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背景
格瑞那達獨立後,成為
大英國協成員國,由統一工黨執政。以埃利克·蓋里為總理的統一工黨政府奉行親西方和親美的政策,引起了在野黨“
新寶石運動”的不滿。“新寶石運動”又稱“爭取福利、教育和解放的聯合進軍”運動,成立於1972年,由格瑞那達親
蘇聯和
古巴的人士組成,主張“恢復一切民主和自由”,舉行“自由和公正的選舉”,實行“經濟革命化”,建立“人民參政的國家”,走
社會主義道路。該運動於1979年3月13日發動政變,推翻了蓋里政府,成立了以莫里斯·畢曉普為總理的新政府。畢曉普政府成立後,在外交上奉行向蘇聯和古巴“
一邊倒”的政策。大量接收蘇聯和古巴的經濟和軍事援助,成立“人民革命軍”和民兵隊伍;由古巴派出工程部隊在島上修建新的“旅遊機場”,其主跑道長達3000米。
美國總統里根認為“格瑞那達已經成為蘇聯和古巴的殖民地,用來作為輸出恐怖行動和顛覆民主的基地”。如果格瑞那達被蘇、古完全控制,由格瑞那達、古巴和
尼加拉瓜三國的機場構成的“鐵三角”,將使作為美國傳統“後院”的
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區處於蘇、古作戰飛機的威脅之下,美國海上運輸線的暢通和本土的安全將受到嚴重威脅。格瑞那達有成為“第二個古巴的危險”。由此,美國便不斷向畢曉普政府施加壓力,處心積慮地試圖推翻格瑞那達的親蘇古政權,將其納入自由國家之列。隨著格瑞那達形勢的發展,格實質上已逐漸成為美蘇爭霸和美古矛盾的一個鬥爭焦點。
迫於美國的壓力,
畢曉普政府開始採取措施緩和與美國和其它西方國家的緊張關係。1983年6月7日,畢曉普還親自訪問美國,並與美國達成了一項“諒解”。但是,畢曉普的上述行動引起了政府內部以副總理科爾德和政府軍司令奧斯汀為首的親蘇古“強硬派”的激烈反對,並且前蘇聯和古巴對此也耿耿於懷。10月13日,強硬派突然發動政變,將畢曉普軟禁起來。19日,數千民眾在首都
聖喬治遊行支持畢曉普,並將畢曉普解救出來,隨之,這些人與政變者發生衝突,畢曉普又重新落到政變者手中,當天便被秘密處決。20日,軍方接管政權,並成立了以奧斯汀為首的“革命軍事委員會”,格政權落入親蘇古的強硬派手中。
政變“使里根政府有了它所需要的派遣海軍陸戰隊的藉口:由於格瑞那達成立新政權,居住在該島的上千名
美國人遇到了危險。”加之懼於蘇、古、格“輸出革命”的東加勒比組織於21日開會,要求美國出兵格瑞那達,22日,美國副總統
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便召開國家安全委員會計畫小組會議,初步決定出兵。24日,美國總統里根再次召開
國家安全委員會計畫小組會議,正式決定出兵。當時的美國國防部長
卡斯帕·溫伯格在其回憶錄《為和平而戰》中宣稱,美國是為“救出在那裡(格瑞那達)的美國人,使他們不致於被抓起來當作人質,避免再次出現1979年在
伊朗所發生的那種事。”應加勒比各國的“緊急要求”而決定出兵的。上述情況表明,格瑞那達10月政變給美國入侵提供了契機,成為美國入侵格瑞那達戰爭的導火索。
戰略地位
作戰準備
戰略企圖
美國的戰略企圖為:以解救美國在格瑞那達的僑民為藉口,集中優勢兵力,速戰速決,推翻政變政權,扶植親美新政府,同時懾服其它中美洲國家親蘇古的政治勢力,以對抗蘇聯和古巴在中美洲的滲透和擴張。
