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2004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伯特蘭·羅素。
基本介紹
- 書名:羅素文集 羅素自傳第三卷
- 譯者:徐奕春
- 著作權:商務印書館
- 書號:978-7-1000-4046-4
- 作者:【英】伯特蘭·羅素
- 類型:傳記
- 出版時間:2004-06-01
- 紙書價格:26.0
內容簡介
本卷記敘了羅素在1944至1967年間的生活,其中介紹了他反對核武器試驗、防止核戰爭、解決世界爭端、參加和平抵抗活動等一系列事件。
欲解其人,先讀其傳。
尤其是像羅素這樣精彩的人——他同時是偉大的數學家、邏輯學家、哲學家和文學家以及社會評論家。
他在數學-邏輯上的成就幾乎是劃時代的,是數學中“邏輯派”的領袖;他的文字有一種恐怕想學也學不來的幽默機智,並因此獲諾貝爾文學降,這是不靠文學作品(小說和詩)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唯二之一(另一個是柏格森)。
面對這樣的人,大概像面對一塊鑽石:切面繁多,且每一個細小的切面都極其璀璨。於是,要描述其本身反而變得困難了。
幸好我們有了這本《羅素自傳》,由作者自己來說明自己,總比他人的總結歸納要切實一些。
這本小書坦率而真誠。在書中,羅素講述了自己4歲時失去雙親,依靠雙親留下的信件和文字來揣測父母的樣子。母親是“一個精力充沛、生氣勃勃、聰敏、莊重、有獨創才能和無所畏懼的人”;而父親則“冷靜深思、好學不倦、清高脫俗、心情抑鬱和一本正經”。
他的祖母嚴格而強勢,一度讓羅素感到不自然,但祖母贈與的“不可隨眾行惡”(出自《聖經》),卻伴隨他一生成為座右銘。
童年的孤獨卻並未讓羅素感覺寂寞。他從11歲時接觸歐式幾何,從此一發不可收拾;17歲時,終於因為信奉科學而放棄基督教信仰;祖父的書房成為他學問的溫床,大量文史著作成為這個未來轟動全世界的學者最初的底蘊。
他曾在南京講學,對古老悠久的中國文化極為敬佩,對中國人的教養和幽默感十分欣賞。
哲學家、數學家一般令人感覺枯燥,但羅素在生活中卻是充滿激情和熱血的人。他不顧家人反對,和大自己五歲的阿露絲·波爾薩斯·史密斯結婚;他認為清教徒對待性的態度是人類不幸的根源,由於在1929年出版的《道德與婚姻》一書對婚外性行為和同性戀現象持“不夠正統的態度”,還招致宗教審判。然而,沒有一個人像他那樣改變了整個新的一代人對性道德的看法,並直接促成了歐美狂飆猛進的女權運動……
這是一個直到90歲都保持了燃燒的熱情的人。
閱讀這本自傳,除了能近距離地了解羅素的一生,更能讓我們看到“巨人之所以成為巨人”的理由,除了天分,更多是一些對於世界的敏銳及孜孜不倦的探尋,“在失去中無疑會有真正的益處。情感變得寬廣,而且學會洞悉他人的生活。完全認識到什麼是人生的人有時會感到,每一個獨立的靈魂異常的孤獨。”
讀過羅素的人,會在這本自傳中更加接近羅素;而沒有讀過羅素的人,則會因為這本小書對他產生深厚的了解,以及一定的敬意。
本卷記敘了羅素在1944至1967年間的生活,其中介紹了他反對核武器試驗、防止核戰爭、解決世界爭端、參加和平抵抗活動等一系列事件。
本書還描述了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和90歲壽慶活動的熱烈場面,介紹了他發起成立基金會等有關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