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巷

美人巷

美人巷是徐州古街巷,在徐州中山南路西與中山南路平行,北通淮海西路達少華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美人巷
  • 所指徐州古街巷
  • 位置:徐州中山南路西與中山南路平行
  • 北通:淮海西路達少華街
古巷簡介,名稱緣由,歷史沿革,

古巷簡介

美人巷南接中樞街,原新華書店以東約15米,寬5米,長約55米,鬧市中的一條青石板鋪就的幽靜小巷。巷內正南正北六七個青磚灰瓦的四合院,住著十餘戶人家。院內點綴幾棵梧桐和數株石榴、兩簇青竹,襯托的格外雅致。
美人巷美人巷

名稱緣由

公元前209年,項羽項梁殺會稽太守,於吳中起義。秦末江蘇沭陽縣顏集鎮人(一說江蘇吳縣人)虞姬,有美色,善劍舞,愛慕項羽的勇猛,嫁與項羽為妾,經常隨項羽出征。項梁死,項羽為次將,後升為上將軍,虞姬與項羽形影不離。公元前208年,項梁、項羽推舉楚懷王的孫子心為楚懷王在徐州建楚都。項羽初到徐州,項羽與愛妾虞姬擇宅而居,當時就選城中離楚宮很近的一巷中的院落內。公元前206年,項羽自立西楚霸王,霸王府(宋代蘇軾為徐州太守時拆除,用其料建黃樓)即建在虞姬住處東北約1500米的現彭城路1號。虞姬與其兄虞子期住在巷內。公元前202年,楚漢之戰,項羽中韓信的十面埋伏,虞子期戰死,項羽困於垓下(安徽靈璧縣南),兵孤糧盡,夜聞四面楚歌,以為楚地盡失,“項王則夜起,帳中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見《史記·項羽本紀》)虞姬為楚霸王起舞,含淚和《垓下歌》唱道:“漢兵已掠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見《楚漢春秋》)歌罷,拔劍自刎,死後葬於垓下。(今安徽靈璧縣東南有虞姬墳。)由此,因項羽《垓下歌》而稱虞姬為虞美人。沈括曾指出:“高郵桑宜舒,性知音,舊聞虞美人草,逢人作《虞美人曲》,枝葉皆動,他曲不然,試之如所傳。詳其曲,皆吳音也。他日取琴試用吳音制一曲,對草鼓之,枝葉皆動,因曰《虞美人操》觀此,‘虞美人’一名,在樂府中曰行;在植物曰草;在琴曲曰操。考其原,皆由項王虞兮之歌而得名也。”(見《夢溪筆談》)。另有唐教坊曲名《虞美人》。徐州人南唐後主李煜,有詞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宋詞詞牌:《虞美人》亦得名於虞姬。清朝詩人何浦《虞美人》云:“遺恨江東應未消,芳魂零亂任風飄。八千子弟同歸漢,不負軍恩是楚腰(虞姬)”認為八千楚軍被迫投降劉邦,沒有一人像虞姬那樣的堅貞。徐州人為表達虞美人對項羽愛情的忠貞,為項羽西楚王朝事業獻身精神的讚譽,彰顯後人對虞姬的敬悼和懷念,將虞姬住過的巷子稱作美人巷。
美人虞姬美人虞姬

歷史沿革

明代初在美人巷西側建東察院,正德六年(1151年)改建為道署。清代為淮徐道署,後改徐州道,即徐州道台衙門(徐海道署)。美人巷,作為西楚王朝的遺蹟直到清末。(見清《同治徐州府志·卷二·徐州府城圖》)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公元1912年建立中華民國,國民黨執政後,徐州的國民政府為革舊布新、移風易俗,提出重新議定街巷名稱。當議到美人巷時,有兩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美人巷是西楚遺蹟,應予保留;另一種意見則認為:美人巷易與封建社會色情場所相混淆,有藏污納垢之嫌,有損新社會形象。爭執不下,最後折中,取其諧音,並且引用孔子 “里仁為美”的名言(見《論語·里仁篇第四》),於是,美人巷改稱美仁巷。雖然改了名,但是,人們仍然認為還是美人巷。1971年“文革”中,改為大同西街二街西巷,1981年恢復美仁巷名稱。雖然美仁巷改名,但是畢竟還存在了近80年,直到公元2000年。2001年,因徐州銀河廣場、徐州新華書店建設,美人巷的主要部分拆除,現僅存殘餘部分,即新華書店後面通往淮海西路一小段。但是,提起美人巷,徐州人都知道那是虞姬曾經住過的地方,是為人稱道的西楚王朝的遺蹟。
虞美人虞美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