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基督教

羅馬帝國基督教

羅馬帝國皇帝亞歷山大大帝歸信至中世紀前的基督教。大約從公元312年至590年格列高利當選為羅馬教宗。這一時期是羅馬帝國基督教化以及羅馬帝國干預教會事務的時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馬帝國基督教
  • 外文名:Christianity in Roman Empire
背景介紹,發展歷史,

背景介紹

312年,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改宗後,基督教逐漸從受迫害的地位中崛起,在4世紀結束時擢升為羅馬帝國公認的宗教,被納入到國家權力結構之中,為整個社會承擔起道德教誨之重任。為了服務於國家,基督教在這個時期提煉教義,發展教會結構。統一教義和完善教會組織的活動始自君士坦丁大帝,在其支持之下,基督教教會學會為民眾詳細闡述信仰,並以此來維持自己的權力。為了爭辯、闡發、統一教義和教會,公會議時代出現了。為反駁早期異端如阿里烏派、阿波林派、聶斯托利派優迪克派,早期的四次公會議圍繞基督論展開激烈的爭論,確定三位一體教義和正統的基督論。在這一時期,為反抗基督信仰的世俗化,修士興起。

發展歷史

當羅馬帝國西部政權被摧毀時,本篤會應募成為向異教徒傳教的傳教修會。在這一時期,基督教教會出現了制度化和反制度化之跡象:在4世紀結束前,基督教成為日益擴張的羅馬帝國的官方宗教;隱士們不久成為隱修制的先驅,後人相繼效仿,隱修制蔚然成風。但大多數基督徒將教會和羅馬政府之間的聯姻視為神的作為。在這個時期關於神學問題形成著名的 homoousios(本體相同)和 homoiousios(本體類似)之爭、基督論之爭、奧古斯丁神學思想及其與多納圖派之爭、教宗利奧的首席權問題之爭、聖像之爭。該時期的主要神學家為希波的奧古斯丁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