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貫穿20世紀以來美國爆發的三次主要金融危機,即1929年金融危機、1986年儲貸危機、2007年金融危機,以21世紀初的金融危機為主要研究樣本,系統地研究金融危機與貨幣政策的關係,探討不合理的貨幣政策是否會引發金融危機、金融危機的貨幣政策治理以及貨幣政策與金融危機的預防等問題。同時,在此基礎上,考察美國金融危機與貨幣政策對中國的影響以及美國金融危機治理對中國的貨幣政策啟示。
作品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金融危機與貨幣政策關係的理論基礎 第三章 20世紀以來美國金融危機與貨幣政策的演變 第四章 美國貨幣政策與金融危機成因 | 第五章 金融危機的貨幣政策治理 第六章 貨幣政策與金融危機的預防 第七章 對中國的影響與政策啟示 第八章 主要結論 |
創作背景
縱觀世界經濟發展史,銀行危機、股市危機、債務危機、貨幣危機等各種形式的金融危機頻頻爆發。每一場金融危機爆發前,一般都伴隨著貨幣和信貸的擴張、資產價格泡沫的形成以及隨後的崩潰。貨幣政策作為重要的巨觀政策之一,是否與金融危機存在著一定的內在關係?1929年美國金融危機,最早推動了有關金融危機與貨幣政策關係的研究。歷經幾十年歷史,金融危機與貨幣政策關係的理論和實證研究不斷豐富和完善。2007年爆發的美國金融危機,使得貨幣政策這一角色再度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與討論,金融危機與貨幣政策的關係問題再次成為研究的熱點。在此背景下,《美國金融危機與貨幣政策關係研究》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鑑賞
該書貫穿20世紀以來美國的三次主要金融危機,構建了一個全新的研究體系,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有所創新:第一,該書摒棄從金融創新、槓桿化等常規化層面來剖析金融危機產生的微觀機制,轉而著眼於貨幣政策這一巨觀政策視角,探討貨幣政策在金融危機爆發、治理以及預防中所扮演以及應當扮演的角色。第二,基於金融體系的順周期性,該書提出不合理貨幣政策降低了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強化了信貸、投資與資產價格的內在機制,是金融危機爆發的主要原因。並進一步提出採取事前主動貨幣政策,應對信貸驅使的資產價格泡沫;同時加強在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的巨觀審慎監管,加強貨幣政策與巨觀審慎監管的協調,以更好地預防金融危機。第三,以往有關金融危機與貨幣政策關係的研究,大多局限於定性分析,該書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收集大量的數據,通過統計分析、計量分析、比較分析等多種研究方法,進行定量研究。
該書研究還存在著以下不足之處,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沒有提出資產價格納入貨幣政策框架和構建巨觀審慎監管的更為細緻的規則;在實證分析中,尤其是在2007年貨幣政策效果的研究中,由於數據的限制,只能採用事件研究,使得因果關係並沒有得到有效的實證檢驗。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孫雪芬,女,1982年出生於山東即墨,2004年獲南開大學經濟學學士學位,2011年獲武漢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現任浙江省委黨校經濟教研室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世界經濟、貨幣金融;主持或參與多項國家級課題、省部級課題,在權威和重要期刊、報刊上發表論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