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近溪先生告文》是明代詩人李贄創作的一篇古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羅近溪先生告文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品體裁:古文
- 作者:李贄
- 作品出處:《焚書》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戊子墓辯霉冬月二十四日,南城羅先生之訃至矣,而先生之沒,實九月二日也。夫南城,一水間耳,往往至者不能十日余,而先生之訃直至八十餘日而後得聞,何其緩也!豈龍湖處僻,往來者寡耶?而往來者非寡,直知先生者寡也?然吾聞先生之門,如仲尼而又過之,蓋不啻中分魯矣。其知先生者,宜若非寡,將實未聞好學者,以故雖及門,而終不知先生之所繫於天下萬世者如料臘詢此其甚重也耶?夫惟其視先生也不甚重,則其聞先生之訃也,自不容於不緩矣。
余是以痛恨先生之沒,而益值先生之未可以死也。
有告我者曰:“先生欲以是九月朔辭世長往,故作別語以示多士∴士苦不忍先生別,於是先生復勉留一日與多士談,談竟矣,而後往耳。今先生往矣,無可奈何矣,於是多士始乃拭淚含哀棕催淋殃,共梓先生別語以告四方之士。若曰得正而斃,吾師無忝曾參矣;扶杖逍遙,吾師不愧夫子矣。豈惟不惜死,又善吾死,吾師至是,真有得矣。大力其師喜,故欲梓而傳之。”
嗟乎!先生之壽七十而又四矣,其視仲尼有加矣,夫人生七十,古來所希。壽躋古希,雖恆人能不惜死,而謂先生惜死乎?何以不惜死為先生喜也?且夫市井小兒,辛勤一世,贏得幾貫錢鈔,至無幾也。然及其將終也,已死而復甦,既瞑而復恥樂只全視,猶恐未得所託然者。使有托也,則亦甘心瞑目已矣。先生生平之謂何,顧此歷代衣缽,竟不思欲置何地乎?其所為勉留一日者何故?或者亦恐未得所託矣。如使有托,雖不善死,亦善也。使未有托也,則雖善死,先生不善也,又何可以善死稱先生也?吾謂先生正當垂絕之際,欲慟不敢慟之時,思欲忍死一再見焉,而卒不可得者,千載而下,聞之猶堪斷腸,望之猶堪墮淚,此自是其至痛不可甘忍,而謂先生忍死而不惜可乎?蓋惜死莫甚於先生者,吾恐更有甚於多士之惜先生之死也。
何也?天既喪余,余亦喪天;無父則望孤,無子而望絕矣,其為可悲可痛皆一也。若如所云,則千聖之衣缽,反不如庸夫之一貫。市井小兒猶不忍於無托也,而先生能忍之矣,又何以為先生也!
方聞訃時,無念僧深有從旁贊曰:“宜即為位煮良照以告先生之靈。”余時蓋默不應雲。既而臘至矣, 歲又暮矣; 既而估擊改歲,復為萬曆己丑,又元月,又二月,春又且分也。深有曰:“某自從公游,於今九年矣,每一聽公談,談必首及王先生也,以及先生癸未之冬,王公訃至,公即為文告之,禮數加焉,不待詔也。憶公告某曰:“我於南都得見王先生者再,羅先生者一。及入滇,復於龍里得再見羅先生焉。’然此丁丑以前事也。自後無歲不讀二先生之書,無口不談二先生之腹。令某聽之,親切而有味,詳明而不可厭,使有善書者執管侍側,當疾呼手腕脫矣,當不止十紙百紙,雖千紙且有餘矣。今一何默默也?且丙戌之春,某將杖錫南遊,公又告某曰:“急宜上吁江見羅先生。’於時龍溪王先生死矣,戊子之夏,某復自南部來至,傳道羅先生有書欲抵南都,雲‘趁此大比之秋,四方士大和會,一入秣陵城,為群聚得朋計,’公即為書往焦弱侯所:“剃灑盛羅先生今茲來,慎勿更磋過!恐此老老矣,後會難可再也。 ’ 既又時時物色諸吁江來者,稍道羅先生病。語病,又稍稍張皇矣。公告某曰:‘先生既病,當不果南下矣,然先生實無甚病也。吾觀先生骨剛氣和,神完志定,勝似王先生。王先生尚享年八十六,先生即不百歲,亦當九十,決不死也。’然某覘公,似疑羅先生病欲死者,而竟絕口不道羅先生死。試屢問之,第云:“先生不死,先生決不死!’今羅先生實死矣,更默默何也。”
嗟乎!余默不應,不知所以應也。蓋余自聞先生訃來,似在夢寐中過日耳。乃知真哀不哀,真哭無涕,非虛言也。我今痛定思痛,回想前事,又似大可笑者。夫謂余不思先生耶?
