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福鄉

羊福鄉

羊福鄉位於貴州三都縣東北角,距縣城60公里,東與黔東南州雷山縣達地鄉交界,西與打魚鄉交接,南與都江鎮毗鄰,北與丹寨縣雅灰鄉接壤,東南與巫不鄉相鄰,自然條件相對惡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羊福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三都縣
  • 下轄地區:羊甲村、小昔村
地理環境,行政區劃,人口民族,經濟狀況,發展思路,特色產品,民俗文化,

地理環境

羊福鄉為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縣下轄的一個鄉,位於三都縣東北角,距縣城60公里,東與黔東南州雷山縣達地鄉交界,西與打魚鄉交接,南與都江鎮毗鄰,北與丹寨縣雅灰鄉接壤,東南與巫不鄉相鄰,處於兩州三縣交界的雷公山腹地,自然條件相對惡劣。

行政區劃

全鄉總面積56.4平方公里,轄達榮村、羊甲村、小昔村、排外村、孔榮村、里勇村6個行政村,42個村民小組,84個自然寨。

人口民族

共有1686戶6956人(其中農業人口6854人),其中水族占62%,苗族占36%,其他民族占2%。設有黨支部8個,黨員157名。有在職幹部職工40人(其中鄉屬31人,垂管9人),共有學校及教學點8個,學生1130名(其中小學生863名,中學267名),教師62名(其中正式教職工52名,代課老師10名)。

經濟狀況

總耕地面積3600畝,人均0.53畝。2007年工農業總產值1258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1018萬元,糧食總產量2101噸,人均占有糧302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1764.6元,財政總收入14.042萬元。由於受地理、歷史等因素的影響,人民生活較為困難,是全州15個一類貧困鄉中唯一未實現省委確定“五大目標”的鄉。

發展思路

1、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力爭孔榮至巫不橋紅公路的立項修建以及抓好孔榮公路擴建和羊甲公路的施工建設;建成里勇和羊甲村校教學樓,積極爭取上級的支持,開工建設民校活動場所;力爭建設三面光渠道8公里以上。
2、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方面。
——種植業方面。繼續鞏固“兩雜”推廣,加大複種指數,主要是增加油菜、脫毒馬鈴薯等冬季產品的播種面積,同時充分發揮區位、資源、品牌優勢,走“特色品牌農業強鄉”之路,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源為依託,以發展農村經濟和技術創新為動力,加大柑桔、葡萄和翠冠梨種植示範建設,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養殖業方面。積極向上級爭取資金,擴大養羊示範規模,重點建設以達榮村同馬組、王度組,羊甲村羊甲組、排搞組、下從組為主的野生放養山羊基地;鞏固二元母豬、三元雜交仔豬等項目,同時加大香豬項目投入,重點建設以里勇村、小昔村、孔榮村為主的香豬生產基地,大力推進規模養殖,確保農民增收。
3、民眾綜合素質教育培訓方面。採取外出考察、現場培訓、專題培訓等多種形式,對鄉村幹部民眾進行適用技術、思想觀念等方面進行培訓。把民眾思想觀念轉變到少生優育上來,轉變到依靠科技上來,轉變到踏實真幹上來,轉變到描準市場上來。
4、基層組織建設和幹部隊伍建設方面。一是加強對新任村幹部的培訓,提高其素質,確保村幹部達到“發展能力強、奉獻精神強、公道正派理念強、開拓創新能力強”的標準和要求。二是加強村“兩委”班子的管理,建立健全村級學習、會議、財務管理、村務公開民主管理、民主生活會和民主評議村幹部等各項規章制度。三是出台激勵機制,調動村乾的工作積極性,使村乾敢抓、會抓工作,切實轉變工作作風,用踏實、真乾、務實的作風去打開工作新局面。
5、搶抓西部大開發和被列入全省一類貧困鄉鎮的機遇,立足資源優勢,以水上養鴨,地上養鵝,林下養雞,坡上放羊,院內養豬牛的發展格局,大打特產牌,建造畜牧業大鄉。樹立民族品牌,發展旅遊業。以水族“端節”和苗族“吃新節”等民族節日為載體,開發木質吊腳樓式民族建築,崖墓群、同馬山原始森林,高200餘米的登榮瀑布和猴子河兩岸結隊成群的獼猴等旅遊景點,加快旅遊業的發展。

特色產品

羊福香豬又稱“珍珠豬”、“蘿蔔豬”,皆以其體小、豐滿、肉質鮮美、營養豐富而得名。羊福香豬屬香豬原始品種的“小系”,毛色有兩種,一種為全黑色,被毛黑而光亮,一種具有“六白”特徵,即四肢從系部至膝(腕)關節處白、額旋白、尾尖白,少量見有腹底白(這種“六白”與其他“六白”豬略有不同)。目前,香豬均以全黑色居多,呈“六白”特徵的少見。
羊福香豬性成熟早,1月齡的公母豬就開始有相互爬跨的現象。小母豬初次發情年齡為3月齡,初配年齡為5—6月齡,體重在20—25公斤,發情周期為18—20天,持續期2—3天。本品種豬胎產仔數少,繁殖率低,初產母豬胎產仔3—5頭,經產母豬多為5—8頭,仔豬成活率為95%左右,母豬利用年限在3—5年,也有個別用到7—8年。公豬在4—5個月齡就可配種,年限一般二至三年。仔豬雙月齡體重6—10公斤,育肥豬一般6—10月齡出欄,體重40—60公斤。

民俗文化

羊福鄉歡度粽粑節羊福鄉開展“三級聯創”“三創三強”活動中,注重扶持和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以加強黨建工作促進“三個基本”的深入開展,充分利用當地水族同胞保留、傳承著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內容的優勢,緊緊圍繞“繼傳統、融現代、創品牌”的要求,採取有力措施,狠抓工作落實,加強保護和開發民族文化產品,積極培育民族文化村寨。
一是加強制度建設。成立保護和開發民族民俗文化工作領導小組,以支部牽頭,村兩委共同抓,主要領導親自抓、負總責,以保護和開發民族文字、生活用具、民族舞蹈、刺繡、服裝製作等民間工藝為主要內容,明確了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標,建立健全工作責任制。
二是深入調查統計民間藝人,建立民間藝人檔案,並積極鼓勵他(她)們發揮自身優勢,創新產品內容。
三是加強培訓。採取集中培訓和現場培訓的辦法進行交流學習,促進取長補短,挖掘和包裝好民族文化產品。
四是積極組建各種民族舞蹈文藝隊伍,本著體現特色的要求裝飾民族文藝節目,發揮民族演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發展民俗文化和自然生態景觀相結合的旅遊事業奠定基礎。近年來,羊福鄉出現了不少民間自發組織的藝術團體、文化實體,並在“縣慶”、“黨的紀念日”等縣內重大文藝活動中擔當角色。這些民間藝術團體,在豐富人民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時,也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譽,展現原始純樸的民族文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