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非魚湖病毒病

羅非魚湖病毒病

羅非魚湖病毒病(Syncytical hepatitis of tilapia,簡稱SHT)又稱為羅非魚合胞體肝炎,是由羅非魚湖病毒(Tilapia Lake Virus,簡稱TiLV)引起、發生在羅非魚身上的一種常見病害。病魚主要表現為昏睡、遊動異常、食欲不振,眼睛突出、皮膚充血糜爛、身體發黑以、腹脹、鰓蒼白等,較嚴重的會出現腎充血和腦炎。

羅非魚湖病毒病是一種具有極強傳染性的水生動物疫病,主要感染羅非魚,病死率為20%~90%。羅非魚湖病毒在24℃~33℃均可以生長,最適溫度25℃,所以每年的5-10月均可能導致發病。2020年7月,農業農村部與海關總署聯合發布256號公告《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境動物檢疫疫病名錄》,將TiLVD列為二類動物疫病

預防該傳染病還未見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因此精準防控至關重要。建議養殖時避開敏感品種。從苗種到成魚的養殖過程中,應採取有效的生物控制措施,改善養殖環境減少病原微生物種類和數量;配合使用免疫增強劑,提高魚體抗病能力;養殖過程中,經常進行TiLV監測,及時發現和控制傳染源,防止疫病大規模流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非魚湖病毒病
  • 外文名:Syncytical hepatitis of tilapia
  • 別名:羅非魚合胞體肝炎
  • 病原:羅非魚湖病毒
  • 危害物種:羅非魚
病害學史,病原特徵,為害症狀,病理變化,流行情況,宿主範圍,傳播媒介,流行季節,診斷方法,防治措施,

病害學史

2009年,一種新型病毒羅非魚湖病毒(TiLV)在以色列的太巴列湖首次被發現,已經蔓延至多個國家。
2009年以來,在以色列、厄瓜多和埃及等國相繼暴發養殖和野生羅非魚大量死亡事件,對全球羅非魚養殖構成了嚴重威脅。
直到2014年,通過分離鑑定才發現其病原是新型RNA病毒,並將該病毒命名為羅湖病毒(Tilapia lake virus,TiLV)。

病原特徵

TiLV是一種新型單股負鏈RNA病毒。2019年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ICTV)將TiLV單獨列為羅非魚病毒科(Amnoonviridae)、羅非魚病毒屬(Tilapinevirus)、羅非魚病毒種(Tilapiatilapinevirus)。病毒直徑55~100納米,有包膜,常見形態為圓形或橢圓形,基因組約為10.3千鹼基對,由10個基因片段組成。TiLV能夠在低溫存活,在冷凍(-20℃)保存的羅非魚肉片內至少能存活28天。TiLV具有脂質膜結構,其病毒顆粒對有機溶劑(乙醚和氯仿)敏感。在一般養殖條件下,大多數常用消毒劑對TiLV均有較好的滅活效果,如5000毫克/升的Virkon消毒粉可在1分鐘內滅活病毒,2.5毫克/升的碘、10毫克/升的次氯酸鈉300毫克/升的過氧化氫可在10分鐘內滅活病毒。
羅非魚湖病毒病
TiLV病毒粒子的透射電子顯微照片
(A)病毒(箭頭)在腦細胞的細胞質區域內;(B)純化的病毒粒子。比例尺=0.1微米。

為害症狀

感染羅湖病毒後,魚體活力明顯下降,嗜睡、眼部病變充血渾濁、皮膚糜爛和體色發黑,魚體黏液脫落明顯,鱗片脫落嚴重,尾儲部分殘缺,身體表面出現明顯的出血現象。解剖後發現,整個鰓絲嚴重出血,內臟組織出血嚴重,特別是腸道膨脹出血,腸壁變薄,沒有明顯腹水存在,肛門紅腫不顯著。羅非魚感染羅湖病毒的大量死亡可能與呼吸功能衰竭以及內臟功能紊亂有一定關係,但是具體的原因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