而余實思先生。謂余不知先生耶?而余實知先生深也。謂余不能言先生耶?而能言先生者實莫如余。乃竟口不言,心不思,筆不能下,雖余亦自不知其問說矣。豈所謂天喪余,余喪天;無父何怙,無子而望孤者耶!
今余亦既老矣,雖不曾親受業於先生之門,而願買田築室盾骸於先生之旁者,念無時而置也,而奈何遂聞先生死也!然惟其不曾受業於先生之門也,故亦不能遍友先生之門下士而知其孰為先生上首弟子也。意者寧無其人,特恨未見之耳。言念先生束髮從師,捨身從道;一上春官,蜚聲鎖院。而出世夙念,真結肺腸;有道之思,恐孤師友。於是上下四方,靡足不聘,諮詢既竭,步趨遂正。飲河知足,空手歸來。越又十年,歲當癸丑,乃對明庭,釋褐從政。公庭訟簡,委蛇樂多,口舌代呋,論心無兢。胥徒令史,渾如其家。即仕而學,不以仕廢;即學稱仕,何必仕優。在朝如此,居方可知。自公既然,家食何如:堂前擊鼓,堂下唱歌;少長相隨,班荊共坐。此則先生七十四歲以前之日恆如此也。
若夫大江之南,長河之北,招提梵剎,巨浸名區,攜手同游,在在成聚,百粵、東甌,羅施、鬼國,南越、閩越,滇越、騰越,窮髮鳥語,人跡罕至,而先生墨汁淋漓,周遍鄉縣矣。至若牧童樵豎,“釣老漁翁,市井少年,公門將健,行商坐賈,織婦耕夫,竊屨名儒,衣冠大盜,此但心至則受,不同所由也。況夫布衣韋帶,水宿岩棲,白面書生,青衿子弟,黃冠白羽,緇衣大士、縉紳先生,象笏朱履者哉!是以車轍所至,奔走逢迎,先生抵掌其間,坐而談笑。人望丰采,士樂簡易,解帶披襟,八風時至。有柳士師之寬和,而不見其不恭;有大雄氏之慈悲,而不聞其無當。同流合污,狂簡斐然;良賈深藏,難識易見。居柔處下,非鄉愿也。泛愛容眾,真平等也。力而至,巧而中,是以難及;大而化,聖而神,夫誰則知。
蓋先生以是自度,亦以是度人。七十餘年之間,東西南北無虛地,雪夜花朝無虛日,賢愚老幼貧病貴富無虛人,矧伊及門若此其專且久,有不能得先生之傳者乎?吾不信也。先生幸自慰意焉!余雖老,尚能驅馳,當不辭跋涉,為先生訪求門下士誰是真實造詣得者∶即焚香以告,以妥先生之靈曰:“余今而後,而知先生之可以死也,真可以不惜死,真非徒自善其死者之比也。”而余痛恨先生之死之心可以釋矣。若孔子之與魯君言也,直曰“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是謂無子而望絕也,先生不如是也。
余是以痛恨先生之沒,而益值先生之未可以死也。
有告我者曰:“先生欲以是九月朔辭世長往,故作別語以示多士∴士苦不忍先生別,於是先生復勉留一日與多士談,談竟矣,而後往耳。今先生往矣,無可奈何矣,於是多士始乃拭淚含哀棕催淋殃,共梓先生別語以告四方之士。若曰得正而斃,吾師無忝曾參矣;扶杖逍遙,吾師不愧夫子矣。豈惟不惜死,又善吾死,吾師至是,真有得矣。大力其師喜,故欲梓而傳之。”
嗟乎!先生之壽七十而又四矣,其視仲尼有加矣,夫人生七十,古來所希。壽躋古希,雖恆人能不惜死,而謂先生惜死乎?何以不惜死為先生喜也?且夫市井小兒,辛勤一世,贏得幾貫錢鈔,至無幾也。然及其將終也,已死而復甦,既瞑而復恥樂只全視,猶恐未得所託然者。使有托也,則亦甘心瞑目已矣。先生生平之謂何,顧此歷代衣缽,竟不思欲置何地乎?其所為勉留一日者何故?或者亦恐未得所託矣。如使有托,雖不善死,亦善也。使未有托也,則雖善死,先生不善也,又何可以善死稱先生也?吾謂先生正當垂絕之際,欲慟不敢慟之時,思欲忍死一再見焉,而卒不可得者,千載而下,聞之猶堪斷腸,望之猶堪墮淚,此自是其至痛不可甘忍,而謂先生忍死而不惜可乎?蓋惜死莫甚於先生者,吾恐更有甚於多士之惜先生之死也。
何也?天既喪余,余亦喪天;無父則望孤,無子而望絕矣,其為可悲可痛皆一也。若如所云,則千聖之衣缽,反不如庸夫之一貫。市井小兒猶不忍於無托也,而先生能忍之矣,又何以為先生也!