為實現這一企圖,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制訂了詳細的作戰方案。據溫伯格在其回憶錄中透露,最初制訂的方案主要內容是:海軍陸戰隊將在珍珠機場附近的貿易港口的東北部登入,而突擊隊將空降到格瑞那達西南部的薩林斯機場,這兩支部隊會合後,迅速向北,向西行進,去營救美國學生,然後,與特種部隊一道救出總督,占領電台,釋放關押在魯帕特要塞和里奇蒙山的其他政治犯。方案制訂好後,參謀長聯席會議又根據總統、國防部長等人的指示,以及偵察得來的情報對方案作了進一步的補充、修改。至24日晚6時,里根總統簽署命令,入侵格瑞那達的方案被批准實施,行動代號為“緊急暴怒行動”。
美軍兵力
美軍入侵行動的總指揮是坐鎮於
華盛頓的
大西洋艦隊司令威廉·麥克唐納海軍上將;第2艦隊司令約瑟夫·麥特卡夫海軍中將為戰場指揮官。美軍先後投入的主要作戰兵力為:各型艦船15艘,主要包括航空母艦1艘(
獨立號,排水量7.8萬噸,載機85架)、飛彈巡洋艦1艘、飛彈驅逐艦1艘,驅逐艦2艘,以及包括1.83萬噸的兩棲攻擊艦關島號在內的兩棲艦船5艘;各型陸基與艦載飛機和直升飛機共230架;地面部隊主要包括陸軍第82空降師1個旅部率4個營(5000人)、特種部隊第75團2個營(700人)、海軍陸戰隊1個加強營(1900人)等。上述部隊均來自美“快速部署部隊”。另外,
巴貝多、
牙買加、
聖文森特、
聖露西亞、
多米尼加和
安提瓜和巴布達等六國還派出396人的分遣隊配合美軍行動(加勒比和平部隊),這支分遣隊實質上是二支警察部隊。
將“獨立”號航空母艦編隊和“關島”號兩棲攻擊艦編隊於23日部署到達格瑞那達周圍海域,並在格島周圍建立了半徑為50海里的海空封鎖區,對格瑞那達實施全面封鎖。24日,美軍又將部分陸軍別動隊員和武器裝備運往距格島只有250公里的巴貝多。同日,配合美軍行動的加勒比國家的部隊也集結於巴貝多。與此同時,美國本土的參戰部隊也進入臨戰狀態。
格瑞那達兵力
格瑞那達守軍計有:格政府軍2個步兵營、1個野炮連、1個高炮連,共約2000人,主要裝備步兵輕武器,包括衝鋒鎗、機槍、火箭筒、120毫米迫擊炮、23毫米雙聯高炮等,另外還有少量蘇制BTR-60型裝甲輸送車,沒有海空軍,也沒有坦克、大口徑火炮等重武器;格方民兵約2000人;不過,格瑞那達還有負責在格修建機場的一個約700人的古巴工兵營,據美方在戰後發表的繳獲的花名冊透露,在格瑞那達的該營內含2個步兵連、1個迫擊炮連和1個機槍連,由托爾托洛上校指揮。據美方實戰體驗,這部分
古巴人的戰鬥力頗強。
格政府軍部隊主力部署於首都聖喬治周圍以及格島西南海岸地區,一部部署於珍珠機場,格方的2000民兵多分散部署。古巴工兵營則主要部署於薩林斯機場及其附近地區,以及從該機場到首都的公路線上。
戰爭階段
1983年10月25日拂曉,隨著格瑞那達珍珠機場的第一聲爆炸,美國入侵格瑞那達戰爭正式爆發。戰爭歷時共8天,大體上可分為2個階段。
第一階段(10.25—28):南北對進,控制要點
25日晨4時30分,美軍艦載航空兵對珍珠機場實施
航空火力準備。5時,來自84-1陸戰隊兩棲戒備大隊的400名海軍陸戰隊,從集結於珍珠機場以東水域的“關島”號兩棲攻擊艦搭乘直升機,直接在珍珠機場跑道上垂直登入,接著,後續部隊約800人分別搭乘直升機和登入艇登入。美軍在珍珠機場只受到少量敵軍的輕微抵抗。經2小時戰鬥,美軍便完全控制了珍珠機場。然後,美軍繼續向機場附近敵據點進攻,占領了
格倫維爾。美軍在這一方向上的戰鬥行動十分順利,基本上是按原計畫進行的。
但是,美軍在格島西南方向的行動卻比預計的要困難得多。