病理變化

組織病理變化主要發生在感染魚的中樞神經系統和肝臟。腦組織病理學變化包括腦部水腫柔腦膜局灶性出血、白質和灰質毛細血管充血,肝臟的組織病理學變化包括肝腫脹、肝細胞分離和合胞性肝炎。
  • 以色列被 TiLV感染的魚其組織病理變化包括腎臟和大腦充血,大腦皮層的膠質細胞聚集和血管周圍成套以及眼部病變。
  • 厄瓜多的病例表現為多灶性肝細胞壞死、肝細胞合胞體形成、胃腺壞死和多發性瀰漫性充血。
  • 哥倫比亞的病例主要表現為合胞性肝炎。
  • 泰國感染魚病例中肝臟的變化不固定,但通常是持續的肝細胞壞死和合胞體細胞形成,伴有少量炎症,膽管大部分不受影響,胃腸道變化包括胃腺壞死,紅細胞壓積可變在最明顯情況下大約是正常的三分之一,血液塗片顯示有反應性貧血,其他病變包括淋巴細胞聚集和腦組織血管套”。
  • 埃及受感染的魚體中,腦膠質細胞增生、腦炎和腦輕度血管周淋巴細胞成套、輕度慢性腦膜炎、多病慢性肝炎和多病灶腎間質出血、淺表出血、炎症和中度水腫。
  • 印度感染魚中觀察到典型的肝內合胞體巨細胞以及多灶性壞死區域,膽管基本不受影響,腦出血,在大腦中偶見膠質瘤灶和血管套。
羅非魚湖病毒病
羅非魚湖病毒病為害症狀
羅非魚感染羅湖病毒後的病理變化

流行情況

宿主範圍

TiLV易感宿主括羅非魚及其雜交種、施氏魮(Barbonymus schwanenfeldii)、長絲鱸(Osphronemus goramy),並且幾乎可以感染所有生長階段的野生及養殖群體。50克以下幼魚、100克以上的中型和大型羅非魚中都有TiLV陽性的報導;秘魯發現TiLV可在羅非魚稚魚和成魚中流行。另外,TiLV的寄生範圍還涉及羅非魚的受精卵、卵黃囊幼體魚苗甚至是種魚。據統計,早期發育階段的羅非魚患TiLV的死亡率較高,可到90%;Fathi等研究表明,患病羅非魚個體較大時,死亡率有所下降,略高於9%。該病毒還可以感染野生河鯉。

傳播媒介

截止2022年,TiLV的最初來源還未確定,已知唯一的傳染源是野生或養殖的患病羅非魚群。在其眼睛、大腦和肝臟內檢出了高濃度的病毒,推測患病死亡的羅非魚可能是重要的傳播媒介。混養條件下,TiLV可在水體中進行直接傳播。羅非魚湖病毒在試驗條件下可通過同居成功地將病毒傳播給易感魚類。此外,採用灌胃的方法成功地再現了該疾病,在魚類養殖池的糞便和污染水中檢測到病毒,這高度提示了口腔一類便傳播途徑。在的研究中也描述了TiLV的垂直傳播。TiLV傳播介質是水體,因此羅非魚在進行交易和運輸期間傳播疾病的可能性很高;鳥類的遷徙等多種途徑可能對TiLV的傳播發揮一定的作用,但該觀點還未得到證明。

流行季節

2009年5-10月,以色列全境出現羅非魚大量死亡的現象,發病水溫22~32℃。埃及TiLV暴發季節集中在6-10月其間發病水溫高於25℃,厄瓜多地區TiLV發病時間集中在5-11月,水溫25~27℃。在泰國10月至次年5月之間採樣的羅非魚中均發現TiLV陽性。另有研究9表明,24~33℃時TiLV可增殖,最適溫度25℃。由此可知,TiLV常暴發於高溫時期,熱帶地區全年均有感染的可能性,其他地區每年的5-10月可能是TiLV大規模暴發的關鍵期。此外TiLV可在低溫條件下存活,在-20℃冷凍保存的羅非魚肉片內至少能存活28天。

診斷方法

採用套式RT-PCR方法對羅湖病毒進行檢測。
第一步反應:在0.2毫升PCR薄壁管中,按每個樣品20微升擴增體系配置,包括2XTaq Mix10微升、10微摩/升上游引物(TiLV Nested ext-1)和下游引物(ME1)各1微升、雙蒸水6微升、cDNA模板2微升。擴增程式為95℃3分鐘,95℃30秒,55℃30秒,72℃0秒,共35個循環;72℃10分鐘,1%的瓊脂糖凝膠檢測。結果顯示,感染的兩條羅非魚均擴出1條450bp的條帶,而非感染羅非魚沒有檢測到條帶,通過在NCBI比對顯示與TiLV比對率為99%。
第二步反應:在0.2毫升PCR薄壁管中,按每個樣品20微升擴增體系配置,包括2XTaq Mix10微升、10微摩/升上游引物(ME2)和下游引物(ME1)各1微升、雙蒸水6微升、CDNA模板(稀釋1000倍)2微升。擴增程式為95℃3分鐘,95℃30秒,55°C30秒,72℃30秒,共35個循環;72℃10分鐘,1%的瓊脂糖凝膠檢測。結果顯示,在感染的兩條羅非魚均擴出1條250bp的條帶(圖2)而非感染羅非魚沒有檢測到條帶,通過在NCBI比對顯示與TiLV比對率為99%。
套式RT-PCR檢測結果表明,本實驗中的羅非魚確實感染了羅湖病毒,並且能夠特異性檢測出羅湖病毒。
羅非魚湖病毒病
TiLV套式PCR檢測結果
A:一擴檢測結果;B:二擴檢測結果;1:DNA MarkerDL1000;2、3:感染TiLV羅非魚;4、5:未感染羅非魚

