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哲學二級學科)

美學(哲學二級學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0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美學(希臘語:αισθητική;英語:Aesthetic)是一個哲學分支學科。

德國哲學家亞歷山大·戈特利布·鮑姆嘉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美學概念,並稱其為“Aesthetic”(感性學),也就是美學。

美學是研究人與世界審美關係的一門學科,即美學研究的對象是審美活動。審美活動是人的一種以意象世界為對象的人生體驗活動,是人類的一種精神文化活動。

美學屬哲學二級學科,需要紮實的哲學功底,它既是一門思辨的學科,又是一門感性的學科。美學與心理學語言學、人類學、神話學等有著緊密聯繫。

基本介紹

定義,研究對象,美學教育,經典著作,美學史,西方美學史,中國美學史,

定義

何為美?這是美學這門學科所研究的基本問題。每位哲學家對這個問題都有著自己的看法。這也並非是一個簡單的問題,通過它可以輻射世界的本源性問題的討論。從古到今,從西方到東方,對“美”的解釋是複雜的。如古希臘的柏拉圖說:美是理念;中世紀的聖奧古斯丁說:美是上帝無尚的榮耀與光輝;俄國的車爾尼雪夫斯基說:美是生活;中國古代的道家認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而一本《美學原理》則告訴我們美在審美關係當中才能存在,它既離不開審美主體,又有賴於審美客體。美是精神領域抽象物的再現,美感的世界純粹是意象世界。
文學中的“美學”主要指對文學藝術進行的哲學思考,其思辨性最強,關照範圍最廣。

研究對象

第一種意見提出:美學的研究對象就是美本身。在持這種意見的人看來,美學要討論的問題不是具體的美的事物,而是所有美的事物所共同具有的那個美本身,那個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
第二種意見提出:美學的研究對象是藝術,美學就是藝術的哲學。這個觀點在西方美學史上得到了相當一批美學家的認同。
第三種意見提出:美學的研究對象是審美經驗和審美心理。這種意見是隨著19世紀心理學的興起,主張用心理學的觀點和方法來解釋和研究一切審美現象,把審美心理和審美經驗置於美學研究的中心。
鮑姆嘉通認為,美學對象就是研究美,就是研究感性認識的完善。他說:“美學的對象就是感性認識的完善(單就它本身來看),這就是美;與此相反的就是感性認識的不完善,這就是醜。”“美,指教導怎樣以美的方式去思維,是作為研究低級認識方式的科學,即作為低級認識論的美學的任務。”這就是說,作為低級認識論的美學,它的任務就是研究感性認識的完善,也就是美。雖然鮑姆嘉通認為美學是研究美的,但他卻並不排斥藝術,而且以藝術為研究的主要內容,他說:“美學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維的藝術,是美的藝術的理論。”
黑格爾認為,美學對象是研究美的藝術。他說:美學的“對象就是廣大的美的領域,說的更精確一點,它的範圍就是藝術,或毋寧說,就是美的藝術。”他所說的美並非一般的現實美,而是藝術美。他認為美學的正當名稱是“藝術哲學”,更確切的說是“美的藝術的哲學”。根據美學是“美的藝術的哲學”這種名稱,就把自然美排除在美學研究的領域之外。但黑格爾也研究自然美,他之所以研究自然美,是因為自然美是心靈美即藝術美的反映形態。
車爾尼雪夫斯基在批判黑格爾派美學的同時,非常強調對現實美的研究,強調藝術對現實的美學關係。但他認為美學研究的對象不是美,而是藝術。他在亞里士多德的《詩學》中寫道:“美學到底是什麼呢?可不就是一般藝術、特別是詩底原則的體系嗎?”在對藝術的研究時,應包括美學意義的美,但藝術不局限於美,因為美學的內容應該研究藝術反映生活中一切使人感興趣的事物。他認為美學如果只研究美,那么像崇高、偉大、滑稽等等,都包括不進去。美學對象大於美,而應該包括整個藝術理論。