在攻擊珍珠機場的同時,美陸軍第75遊騎兵團2個別動營約700人,分乘18架
C-130型運輸機,在AC-130E型武裝運輸機的掩護下,從低空掠過加勒比海,撲向格瑞那達,準備在格島西南端的薩林斯機場實施傘降。在飛機到達目標之前,機上別動隊指揮官獲悉機場及其附近高地配有大量防空武器,於是決定跳傘高度由原計畫的1200英尺(約366米)降至500英尺(約152米),以減少傘降時的損失,這將是
二戰後美軍最低跳傘高度。傘降前,從“獨立”號航空母艦起飛的
A-6和
A-7型艦載攻擊機對機場守敵實施了航空火力準備,5時36分,傘兵乘坐的運輸機到達薩林斯機場上空,並立刻開始傘降。地面火力非常強,以至第1連美軍跳傘後,傘降活動不得不暫時中止。AC-130E飛機被召來壓制敵防空火力,15分鐘後,傘降活動才得以繼續進行。在傘降過程中,機場守軍對空火力基本上沒有中斷,美軍部分傘兵傷亡,許多降落傘上彈洞累累。別動隊員著陸後,立即投入地面交戰,經過激戰,美軍於7時15分控制了機場。此時,機場周圍格方抵抗力量還比較強,機場上美軍不斷遭到火力襲擊。美軍別動隊隊員冒著密集的狙擊火力清除機場跑道,同時向機場周圍的格方抵抗力量進攻,占領了位於機場附近的聖喬治醫學院校園,以“保護”那裡的大約500多名美國學生。
在行動中,美國海軍的A-7s戰機錯誤轟炸了聖喬治附近小山上一座能夠俯瞰總督府的精神病醫院。美軍空中作戰計畫者和飛行員沒有軍事地圖,無法識別那座建築物是醫院還是格瑞那達士兵(他們攻擊美國直升機和壓制著總督府內的
海豹突擊隊隊員)的藏身之處。格瑞那達士兵曾將武器發放給醫院工作人員,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其中還包括一些精神病人。
下午2時,後續部隊第82空降師2個營和多國警察部隊共約1500人陸續到達,並立即投入戰鬥。美軍在
航空火力支援下,繼續打擊機場附近的抵抗力量,鞏固了機場,占領了弗里昆特。隨後,除留多國警察部隊保衛機場以外,主力兵分兩路:一路向北,沿濱海公路向首都聖喬治方向發展進攻;另一路東進,經特魯布盧、聖喬治醫學院,向卡爾維尼格兵營方向發展進攻。
在薩林斯機場激戰的同時,美軍海豹突擊隊的一個11人小組順利傘降於位於聖喬治的總督官邸,營救斯庫恩總督。但當隊員準備攜總督一家撤離時,3輛古巴人操縱的
BTR-60輪式裝甲輸送車將總督一家連同美軍“海豹”小組成員一起包圍在總督官邸內。為解救被圍的總督,同時為配合南路美軍迅速攻占聖喬治,麥特卡夫將軍調整了作戰計畫:珍珠機場方向美軍不再從陸路向聖喬治進攻,而是改走海路。為此,除部分海軍陸戰隊員留在珍珠機場方向擔負警衛任務外,其餘240名海軍陸戰隊員返回“關島”號,並乘該艦從格島北面迅速繞到格島西海岸聖喬治以北約1公里處的大馬爾灣附近海域。19時30分,陸戰隊員乘登入艇登入,隨同登入的還有坦克和裝甲車共18輛。登入後,經12小時的通宵戰鬥,殲滅了包圍總督府之敵,救出了總督及“海豹”小組成員。
鑒於格方抵抗比預料的要強得多,為達到速戰速決的目的,美軍又緊急從國內增調部隊和作戰物資,至26日,美軍在格瑞那達的地面部隊總數已達6000餘人,形成了3倍于格軍的優勢。西路美軍繼續以優勢兵力南北對進,逐個攻擊沿途格方據點,向首都聖喬治逼近,東路美軍則向卡爾維尼格兵營攻擊前進。26日,陸戰隊攻占格軍司令部所在地弗雷德里克堡。27日,陸戰隊占領盧卡斯堡和軍事要地里奇蒙山監獄;東路美軍在卡爾維尼格兵營遇到激烈抵抗,經苦戰,攻占了該兵營,繳獲了大量武器和檔案。28日,美軍南北兩路終於會師聖喬治,完成了對格首都的占領。至此,美軍完成了對格島要點的控制,整個入侵行動的主要戰鬥結束。格軍潰散,零散武裝人員退往北部和中部山區,繼續抵抗。參戰的古巴人一部傷亡,大部被俘。
