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羊腸營
- 地點:平彝縣中部
地理位置,羊腸營軼事,羊腸營的近代變遷,
地理位置
羊腸營包括“民家村、大格基、舊屯、馬場、迤茂沖、大栗樹、阿基米、都格、得麥沖、海戛、大城頭、營上、合衣、半坡上、得戛、丫布居、起額、則勒、紅紫塘、魯卡、迤啟、資籠、速助、黃家溝、哈播、寬塘、迤佐河、大山口、白則、達村、則黑、海扎、發得黑、岩頭寨、箐口、清水塘、石板溝、海丹、牛白海、沖田、泥不黑等41個村寨。舊稱羊腸營之番號為:三沖四黑(迤茂沖、得麥沖、秧田沖;則黑、迤老黑、發得黑、泥不黑);二步兩拱橋(今日民家與合衣交界處)、盤龍樹(松樹)倒長根(位於土地坡)、吃水不彎(半坡上)。
羊腸營軼事
羊腸營劃給霑益縣管轄期間,百姓到霑益辦事者,除步行往返數日外。縣官問:哪裡人?應回答羊腸營番號,予以接洽,否則概不理睬。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羊腸營人民紛紛要求回老家(平彝縣),霑益縣官極為惱怒,派巡檢抓捕時任羊腸營(霑益三區)區長李希和(合衣人)。行至起堡一帶,羊腸營人民書百人手拿木棒等工具,奔赴追趕營救,擊敗巡檢,救了李希和。民國二十六年(1937),霑益縣在平彝縣境中部的插花地—羊腸營共47個村賽,2.99萬人,橫亘平彝中段,形成平彝南北分割,行政管理諸多不便。經雲南省派員勘定,省主席龍雲批准,劃歸平彝縣,結束了平彝縣歷史上攔腰斬斷,南北分割的局面。
羊腸營的近代變遷
民國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1937-1939),平彝縣設9區25個、2個鎮、221個保。羊腸營改稱五區,轄河西鄉下設10個保,河東鄉10個保。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雲南省第三屆黨政聯席會議決定裁區,護大鄉鎮、整頓保甲後,平彝全縣調整為25個鄉鎮,150個保、1610個甲。羊腸營改稱五區後所屬的河西鄉更名為龍峰鄉(鄉所在地——報恩寺)轄10個保、100個甲、1170個戶。將河東鄉更名為興隆(鄉所在地——速助保國民學校)轄9個保,90個甲,917戶。1950年3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平彝縣人民政權建立後。區鄉規模變動大,全縣設清溪、東山、平中、十八連山四個區。平中區區政府駐岩頭寨。1950年9月,全縣設6個區33個鄉。平中區政稱四區,轄茂和、興隆、龍峰、祖德、南沖5個鄉。區政府駐岩頭寨。1952年,為適應土地改革的需要,全縣設7個區,149個鄉。由原平中區稱四區又改稱為營上區,區公所駐海戛。轄海戛、民家、大栗、都格、迤茂、得戛、迤啟、哈播、寬塘、則黑、海丹、大坪、核桃、恩樂、茂和、那當、海章、得安、竹園、松林、大路、團結、樂烏、補六、補木共25個鄉。1957年又改為海戛大鄉,轄海戛、海丹、竹園、大坪四鄉;1959年,撤三省大鄉,並為營上區,駐地營上老包;1969年至1986年稱為營上公社,駐地民家村;1984年又把營上公社改為營上區。1988年1月竹園另劃為鄉,營上區改為營上鎮,駐地民家,羊腸營這個名稱悄悄地消失,很少有人提起,營上鎮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