美學教育

美學的範圍與宇宙同在,與人類同在,作為一本美學原理,應該講哪些內容呢?這不但涉及到美學作為一種學術按自身的邏輯關聯的內容,還要涉及到教育體系的學科分類對美學的具體呈現的制約。
審美意識是指向未來的,具有現實批判性.美感是大自然以精神獎勵的形式為其發展到高級階段的生命選擇好種群延續方向的誘導。
在中國,一是放在哲學一級學科下面的二級學科的美學,二是藝術學下面的四個一級學科里:藝術理論、美術與設計學、戲劇與影視藝術學,音樂與舞蹈學;三是文學下面關於文學的諸學科和一級學科外國語言文學下面的各國文學,四是一級學科建築學下面與建築藝術相關的學科和林學下面的園林植物和觀賞園藝。這裡最為重要是因藝術學與美學的分離而產生出來的藝術概論(或藝術學概論)與美學的關係。可以說,美的藝術類型與藝術概論所講的內容甚多重合。因此,還要對學科分工的內容加以考慮。在綜合這兩個方面方面之後,一本美學原理,一是要列出所應講的問題,二是在這些問題講清之後,要讓人對整個美學問題有一個整體性的領悟。
基於此,一本美學原理,最需要講的問題如下:
1,審美現象學,講清楚當人面對美,做審美欣賞時,具體情況是怎樣的,審美是怎樣開始的,怎樣進行的,最後的結果是怎樣的。
2,審美類型學,講清楚美分為幾大基本類型,如美、悲、喜等大類,下有小類,如美之下有優美、壯美、典雅,這些類型各自的特點是怎樣的。
3,審美文化學,講清楚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審美觀念和表現形式,進一步理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觀念和形式。
4,形式美法則,講清楚超越文化和時空的美的基本法則,如形、色、對稱、均衡等。
5,美的起源,從人類文化學來看,美是怎樣產生的,人是怎樣認識到美的。
6,美學的學科歷史,講清楚美學是怎樣產生和發展的,其規律是什麼。
在這六大問題中,最重要的是審美現象學、審美類型學、審美文化學、形式美法則,作為教育體系中的美學原理,知道了這四大方面,就基本上把握住了美學。