第二階段(10.28—11.2):清剿殘敵,鞏固勝利
針對格方殘餘抵抗力量孤立分散,隱藏地地形複雜等情況,美軍化整為零,以連排為單位,空地配合,清剿殘敵,搜捕政變主要領導人。29日,美軍在聖喬治郊區抓獲政變主要領導人之一前副總理科爾德。30日,前“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奧斯汀被俘。“關島”號兩棲攻擊艦編隊奉命駛抵格島以北32公里的卡里亞庫島,搜尋殘敵。登入兵力共2個連(300人),其中1個連乘20架直升機在該島首府哈維以北的野戰機場垂直登入,另1個連乘13輛登入車在哈維以西的海灣登入。登入人員經7小時搜尋,俘獲15名格軍,並發現一軍火庫,別無其它收穫,於是便返艦離島。
戰爭結果
至11月2日,美軍順利完成了清剿任務。殘敵基本被肅清,繳獲了大量武器彈藥和檔案,美軍完全控制了格瑞那達,戰爭遂告結束。戰爭結果,美軍僅19人陣亡,116人受傷,損失直升機9架。格軍亡40餘人,被俘15人,其餘逃散。古巴人亡25人,傷59人,被俘者達638人。
經過25日1天的激戰,美軍奪取了兩個對戰爭具有決定意義的機場,在聖喬治以北開闢了新的戰場,從而與薩林斯機場方向的美軍形成了從南北兩路對格首都實施夾擊的有利態勢。
美軍這次作戰行動還受到了其它問題的困擾。陸軍和海軍之間無法進行無線電通信。雖然遊騎兵和空降部隊通過肉眼就能看到海岸線以外的軍艦,但是他們需要先將火力支援的請求發到美國國內
北卡羅來納州布拉格堡,然後再從那裡通過衛星傳送給軍艦。
軍種之間也產生了嚴重的隔閡。
施瓦茨科普夫後來報告稱,“海軍上將梅特卡夫接到了華盛頓海軍審計長的一份緊急電報,警告他不要為陸軍直升機加油,因為資金轉移協定還沒有達成。”梅特卡夫將軍稱這份電報是胡扯(或類似的話),並告訴他的參謀長,“給他們加油”。在另一個例子中,一名海軍陸戰隊上校拒絕運送遊騎兵去執行任務,他說,“我們不能用海軍陸戰隊的直升機運送陸軍的士兵”。當施瓦茨科普夫將軍威脅要把他送上軍事法庭時,他才勉強執行命令。
美國入侵格瑞那達戰爭是一場“一邊倒”的戰爭。美軍在戰爭過程中始終掌握著主動權,並最終以很小代價,在短時間內就完成了對格瑞那達的占領,達成了戰略目的。究其原因,除了雙方武器裝備數質量差距巨大;國力對比懸殊;格瑞那達國土太小,無持久作戰的迴旋餘地;格又是個島國,遠離蘇聯和古巴,外援易被斷絕等方面原因外,美方正確的戰略指導和戰術運用對美國這次軍事行動的成功也起了極為重要作用。
從戰略指導和戰術運用上看,美方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預有準備,未雨綢繆
面對蘇聯和古巴在中美洲的挑戰,美國早就有必要時在這一地區進行武裝干涉的準備。長期以來,美國利用偵察衛星、高空偵察機一直保持著對這一地區,尤其是其中親蘇聯、古巴的國家的嚴密監視。美國在80年代初建立的“快速部署部隊”的一個重要作戰方向就是這一地區,這支部隊對這一地區的行動不但有預案,而且還通過訓練和演習等手段不斷完善作戰方案。對格瑞那達,美軍早在1981年就在
波多黎各的韋克斯島舉行過侵格模擬演習。從古巴工兵營進駐格瑞那達修建機場的那刻起,美國就通過偵察衛星監視施工進度,同時派出地面特工人員前往該國收集地理、水文和軍事部署等方面情報,為爾後可能的軍事行動作準備。據外電報導,入侵前9周,美國陸軍特種部隊和海軍陸戰隊部分人員還進行了為期9周的針對格瑞那達作戰的專門演習。10月20日,即畢曉普被殺的第2天,