防治措施

沒有針對羅湖病毒的有效防治方法,因此只能通過建立綜合防控策略,減少羅湖病毒對羅非魚養殖產業造成的威脅。筆者對羅湖病毒的防控建議如下。
建立羅湖病毒流行病學調查
在埃及、厄瓜多、以色列等多地研究發現,羅非魚大量死亡主要發生在天氣炎熱的5-10月,因此猜測羅湖病毒主要暴發於溫度相對比較高的季節,而關於中國的流行情況仍然不清楚。因此,開展中國不同區域流行的情況對於防範羅湖病毒具有重要意義。流行病學調查的內容主要包括流行季節、水溫情況、水質環境情況、水域環境等,其次羅非魚的養殖密度、規模以及魚體尺寸等情況也是十分重要的調查對象研究發現該病毒可以通過一個養殖池擴散到另一個養殖池,並且不同生長期的羅非魚也存在差異,因此開展羅湖病毒病流行病學調查對於防控羅湖病毒大規模暴發具有重要作用。
建立快速精準的檢測方法
人們在病原檢測方面已建立多種檢測方法,但是對羅湖病毒的檢測方法還十分缺乏。已經建立的方法有實時螢光反轉錄環介導等溫擴增(Reverse transcription loop-mediatedisothermal amplification,RT-LAMP)、實時螢光定量RT-PCR、套式RT-PCR等,檢測方法主要是建立在核酸水平,因此仍需開發更快速精準的檢測方法。除了核酸檢測方法外,仍需建立蛋白質水平上的檢測方法,比如建立在特異性抗體上的ELISA檢測法、免疫螢光法以及免疫膠體金等方法。同時,建立對羅湖病毒敏感的細胞系也是檢測羅湖病毒重要的方法之一,可以更深入研究羅湖病毒的入侵機制。
加快技術攻關及有效藥物的篩選
羅湖病毒的大量暴發對羅非魚的健康養殖造成嚴重威脅,雖然在中國的暴發記錄不多但是仍然需要做好技術攻關以應對其大量暴發需要弄清楚羅湖病毒的感染途徑、複製方式以及致病機制。根據羅湖病毒的作用特徵,開發應對的有效藥物,比如開發有效的中草藥,一方面可以增強魚體免疫力,另一方面可以直接抑制羅湖病毒的感染。同時,可以篩選合適的飼料添加劑,比如多糖類藥物等,提高魚的免疫力,減少魚的死亡率。
保持良好養殖水域環境
良好的養殖水域環境是緩解病害發生重要因素,如何保持良好的水質,顯得十分重要。足夠的溶氧,合適的養殖水溫,定期檢測氨氮、亞硝酸鹽等水質指標,定期對水質進行改良,一方面可以提高養殖魚的免疫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減少對魚體的應激。同時,控制合適的養殖密度,投餵優質飼料以及合適的投食量也是保持水質良好重要的因素。總之,實時保持水質良好對於防控羅湖病毒的暴發也至關重要。
開發高效特異的疫苗
高效特異的疫苗仍然是防控病毒暴發的最有效途徑。疫苗種類繁多,包括弱毒疫苗、亞單位疫苗、滅活疫苗、DNA疫苗等,各有特點,均可以在防控羅湖病毒中發揮重要作用。此外,開發高效特異性的卵黃抗體也是防控羅湖病毒的良好選擇。總之,開發高效特異的疫苗是防控羅湖病毒眾多防控手段中最直接、最有效的選擇。
其他
防控羅湖病毒除了上述手段外,還需要做到精細化管理,開發更加優質的羅非魚苗種,做好病毒溯源、親魚和苗種的監測等,通過多種防控方法,共同防控羅湖病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