經典著作

四篇對美學範式具有開啟作用的文章
  • 柏拉圖開啟美的哲學的《大希庇阿斯篇》
  • 夏夫茲伯里開啟審美心理學的《論特徵》
  • 巴托開啟藝術哲學的《論美的藝術的界限與共性原理》
  • 維根斯坦對美學語分析具有影響的《美學講演錄》
七本對美學體系具有影響的專著
康德《判斷力批判》
康德的《判斷力批判》在結構美學上有兩大特點:一,從以審美判斷力為中心,聯繫主體與客體的相互關係去探討審美的本質的。得出一種主體的普遍性(類似於美的本質)是審美的基礎。二,劃分兩類審美判斷力,美與崇高,即兩類最普遍的審美類型。
黑格爾《美學》
黑格爾《美學》在結構上有三大特點:一,從美的本質定義出發,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用理念確立了美的核心,用感性區別於理念的其它表現形式,從而解釋一切美的現象。二,理念顯現在感性上是有等級的,這個等級是與宇宙進化歷史相一致的,無機物是感性的最低級,藝術是感性的最高級,美有統一的定義,藝術是美的最高和最典型的形態,美學只須研究藝術就足夠了,藝術門類有七,但具有典型的是五,建築、雕刻、繪畫、音樂、詩歌(詩包括史詩、抒情詩、戲劇體詩);美學只研究這五門藝術就可以獲得關於美的普遍法則。三,五門藝術從審美的角度,可以劃分為三大類型:象徵型(建築)、古典型(雕刻)、浪漫型(繪畫、音樂、詩歌),三大審美類型囊括了一切美的對象。你只要掌握了美的本質、五大藝術、三大類型,就掌握了宇宙間的美。
德索《美學與藝術理論》
德索《美學與藝術理論》是美的本質消失之後,堅持美學各部分統一性的美學原理著作。德索的本意不是要用此本書建立一個美學體系,而是要想通過這本書建立兩個理論體系,一個美學體系,一個藝術體系。首先,他要把藝術科學從美學裡獨立出去,認為這樣做有利於兩個學科的明晰;然後,在把藝術獨立出去之後,又要看到,美學與藝術學在很多方面是聯繫在一起,二者經常都在“聯合行動”。因此,最後,通過一本書把這兩個體系放到一起來講。這樣一來,從實際的效果看,又變成了一個包含審美對象、審美經驗、藝術為一體的美學體系。此書又代表了西方美學原理的一個轉折,在第一部分不是講美的本質,而是講審美對象。
朗費德《審美態度》
朗費德《審美態度》是美的本質消失後單從審美心理學來結構一個美學原理的典型。朗菲德以三大部分組成了自己的體系:第一,把歐洲的心理美學理論綜合起來予以體系化,具體來說,就是把閔斯特堡、普芙,布洛和心理距離理論,浮龍·李,谷魯斯的內模仿理論,立普斯的移情理論,這三大學說綜合起來,構成心理學美學的基本框架。第二,用美國自然主義美學實證性和經驗性來規範歐洲的心理美學。美國自然主義是一種泛化的美感論,這樣會使歐洲理論失去其優美的結構和邏輯的整一,因此,朗菲德在用美國理論質詢歐洲理論的不實之處和空泛之處的同時,把審美心理理論從兩個方面進行規範,一是藝術方面,用藝術史的實例去證明歐洲審美心理學原理的正確,二是形式美方面,對歐洲審美心理作了形式美方面的引申,同時,一方面用形式美來完善了歐洲審美心理體系,另方面,形式美即在藝術之中,把美學的藝術方面結合了起來,形式美也在自然和社會之中,把美國自然主義美學的內容邏輯地包括了進來。因此,朗菲德的理論,實際上是由三個部分構成,一,審美主體,這是基礎;二,藝術作品,是審美主體的確證和藝術外化,三,形式美法則,是審美主體的廣泛外化和邏輯確證。朗費德的《審美態度》還與朱光潛《談美》形成一種對照,顯示了中西美學在寫審美心理學美學原理時的同與異。
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
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是美的本質消失之後重建藝術哲學型美學原理的典型。此書以卡西爾的象徵符號學為主導,承接著羅傑·福萊(Roger Fry)和克萊夫·貝爾的形式主義美學,克羅齊到朗菲德的審美主體美學,桑塔耶納和杜威的自然主義美學中的思想,把八門藝術——音樂、繪畫、建築、雕塑、舞蹈、文學、戲劇、電影,組成了一個藝術哲學體現。朗格把藝術基本分為四類:時間(造型藝術中的繪畫、雕塑、建築)、空間(音樂)、力(舞蹈)、生活(文學、戲劇、電影)。在朗格對藝術門類的論述中,第一,以幻象作為總的基礎,再在各門藝術中顯出幻象上的二級乃至三級差異。從這裡可知,藝術的自主性和審美的獨立性,構成她的藝術哲學的一大主旨。第二,在對每門藝術的不同幻象的論述中,始終把基本幻象、藝術形式、藝術形式中內蘊的情感形式連在一起。
杜夫海納《審美經驗現象學》
杜夫海納《審美經驗現象學》是美的本質消失之後,把審美心理與藝術結合起來融為一體的美學原理的典型。它在結構上有四大特點:一,從何為審美對象開始,區分了審美對象和非審美對象,在說明了藝術作品與審美對象的聯繫和區別基礎上,把審美對象集中於藝術。二,講解藝術作品作為審美對象向主體呈現的基本結構。三,講解審美主體對人為審美對象的藝術作品進行審美知覺時的基本結構。從而不離開審美對象來講審美主體,也不離開審美主體來講審美對象。較好地而且辯證地解決了美學的基本問題。四,從哲學上探討審美是如何可能的,人為什麼需要審美。
迪基《美學導論》
迪基《美學導論》是美的本質被概念分析取代之後,把美的哲學(概念分析)、審美心理、藝術結合起來的典型,同時也是把美學史與美學理論結合起來論述的典型。此書是一個層套結構,而且是一個可逆性的靈活結構,這一結構還是兩個層套,只是這兩個層套沒有主次之分,從古代看過來,凝結為藝術理論,再從藝術理論平向推開,為藝術理論、審美態度、美的理論。六個方面構成整個美學理論的結構,這一結構,有歷史,有今天,有在時間上的演化,有在理論上的邏輯,形成了一種美學原理的類型。

