉兩端——宋代審美風尚史》等,並發表近百篇學術論文。
圖書目錄
總 序(蔡锺翔 陳良運)
第一章 “清”美文化原論
第一節 “水原”思維與“水鏡”原型
第二節 素艷式美感心理與清冷型人格範式
第三節 “清”與“直”的悲劇性結合
第四節 德音“清和”與詩界“清風”
第五節 討論:“清”美思想的邏輯起點
第二章 漢魏“清峻”風骨
第一節 劉勰“風骨”論的重讀與再釋
第二節 楚漢風骨,如對文章太史公
第三節 建安風骨,漢魏之際的風氣轉換
第三章 清談·淡思·濃采
第一節 清談:思想、思想者以及言語、言語者
第二節 “淡思濃采”與“淡乎寡味”之間
第三節 “澄懷味象”:以形寫形,以色貌色
第四章 宋人“平淡”美論
第一節 平淡:詩學語言學課題與晚唐格調
第二節 “平淡”美經典與陶淵明詩美價值的發現
第三節 “美在成酸之外”
第四節 “山肯民才鍵高水深”與“水月鏡花”
第五章 藝業“逸品”理念
第一節 董其昌:大雅平淡,關乎神明
第二節 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
第三節 王漁洋詩論與“清遠”詩情畫意
第六章 能出能人之思
第一節 始貴能入,終貴能出
第二節 田園生活之綠樹,堂筵情調之從容
後記
第一章 “清”美文化原論
第一節 “水原”思維與“水鏡”原型
第二節 素艷式美感心理與清冷型人格範式
第三節 “清”與“直”的悲劇性結合
第四節 德音“清和”與詩界“清風”
第五節 討論:“清”美思想的邏輯起點
第二章 漢魏“清峻”風骨
第一節 劉勰“風骨”論的重讀與再釋
第二節 楚漢風骨,如對文章太史公
第三節 建安風骨,漢魏之際的風氣轉換
第三章 清談·淡思·濃采
第一節 清談:思想、思想者以及言語、言語者
第二節 “淡思濃采”與“淡乎寡味”之間
第三節 “澄懷味象”:以形寫形,以色貌色
第四章 宋人“平淡”美論
第一節 平淡:詩學語言學課題與晚唐格調
第二節 “平淡”美經典與陶淵明詩美價值的發現
第三節 “美在成酸之外”
第四節 “山肯民才鍵高水深”與“水月鏡花”
第五章 藝業“逸品”理念
第一節 董其昌:大雅平淡,關乎神明
第二節 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
第三節 王漁洋詩論與“清遠”詩情畫意
第六章 能出能人之思
第一節 始貴能入,終貴能出
第二節 田園生活之綠樹,堂筵情調之從容
後記
文摘
書摘
總之,在理念性本體“太棵墓簽極”的決定論基礎上,整個宇宙生成的運動方
式是對立項之間的交合而增生,也就是“太一生水”說中的“相輔”系列。
這就是說,只要抽去“水”這個環節,其宇宙論的基本框架便大體契合於《
易傳》為代表的體系了。換言之,“水”這一環節的加入,其意義就非同小
可:要么是在流行的解釋體系之外另立體系,要么就是有意識地改造了既定
的理論系統。既然如此,即使把郭店簡《老子》看做是包含著關尹遺說的“
老學”傳釋,至少也要指出這種傳釋的創造性價值:它是自覺地將“水原”
思維引入到當時已經成熟的宇宙論模式之中,並因此而體現出“貴清”的思
想文化傾向。
“太一生水”說具體展開為正敘的“生”“成”序列(如:“太一生水
,水反輔太一,是以成天。”)和反敘的“所生”序列(如:“天地者,太一
之所生也。”),而正反敘述之間,顯然不盡契合。當然,這可以看作是其
理論表述上的不嚴密,從而證明本傳釋系統的未免稚嫩。不過,這也正可以
看作是其將“水原”思維引入既定宇宙模式的痕跡。同是引入新思維元素,
但正敘時有跡而反敘時無痕,給人們留下了不小的思維空間。其中的一個思
維線索是:和“太一”這一理念本體相對,“水”分明是一個物質本體,而
郭店簡文本中又明明在講“太一藏於水”,也就是理念藏於物質,於是,一
種兼容精神第一性和物質第一性的宇宙觀遂初步呈現在我們面欠刪應料前。“太一”
既“生水”而又“藏於水”,理念本原不僅不能離開物質本原的“反輔”而
獨立創造世界,它本身也不能不具有物質本原的存在形式。既然如此,“貴
清”之價值選擇,就具有哲理思辨和物象感知的雙重性質了。《莊子·天下
》所引關尹之說,如“其靜若鏡”“寂乎若清”,分明以感覺形象來形容精
神體悟,而其幽深微妙處又在於,和“其動若水”的直接比擬不同,“鏡”
與“清”只是間接地與“水”相關,而寂然寧靜者方得大清明境界的深層意
義,不僅具有哲學與審美相統一的人文意味,而且負載著至今未見發掘的歷
史文化信息。
P4-5
總之,在理念性本體“太棵墓簽極”的決定論基礎上,整個宇宙生成的運動方
式是對立項之間的交合而增生,也就是“太一生水”說中的“相輔”系列。
這就是說,只要抽去“水”這個環節,其宇宙論的基本框架便大體契合於《
易傳》為代表的體系了。換言之,“水”這一環節的加入,其意義就非同小
可:要么是在流行的解釋體系之外另立體系,要么就是有意識地改造了既定
的理論系統。既然如此,即使把郭店簡《老子》看做是包含著關尹遺說的“
老學”傳釋,至少也要指出這種傳釋的創造性價值:它是自覺地將“水原”
思維引入到當時已經成熟的宇宙論模式之中,並因此而體現出“貴清”的思
想文化傾向。
“太一生水”說具體展開為正敘的“生”“成”序列(如:“太一生水
,水反輔太一,是以成天。”)和反敘的“所生”序列(如:“天地者,太一
之所生也。”),而正反敘述之間,顯然不盡契合。當然,這可以看作是其
理論表述上的不嚴密,從而證明本傳釋系統的未免稚嫩。不過,這也正可以
看作是其將“水原”思維引入既定宇宙模式的痕跡。同是引入新思維元素,
但正敘時有跡而反敘時無痕,給人們留下了不小的思維空間。其中的一個思
維線索是:和“太一”這一理念本體相對,“水”分明是一個物質本體,而
郭店簡文本中又明明在講“太一藏於水”,也就是理念藏於物質,於是,一
種兼容精神第一性和物質第一性的宇宙觀遂初步呈現在我們面欠刪應料前。“太一”
既“生水”而又“藏於水”,理念本原不僅不能離開物質本原的“反輔”而
獨立創造世界,它本身也不能不具有物質本原的存在形式。既然如此,“貴
清”之價值選擇,就具有哲理思辨和物象感知的雙重性質了。《莊子·天下
》所引關尹之說,如“其靜若鏡”“寂乎若清”,分明以感覺形象來形容精
神體悟,而其幽深微妙處又在於,和“其動若水”的直接比擬不同,“鏡”
與“清”只是間接地與“水”相關,而寂然寧靜者方得大清明境界的深層意
義,不僅具有哲學與審美相統一的人文意味,而且負載著至今未見發掘的歷
史文化信息。
P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