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浸禮宗

美國基督教新教宗派之一。英國清教徒移民於17世紀30年代初將浸禮宗傳入北美殖民地。但美國浸禮會基本上為本土產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美國浸禮宗
  • 外文名: Baptists in USA
背景介紹,發展歷史,社會影響,

背景介紹

第一個“普救浸禮會”為羅傑・威廉斯(Roger Williams,1603-1683)於1639年在羅得島建立。1670年,聯合建立普救浸禮宗聯會。但此派在美國從未成為較大勢力,且多數中途衰落,人數較少。在北美殖民地汗趨槳茅勢力較強的是“正常浸禮宗”,這是“特殊浸禮宗”在美國的名稱。此派最早的嚷擔付中心位於羅得島新港。最早的教會系1641-1648年由內科醫生、牧師克拉克建立。後在基特里、緬因、麻薩諸塞、波棕照士頓等地陸續建立教會。此後向美國中部發展,在查爾斯頓、南卡羅來納等地先後建立正常浸禮會。

發展歷史

18世紀後,此派開始聯合運動。1707年,新澤西、賓夕法尼亞和德拉瓦的5個較大的教會,聯合組成費城浸信派協會。1760年,該協會吸收康乃狄克、紐約、維吉尼亞等州的教會參加。他們在大覺醒運動中吸收大量信徒。至1793年,有信徒7.3萬人;1795年有教堂1152座。這一聯合趨勢被19世紀30-40年代的奴隸制論戰中斷。南、北方的浸禮宗教會由於對奴隸制的態度不同而走向分裂。1845年,美國南方各州在喬治亞、奧古斯塔建立獨立的“南方浸信會”。1903年,北方各教會聯合建立“美國浸禮會”;1907年改稱為“北方浸禮會”。

社會影響

19世紀以來,美國浸禮宗的活動有:
1、開展海外布道。1814年,成立“美國浸禮宗宣教協會”。1826年,普救浸禮派組成“美國海外布道會”,在亞、非、拉美地區開展海外傳教活擊定乃動。在亞洲先後傳往印度、緬甸和中國。據統計,亞洲有浸禮宗信徒100萬人,大部分分布於這3個國家。該宗在非洲傳至獅子山;非洲共有信徒50萬人,主要分布於薩伊、奈及利亞和喀麥隆。在拉丁美洲有60萬信徒。
2、興辦教育事業,特別是大專院校。1756年,建立布朗大學;1825年以前建立8所其他性質的學校;1825-1850年,建立25所;1851-1875年,建立35所;1876-1900年,建立70所;1891年,建立芝加哥大學,為美國浸禮宗最高學府。
3、在黑人中布道,這是美國浸禮宗最重要的活動特點。19世紀中期,隨著內戰的結記鴉辣束和解放宣言的公布,浸信會加強在黑人中的布道,培訓黑人牧朵尋想師,建立黑人教會和教堂。1866年,在北卡羅來納州建立浸禮宗北卡羅來納州協會。1880年,建立黑人全國性的組織“美國的全國浸禮會”。後因財產權與出版物的爭端,該會蒸院婚刪於1916年分裂,人數較少的一派保持原名稱,人數較多的一派改稱“美國全國浸禮會”。黑人基督徒大多屬於浸禮宗信徒。
除前述5大派別外,還有一些較小的團體,如自由意志浸禮派,屬普救浸禮派,信徒約4萬人;登卡爾派(友愛會),主張和平主義,反對任何形式的神學訓練,反傳教浸派,反對任何傳教活動,認為上帝揀選預定得救者,無須宣傳,約7萬人;安息日浸禮會,以星期六為安息日,僅有幾千名信徒。此外,在20世紀由於神學爭端,導致幾個新教派產生:美國浸禮協會(1905年),正常浸禮派總會(1932年),美國保守浸禮協會(1947年)。二戰後,由於人口的流動和信徒的增加,南方浸信會突破地區的局限,向美國北部和西部發展,組織已遍布全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