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舊驛

《羅舊驛》是明代哲學家王守仁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描寫了作者被貶貴州龍場驛時的悽苦之調,抒寫了詩人“天下之大,雖離家萬里,何處不可往!何事不可為!”的坦蕩境界。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羅舊驛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品出處:《王陽明全集》
  •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王守仁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詩詞賞析,作品風格,歷史影響,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羅舊驛
客行日日萬峰頭,山水南來亦勝游。
布穀鳥啼村雨暗,刺桐花暝石溪幽。
蠻煙喜過青楊瘴,鄉思愁經芳杜洲。
身在夜郎家萬里,五雲天北是神州。

注釋譯文

詩詞譯文
我這個貶客每天都在趕路,已經記不清走過多少座山,一路南來,爬山涉水,就當它是一場遊覽吧。耳邊布穀鳥不停在鳴叫,眼前的小村,因為下雨顯得昏暗,路旁的刺桐花沒精打采,石頭小溪顯得格外幽靜。南地的炊煙輕快的在青揚上空飄過,在芳杜州我心頭湧起一股惆悵的鄉思。身在夜郎這個地方,家鄉已經在萬里之外了,抬眼遠眺,京城在五雲小鎮的北方。

創作背景

《羅舊驛》是王守仁在赴龍場驛的路途中所作之詩。

作品鑑賞

詩詞賞析

前六句給人的意象,是一種陰暗的畏途,思鄉的情思、悽苦的前程都在筆下呈現,然而筆鋒一轉,悽苦之調遂化為“身在夜郎家萬里,五雲天北是神州”之境界,顯得格外坦蕩。王守仁善寫山川景色之秀麗、歸隱林泉之悠思。《山中示諸生》系列,總能給人帶來秀逸清麗之感。“桃源在何許,西峰最深處。不用問漁人,沿溪踏花去”,“溪邊坐流水,水流心共閒。不知山月上,松影落衣斑”,帶給讀者的是一種多么靜謐、悠閒的韻味。再看他的《尋春》詩:“十里湖光放小舟,漫尋春事及西疇。江鷗意到忽飛去,野老情深只自留。白暮草香含雨氣,九峰晴色散溪流。吾儕是處皆行樂,何必蘭亭說舊遊。”他的詩歌,全沒有復古派模擬古人的色彩,而是用最簡潔的文字,描摹最自在的意象。王守仁曾說過:“人之詩文,先取真意。這就好像童子垂髫肅揖,自有佳致。如果童子戴假面具和假鬍鬚,低頭彎腰,則令人生厭了。”這話其實很適合他自己的詩文,觀其詩,想見其人,浪漫之氣,溢於言表。

作品風格

王守仁認為,一個人的道德修養是根本,而詩文就如同道德發出來的花木,“根本盛而枝葉茂”。文是道德的表現,道德是文的根本。王守仁的詩,一則善於說理,融理學情懷與詩人性靈為一體,二則善於表達一種入世精神與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

歷史影響

王守仁的詩文,洋溢著他的生存體驗和生命智慧,具有浪漫主義和神秘主義的氣質。先有他以良知為前提的“真意”,才有後來李贄提倡的“童心”、袁宏道等人提出的“性靈”,從而在晚明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文學革命運動。從這層意義上說,王陽明的體認良知,不僅對明代的思想界影響深遠,而且推動著明代文學突破復古的樊籬,趨向個性解放。
相關閱讀
(1)張祥浩:《王守仁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2)楊天石:《王陽明》,中華書局,1972年
(3)錢穆:《王守仁》,商務印書館,1947年

作者簡介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浙江餘姚人。明代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軍事家。因他曾在紹興城外的陽明洞讀書講學,故白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他主張以心為本體,提倡“良知良能”“格物致知,自求於心”,提出“求理於吾心”的知行合一說。著作有《傳習錄》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