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目的
美國海關邊境保護局(CBP), CBP的成立使美國歷史上首次實現了由一個機構統一管理進入美國口岸的人員與貨物。CBP的組建旨在整合口岸執法部門的
管理資源和管理技能,提高
管理效能與效率,實現在利用一切可支配的資源保護和防禦美國免遭侵害的同時便利合法貿易與合法旅行的目標。
主要職責
CBP的首要使命是防範恐怖分子和恐怖武器進入美國。為此,CBP將著力增強美國邊境及各口岸的安全,並把美國的安全區擴展至美國的地理邊境之外,從而使美國的邊境由第一道防線變為最後一道防線。
CBP的主要職責還有:緝捕非法入境者和查禁毒品及其他違禁品,保護農業及經濟利益免遭有害動植物和疾病侵害,保護美國商業免遭智慧財產權侵權損害,規範與便利國際貿易,徵收
進口關稅,執行美國貿易法律。
戰略
作為美國單一的邊境管理機構,CBP對保護美國及其國民承擔至關重要的責任。CBP採取的增強安全與便利合法貿易及旅行的戰略是:
改進風險目標甄別系統,推進提前獲取抵達美國的人員與貨物的信息;與其他國家(地區)政府和與企業建立夥伴關係,以推進“向外擴展安全區”;使用預先檢查技術,配置有關裝備;增加邊境安全監管人力;會同其他機構聯手打擊貿易瞞騙、智慧財產權侵權、洗錢等活動,以及協調對非法毒品的
控制下交付。
美國移民海關執法局(ICE),
ICE擁有約3萬名工作人員,是聯邦政府中最大的調查機構之一。該局是國土安全部下轄的主要調查機構,被賦予了多項職責:截斷
恐怖融資、
反洗錢、打擊非法武器買賣、打擊移民詐欺和販賣人口、拘留並驅逐外來犯罪分子和其他美國認為應當驅逐的外國人。另外,該局還監督國內移民和海關法律的實施,對約9000項聯邦設施實施保護。
反恐安全行動
美國盾牌計畫(Project Shield America):美國海關打擊國際恐怖主義有兩方面使命:一是保護美國公眾,阻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及其他恐怖器具進入美國;另一是防止國際恐怖分子和犯罪組織從美國及美國以外獲得製造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材料和技術,以及軍火、資金及其它支持。2001年12月4日,美國海關推出美國盾牌計畫,旨在同美國有關企業合作,制止列名武器和軍民兩用戰略敏感技術出口,防範其技術產品被恐怖分子和資助恐怖分子的國家所利用和獲取。
貨櫃安全倡議(CSI):美國海關2002年1月推出這項計畫,旨在增強海運
貨物貨櫃的安全,防止其被恐布分子利用。海運貨櫃貨運是國際貿易的關鍵環節,每年進出全球各主要港口的海運貨物貨櫃多達2億隻,美國進口總值中近50%是海運貨櫃貨物。CSI的核心是美國海關向重要的境外海港派駐檢查員,在貨物貨櫃運往美國之前先行甄別。美國海關的派駐官員與實施CSI港口的海關官員一道工作時,能夠監測該港運往美國貨櫃中潛在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由於運往美國的海運貨櫃近70%經由世界20個大港發出,因此美國海關首先將這20大港作為推行CSI的重點(其中涉及我國港口為:香港、上海和深圳)。美國海關還將在其他輸美貨櫃量大且具備設施與技術條件的港口推廣CSI。
海關-商界反恐夥伴計畫(C-TPAT):美國海關推出的這項計畫是其應對恐布威脅整體戰略的組成部分,旨在由政府和商界共同構建和維護一個安全的供應鏈,保證貿易高度守法以提供可靠的通關風險布控信息,使海關既能快捷辦理加入C-TPAT企業的進口
通關手續並即時解決其所遇問題,又能確保邊境安全與反恐。C-TPAT利用商界為保障國際貨運不被恐怖分子及其同謀利用而採用的安全程式,並進一步強化了要求。加入C-TPAT的企業需自我評估其供應鏈的安全程式,找出薄弱環節,加強安全措施;還需承諾同供應鏈各個環節的服務供應商共同努力來增強其在全球的安全程式與安全進程。
24小時(提前申報)規則( 24-Hour Rules): 2002年8月,美國海關提出實行24小時提前申報規則的建議,2002年12月2日,“24小時規則”正式生效。這項規則規定,自2002年12月2日,對於所有輸往美國的海運貨物,承運人必須於貨物在境外港口裝船之前24小時向美國海關申報貨運
艙單信息。
30點智慧型邊境協定(30-Point Smart Border Accord):美國
賓夕法尼亞州州長
里奇與加拿大副總理Manley於2001年12月簽署了“智慧型邊境”聲明及其30點行動計畫,以在便利人員與貨物合法流動的同時,增強美國與加拿大間邊境的安全。行動計畫的4大基點是:人員安全流動、貨物安全流動、保障設施安全、信息共享與協同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