美國國防部長溫伯格在美國總統尚未作出出兵決定之前,就同意了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維西上將的建議,命令“獨立號”航空母艦以及去
黎巴嫩接防美軍的海軍陸戰隊補充艦隊改航朝南行進,到格瑞那達附近隨機待命。所有上述行動,都為美軍適時出兵並奪取勝利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抓住時機,果斷出兵
美國入侵格瑞那達是蓄謀已久的,但一直苦於沒有恰當的時機下手。格瑞那達的10月政變給美國提供了難逢的良機。因為格政變使全國處於一片混亂狀態,軍心不穩,人心渙散,新政權一時難以在全國建立威信,恢復秩序。此時入侵,易收事半功倍之效。另外,格瑞那達的內亂還給美國提供了入侵的藉口:“救出那裡的美國學生。”於是,美國在畢曉普被處決的第2天便命令軍隊處於戰備狀態,第四天就正式作出出兵決定,第6天出兵。否則,如果美國出兵太晚,一旦格瑞那達國家局勢穩定下來,蘇聯和古巴與新政權的聯繫進一步加深,美國再出兵就困難了。
突然襲擊,速戰速決
越南戰爭的失敗給美國的主要教訓之一就是採用戰爭手段必須力爭做到速戰速決。在這次侵格戰爭中,美國僅用4天就完成了主要戰鬥任務,8天之內結束了戰爭,全面控制了格瑞那達。美方為了能達成速決,主要採取了以下兩項措施:一是集中了絕對優勢的兵力兵器;二是力爭達成突然性。在集中兵力方面,美軍先後投入的兵力對格方形成了9:1之優勢,美格雙方艦船之比為15:0,各型軍用飛機之比為230:0。為了達成戰爭的突然性,美方主要作了以下努力:利用蘇軍擊落
韓國客機事件、駐黎巴嫩美海軍陸戰隊被炸事件,轉移國際社會的注意力;進行新聞封鎖,禁止記者隨入侵部隊採訪;打著與加勒比海多國警察部隊進行“聯合演習”的幌子,隱蔽集結兵力;利用拂曉,從多方向對格古兵力密集區突然發動進攻。另外,原計畫調往黎巴嫩的艦艇編隊在接到轉航格瑞那達的命令並執行以前的行動,客觀上也起到了轉移視線的作用。所有上述行動都為美軍達成速決提供了有力保障。
多種戰法配合,充分發揮高技術裝備威力
美軍是一支裝備高度現代化的軍隊。為充分發揮技術裝備的優勢,美軍針對格瑞那達是個島國,四面環海,境內多山,格古軍隊部署比較分散等實際情況,在作戰中,十分強調各軍兵種的密切協同;在登入作戰時,以垂直登入為主,廣泛採用傘降和機降等手段,從多方向迅速登入,殲滅守軍主力,並向縱深發展;在控制要點作戰和清剿作戰中,廣泛進行空中機動作戰,避開不利地形,殲滅孤立分散之敵,加速了戰爭進程。
產生影響
這場戰爭是美國對一個主權國家發動的侵略戰爭,遭到了包括美國的
西歐盟國在內的世界絕大多數國家的一致反對,美國的國際形象因此而大受損害。戰爭剛爆發不久,
美洲國家組織常設理事會在華盛頓召開緊急會議,會上,絕大多數國家都認為美國在格瑞那達的行為嚴重破壞了“
不干涉原則”,要求美國立即撤軍。開戰之前
聯合國安理會表決尼加拉瓜提出的“美國侵略”案時,有11票贊成,以致美國不得不行使其否決權以阻止提案的通過。
英國也投了棄權票,因為格瑞那達是大英國協成員國,里根總統在出兵格瑞那達問題上沒有理會
柴契爾夫人的事先勸告。
這場戰爭是美國為對抗蘇聯和古巴在中美洲地區的“滲透”和“擴張”而發動的,戰爭的結果使蘇聯和古巴遭到嚴重打擊。
