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石棺浮雕

羅馬石棺浮雕

羅馬大理石石棺浮雕,又稱魯多維奇石棺浮雕 ,現保存在羅馬國立美術館。浮雕上描繪的是3世紀中葉羅馬人與蠻人(即凱爾特人)在多瑙河下游浴血奮戰的一個戰爭場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馬石棺浮雕
  • 類別雕塑石刻
  • 年代:公元205年
  • 原屬羅馬
浮雕規格,歷史背景,

浮雕規格

浮雕上描繪的是3世紀中葉羅馬人與蠻人(即凱爾特人)在多瑙河下游浴血奮戰的一個戰爭場面。浮雕全長2.73米,高1.52米。

歷史背景

古羅馬從哈德良時期(公元117年-138年)以來,喪葬習慣開始以土葬代替原先的火葬。權貴與豪門的喪葬則採用起石棺來,因而石棺上面也成了雕塑家的用武之地。隨著年代的發展,這種石棺後來製作得越來越考究;石棺上的雕刻也愈來愈繁複,它給後世留下了許多與墓葬有關的浮雕藝術品。這一件大理石石棺浮雕,就是屬於公元3世紀時期的棺槨石刻浮雕之一。
蠻族 ,是古羅馬奴隸制時期的統治階級對一些鄰族,即日耳曼人凱爾特人以及其他亞洲民族的一種總的蔑稱。在古羅馬史上,凱爾特人曾多次與羅馬人發生戰爭。這塊浮雕上所描寫的戰鬥場面,可能是作為表彰死者生前的功績的。但浮雕人物處理得太密了,既見不到背景,也缺乏空間深度感,見到的只是一堆密不透風的重疊的人馬形象。構圖過於擁塞,戲劇性的戰爭情節變成了一種圖案構成:橫七豎八的死傷者,搏鬥的武士與被殺戮者交錯在一起;一個騎在馬上的年輕將領,好象是全局的指揮者,他被處理在中心位置,由於人物太密,這位將領也並不很醒目。它給人唯一的印象只能是一種裝飾,而且,浮雕上所有的形象,其比例是失調的,混亂的,缺乏藝術的節奏感。 在公元3世紀,羅馬的外部世界確處在一種紛亂時期,政治與軍事都充滿著騷動和危機感。這可能正是作者的主要構思。由於社會動盪,政局不穩,這口棺槨的主人究竟是誰,至今仍難以考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