美學史

西方美學史

西方美學史是從古希臘羅馬、中世紀、文藝復興,到現代歐美的美學思想發展史。西方美學史源遠流長,著名的美學家、著作和流派極多,影響遍及世界。近現代中國美學也受到它的影響。
西方美學的歷史是從柏拉圖開始的。儘管在柏拉圖之前,畢達哥拉斯等人已經開始討論美學問題,但柏拉圖是第一個從哲學思辨的高度討論美學問題的哲學家。在中國,先秦是中國古典美學發展的一個黃金時代。老子、孔子、《易傳》、莊子的美學奠定了中國古典美學的發展方向。但中國美學的真正起點是老子。老子提出和闡發的一系列概念,“道”、“氣”、“象”、“無”、“虛”、“實”、“虛靜”、“玄鑒”等等,對中國古典美學產生了極為重大的影響。中國古典美學的元氣論,中國古典美學的意象說,中國古典美學的意境說,中國古典美學關於審美心胸的理論,等等,都發源於老子的哲學和美學。在當代,美學在人文學科當中地位日益凸顯,審美體驗的意象性特徵被認為在應對現代人類文明的危機當中,具有一定的價值與意義。同時,美學在中國近現代歷次啟蒙運動中的作用也不容小覷。
世界美學發展可以大致分為四大階段:一是從4萬年前儀式和藝術出現到公元前4千年埃及文明和蘇美爾文明之前出現的原始時代,這一時期人類關於美的觀念在原始藝術中體現出來;二是從埃及和蘇美爾文明始的五大文明(埃及、兩河、印度河、中國夏商周、美洲奧爾梅克文明)到公元前700年軸心時代之前的神廟文化時期,這一時期人類關於美的觀念用一種國家型的宗教藝術來表現;三是從2千年前的軸心時代到17世紀現代性開始的時期,這時各大文化,包括希臘、希伯來、波斯在內的地中海、中國、印度,以及後來的伊斯蘭文化、東正教文化等,實現了哲學突破,用一種理性的思想來看待人和世界,開始了用理論形式來講述美學,其中,西方文化從柏拉圖追求美的本質始,建立了一種談論美的學科形式。而中國和印度,用的一種與西方文化不同的方式來談論審美現象。四是從現代性以來的400多年歷史,這時,一方面西方文化的美學以自身的邏輯不斷地演化,另方面,非西方文化在西方這一世界主流文化的影響下,學習西方,按照西方的學科方式建立起了自己的美學,構成了西方美學與非西方美學之間的互動。在這四大階段中,第一和第二階段是潛美學,從學科的角度,可以忽略不計,重要的是第三和第四階段。這兩個階段的美學演進,構成了世界美學的歷史大線和整體風貌。