中美洲地區對美國的安全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這一地區很早就成為美蘇全球爭霸鬥爭的重要“戰場”之一。美國分析家指出,長期以來,前蘇聯聯合其在中美洲的“代理人”古巴,在此苦心經營,其目的就是要在中美洲地區扶植親蘇古政權,控制中美洲,從而使美國失掉有兩大洋保護其本土這一優越條件,危及美國本土安全,格瑞那達親蘇古政權的誕生則是蘇古建立格瑞那達一古巴一尼加拉瓜三角聯盟卓有成效的努力的一部分。美國在入侵行動成功後,迅速著手策劃在格建立親美和親西方的新政權,以代替原來的親蘇古政府,從而達到長期控制格瑞那達的目的。這無疑是蘇聯和古巴在中美洲與美國的爭鬥中的一大挫折。
這場戰爭對美國來說是一場代價小、收益大的速決戰,它促使美國在對外交往中更多地考慮以武力推行其對外政策的傾向重新抬頭,從而給世界的和平與穩定造成威脅。眾所周知,越南戰爭的失敗曾使美國一度陷入內外交困之中,在與蘇聯的爭霸鬥爭中,美國不得不處於守勢,在對外動用武力的問題上,美國更是慎之又慎,以至越戰後相當長一段時間裡,美國幾乎沒有在國外進行過較大規模的軍事行動。美國入侵格瑞那達戰爭是美在越戰後採取的第1次較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在這場戰爭中,美國以很小的代價速戰速決,8天內就達成了戰略目的。戰爭實踐證明,在軍事技術,尤其是軍事高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美國完全有可能擺脫曠日持久、損失巨大的越南戰爭的慘痛教訓所帶來的在使用武力問題上的某些顧慮,更加放手地以武力推行其對外政策。毫無疑問,美軍事力量在美國對外政策中的地位將因此而再次回升。在這種情況下,廣大
第三世界國家,尤其是其中的弱小國家的安全將受到嚴重挑戰,世界將因此而更加動盪不安。戰爭以後的事實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美國入侵格瑞那達戰爭是一場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這是這場戰爭的最典型特徵。戰爭表明,在高技術條件下,武器裝備對戰爭進程和結局的影響比以往任何一種戰爭都要大得多。在高技術條件下,擁有武器裝備質量優勢的軍隊將擁有優越的戰略地位,這場戰爭已向世人展示了這一點。在入侵作戰中,美軍三軍出動,上有衛星、現代化作戰飛機和各種直升機,下有包括航空母艦在內的大型水面艦艇、坦克和各種裝甲車輛,有大量的
精確制導武器,有先進的
C3I系統,還有現代化的後勤保障裝備。各軍兵種互相配合,組成了一個高技術化、高效能的作戰系統。而格瑞那達方面既沒有飛機、艦艇,也沒有坦克、
大口徑火炮。雖有裝甲車,但數量很少,性能又很落後,根本起不了多大作用,其高技術裝備更是等於零。格美對抗,實質上就相當於拿著棍棒的人與拿著自動步槍的人打仗,美方的優勢不言自明。格方要爭取主動,其困難程度可想而知。
這場戰爭是一場以大凌小的戰爭,但是格瑞那達方面失利的原因不僅僅在於其小,還有其對外政策、戰略和戰術等方面的原因,即:在對外關係上片面執行親蘇古的政策,不善於在大國之間縱橫捭闔;對戰爭危險反應遲鈍,戰爭準備不足;在戰爭中,新上台領導人只知藏身自保,全國失去統一指揮和團結禦敵的核心,部隊各自為戰,人民也沒有發動起來;部隊主力以連排為單位分散堅守各個要點,不互相支援,不善於集中一定兵力進行機動作戰,以力爭殲滅敵有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