方聞訃時,無念僧深有從旁贊曰:“宜即為位煮良照以告先生之靈。”余時蓋默不應雲。既而臘至矣, 歲又暮矣; 既而估擊改歲,復為萬曆己丑,又元月,又二月,春又且分也。深有曰:“某自從公游,於今九年矣,每一聽公談,談必首及王先生也,以及先生癸未之冬,王公訃至,公即為文告之,禮數加焉,不待詔也。憶公告某曰:“我於南都得見王先生者再,羅先生者一。及入滇,復於龍里得再見羅先生焉。’然此丁丑以前事也。自後無歲不讀二先生之書,無口不談二先生之腹。令某聽之,親切而有味,詳明而不可厭,使有善書者執管侍側,當疾呼手腕脫矣,當不止十紙百紙,雖千紙且有餘矣。今一何默默也?且丙戌之春,某將杖錫南遊,公又告某曰:“急宜上吁江見羅先生。’於時龍溪王先生死矣,戊子之夏,某復自南部來至,傳道羅先生有書欲抵南都,雲‘趁此大比之秋,四方士大和會,一入秣陵城,為群聚得朋計,’公即為書往焦弱侯所:“剃灑盛羅先生今茲來,慎勿更磋過!恐此老老矣,後會難可再也。 ’ 既又時時物色諸吁江來者,稍道羅先生病。語病,又稍稍張皇矣。公告某曰:‘先生既病,當不果南下矣,然先生實無甚病也。吾觀先生骨剛氣和,神完志定,勝似王先生。王先生尚享年八十六,先生即不百歲,亦當九十,決不死也。’然某覘公,似疑羅先生病欲死者,而竟絕口不道羅先生死。試屢問之,第云:“先生不死,先生決不死!’今羅先生實死矣,更默默何也。”
嗟乎!余默不應,不知所以應也。蓋余自聞先生訃來,似在夢寐中過日耳。乃知真哀不哀,真哭無涕,非虛言也。我今痛定思痛,回想前事,又似大可笑者。夫謂余不思先生耶?
而余實思先生。謂余不知先生耶?而余實知先生深也。謂余不能言先生耶?而能言先生者實莫如余。乃竟口不言,心不思,筆不能下,雖余亦自不知其問說矣。豈所謂天喪余,余喪天;無父何怙,無子而望孤者耶!
今余亦既老矣,雖不曾親受業於先生之門,而願買田築室盾骸於先生之旁者,念無時而置也,而奈何遂聞先生死也!然惟其不曾受業於先生之門也,故亦不能遍友先生之門下士而知其孰為先生上首弟子也。意者寧無其人,特恨未見之耳。言念先生束髮從師,捨身從道;一上春官,蜚聲鎖院。而出世夙念,真結肺腸;有道之思,恐孤師友。於是上下四方,靡足不聘,諮詢既竭,步趨遂正。飲河知足,空手歸來。越又十年,歲當癸丑,乃對明庭,釋褐從政。公庭訟簡,委蛇樂多,口舌代呋,論心無兢。胥徒令史,渾如其家。即仕而學,不以仕廢;即學稱仕,何必仕優。在朝如此,居方可知。自公既然,家食何如:堂前擊鼓,堂下唱歌;少長相隨,班荊共坐。此則先生七十四歲以前之日恆如此也。
若夫大江之南,長河之北,招提梵剎,巨浸名區,攜手同游,在在成聚,百粵、東甌,羅施、鬼國,南越、閩越,滇越、騰越,窮髮鳥語,人跡罕至,而先生墨汁淋漓,周遍鄉縣矣。至若牧童樵豎,“釣老漁翁,市井少年,公門將健,行商坐賈,織婦耕夫,竊屨名儒,衣冠大盜,此但心至則受,不同所由也。況夫布衣韋帶,水宿岩棲,白面書生,青衿子弟,黃冠白羽,緇衣大士、縉紳先生,象笏朱履者哉!是以車轍所至,奔走逢迎,先生抵掌其間,坐而談笑。人望丰采,士樂簡易,解帶披襟,八風時至。有柳士師之寬和,而不見其不恭;有大雄氏之慈悲,而不聞其無當。同流合污,狂簡斐然;良賈深藏,難識易見。居柔處下,非鄉愿也。泛愛容眾,真平等也。力而至,巧而中,是以難及;大而化,聖而神,夫誰則知。
蓋先生以是自度,亦以是度人。七十餘年之間,東西南北無虛地,雪夜花朝無虛日,賢愚老幼貧病貴富無虛人,矧伊及門若此其專且久,有不能得先生之傳者乎?吾不信也。先生幸自慰意焉!余雖老,尚能驅馳,當不辭跋涉,為先生訪求門下士誰是真實造詣得者∶即焚香以告,以妥先生之靈曰:“余今而後,而知先生之可以死也,真可以不惜死,真非徒自善其死者之比也。”而余痛恨先生之死之心可以釋矣。若孔子之與魯君言也,直曰“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是謂無子而望絕也,先生不如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