中國美學史

中國古代美學思想從奴隸社會開始,中國思想家就把審美與藝術問題同宇宙、社會、人生的根本問題直接聯繫起來加以觀察和思考,雖在表述和論證上顯得不夠系統,但在根本上貫穿著自己獨特的深刻的哲學觀念。在古代文明發達的幾個國家中,中國美學自成一個獨立的嚴整的系統。
中國美學研究
美學是伴隨世界史的全球化進程和中國文化的現代化進程而產生和發展的,中國美學研究有一個引進、傳播、發展及創新的過程。
美學在中國的引進
清末民初,以王國維先生為代表的留學知識分子,將西方美學的思想方法、學科體系引入中國。以王國維先生修訂的教學大綱將《美學》列入教學計畫,標誌著美學在中國的確立。後以朱光潛先生為代表的一批美學家,進一步將西方美學理論介紹到中國。特別是,從德國留學歸來的蔡元培先生,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張,使美學在中國得到了廣泛的重視。
美學在中國的傳播
中國美學研究在形成最初的原理著作時,基本上是移植西方的美學原理著作,從1917年到1930年,中國共出版了標準的美學原理著作6部(蕭公弼的《美學概論》、呂澄的《美學概論》、呂澄的《美學淺說》、陳望道編著的《美學概論》、范壽康的《美學概論》、徐慶譽的《美德哲學》),另有美育原理著作3種(李石岑的《美育之原理》、蔡元培等的《美育實施的方法》、大玄、余尚同的《教育之美學的基礎》)。如果說,朱光潛和蔡儀的美學代表了中國美學在學科上對西方美學和蘇聯美學的移植,那么,王國維的方向,即用美學的觀念來重講中國材料,特別是重講中國藝術,表現在宗白華和鄧以蟄的著述中,特別是宗白華在西方斯賓格勒思想和國內民族主義思想的影響下,從一種世界文化比較的背景中去探討中國美學的獨特性,取得了相當的成就。
美學在中國的發展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學界展開了一次關於美的本質的學術大討論。在以美的本質為基礎的美學類型里,討論美的本質,成了共和國前期重建中國美學體系的基礎工程。該討論得出了四種觀點:1、客觀派:美是客觀的,以蔡儀為代表;2、主觀派:美是主觀的,以高爾泰和呂螢為代表;3、主客觀統一派:美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以朱光潛為代表;4、社會派:美是客觀性與社會性的統一,以李澤厚為代表。這四種觀點互相爭鳴,從20世紀50年代爭論到20世紀80年代,80年代的美學熱是這四派爭論的繼續及各派的體系化的完成。李澤厚為代表的實踐美學成了中國美學的主流。
美學在中國的創新
21世紀初年,美學在中國進入了本土化的創新時期,有三個突出亮點:1、曾繁仁生態美學流派的創立。曾繁仁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提出了生態美學。生態美學是中西交流對話的產物,曾繁仁看到的正是生態美學所包含的深厚的世界性和中國性理由,生態美學是要把一種新型的美感注入人們的心靈中去,讓人對人生的態度和對自然的態度發生一個根本性的轉變。其特點為:第一,它不但與世界主流思想相應和,也與中國發展帶來的生態形勢相關聯;第二,中國美學的主潮一直把美學提升到一個世界觀的哲學高度,生態美學代表的是一種美學整體觀點的轉變;第三,這一流派為中國美學的大繁榮、大發展奠定了基礎。2、張法美學原理理論的創立。張法《美學導論》(1999年12月第一版,2004年10月第二版,2011年7月第三版),在十多年裡連出三版,標誌著張法先生十年磨一劍,致力於美學原理理論的創新。其特點為,第一,它使美學原理成為真正的“美學原理”:具有知識性、理論性、系統性特別是指導性,成為指導部門美學研究的基本原理;第二,它創新性地解決了一系列美學難題——如美的起源與美的本質、審美體驗與美的指認、部門美學與美學原理、美感客觀化、符號化,美的審美類型,美的文化性質等;第三,其基本理論為部門美學奠定了學理的基礎,標誌著中國美學原理的創立。3、陳昌茂旅遊美領域的新發現。陳昌茂先生在長期的旅遊研究、旅遊教學和旅遊工作實踐中,提出並論證了“旅遊美”的範疇,從而從學理上繼藝術美、自然美、技術美之後開創了一個新的美學領域。其特點為,第一,它指出了旅遊美學的研究對象就是旅遊美;第二,旅遊美體現為:五種美感經驗:神話詩性、抒情詩性、暢爽詩性、狂歡詩性、夢幻詩性;五類審美對象:擬態景觀、風景景觀、環境景觀、場所景觀、旅遊紀念品景觀;五種審美境界:象境、實境、藝境、場境、幻境;第三,該體系開創了中國旅遊美學研究的新範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