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社會學說

美國社會學的發展,大致在二十世紀初期才開始,到三○與五○年代才逐漸成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美國社會學說
  • 外文名:American social tension
  • 開始:在二十世紀初期
  • 發祥地:芝加哥大學
  • 學派:象徵互動論學派
內容簡介,中期以後,

內容簡介

在理論方面也才開始有其特色。其中以芝加哥大學為發祥地的象徵互動論學派(Symbolic Interactionism),與以哈佛大學為中心的結構功能學派(Structural Functionism),為兩大主流。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到六○年代中期,結構功能學派更成了美國社會學理論中之霸主,而派森思(Talcott Parsons)則為影響力最大的社會學家,幾無人在聲望及勢力上可與其匹敵。在這個時期,象徵互動論派由於其‘組織’上的弱點,以及其理論與研究上之不盡理想,勢力較小,並逐漸衰微,而被稱為忠誠的反對派。在理論上,結構功能學派承繼了歐洲社會學的傳統,尤其是涂爾幹、帕列圖,和韋伯等人的影響,強調社會結構間的複雜功能關係,主張社會結構有趨於均衡(Equilibrium)的現象。象徵互動論強調社會的現象,主要是人與人間透過互動關係所形成的。同時,在互動之際都是以象徵方法,如語言等所達成的。人在象徵互動的關係中,不只了解他周圍的社會環境,更從這個過程而建立了自我(Self)。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不但讓人知道自我,也使人能以這個自我為互動的基礎。社會經由社會化的互動過程,使得個體的自我和社會發生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有關自我的各種現象,如角色、身份、角色扮演等,都成了象徵互動論的研究主題。

中期以後

六○年中期以後,美國結構功能學派,由於被指責無法對當時所產生的國內社會問題,以及在國際上的困境,提出令人信服的解釋,同時,其基本的理論精神,似乎也傾向於為既存體製做辯護。於是有許多新的社會學理論出現,逐漸形成了多元化的趨勢。其中較為重要的理論包括了俗民論(Ethno-methodology)、結構論(Structuralism)、世界體系論(World-System Theory)、新馬克斯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