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登義

羅登義

羅登義,貴州省貴陽市人。全國著名農業生物化學家,教育家。1928年畢業於北平師範大學農業化學系,先後在成都大學和北京大學任教。199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2000年8月17日安然與世長辭,享年95歲,安葬於貴州農學院桐木嶺職工公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登義
  • 出生日期:1906
  • 逝世日期:2000
  • 畢業院校:北平師範大學
經歷簡介,羅登義教授傳略,研究,教育家,理想與追求,

經歷簡介

1935年獲文化基金會幫助留學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研究院。1937年獲農業生物化學碩士學位。同年回國,歷任北京大學副教授,西北農學院浙江大學農化系教授、系主任等職。1942年至1946年間,任中華農學會會報編輯委員、中國營養學會監事、中國科學社《科學》編輯委員、中國生物化學學會理事等職。1947年任貴州大學農學院教授兼院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貴州農學院院長,貴州省第一、二、三、四、五屆政協委員,貴州省歷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貴州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貴州省政協副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九三學社貴州省委主任委員,第四、五、六屆九三學社中央委員,第七屆中央常務委員;貴州省農業廳副廳長;中國化學會理事;衛生部營養專門委員會委員;中國農學會理事及貴州農學會理事長;貴州省科委副主任;貴州省科普協會主任委員;貴州省科協主席;中國科學院貴州分院院長;中國農業科學院學術委員;中國生物化學學會理事;貴州生物化學學會理事長以及1997年新組建後的貴州大學名譽校長等職。

羅登義教授傳略

羅登義教授從事科學工作70餘年,是我國著名農業生物化學家和營養學家,貴州大學名譽校長、一級教授。1906年4月15日出生於貴州省貴陽市,2000年8月17日病逝,享年95歲。他於1928年北京京師大學農業化學系畢業後,先後在成都大學和北平大學任教。1935年獲中華文化基金會補助,留學美國明尼蘇大學研究院,1937年獲農業生物化學碩士學位。同年,滿懷愛國熱情返回祖國,任北平大學農業化學系副教授。“七七”事變後,他懷著發展祖國農業的抱負,不顧個人安危離開淪陷區,先後在西北農學院、浙江大學農化系任教授。1942年起,先後任中華農學會會報編委、中國營養學會監事、中國科學社《科學》編委、中國生物化學會理事等職。1947 年任貴州大學農學院教授兼院長。
解放後,1954年院系調整,即任貴州農業學院院長。他先後被選為中國科普協會委員、中國農學會理事及貴州省農學會理事長、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貴州省分院院長、中國農業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央衛生部營養專門委員會委員、中國化學會理事、中國生物化學會理事,貴州省政協副主席、科協主席、農林廳副廳長、科委副主任、科普和科聯主委、貴州生物化學會理事長、中國營養學會榮譽理事。歷任貴州省政協第一至第五屆委員;全國與貴州省人大第一至第六屆代表;1980年被選為貴州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早在二十年代末期,他研究華北貧苦工農賴以生存的高梁、小米、黑小豆、莜麥、玉米等雜糧,大學畢業論文就是《高梁蛋白質之研究》。發現人體必需的胺基酸種類不全,營養價值不高。但動物試驗證明黑小豆與黃小米、黑小豆與糜子米混合食用,胺基酸變為配搭齊全,蛋白質之間具有顯著的互補作用,使營養價值大大增高。這對於改進工農大眾的蛋白質營養尋出了一條新的途徑。
1942~1946年間,他曾利用微量化學藥物處理栽培蔬菜,計有辣椒、豌豆、番茄、萵筍、白菜、油菜等,作增進其維生素生成之探索,前後共作田圃栽培試驗16組。得到的結果是在植物代謝中,鎳、鋅對於維生素C、P及胡蘿蔔素的生成皆確具有促進的功能。
1942~1945年間,他從事170種水果蔬菜的營養成分分析,發現刺梨含維生素C特別豐富,在每百克果肉中,含2054~2729mg,平均含量為2391mg,較四川廣柑中者約高50倍,比綦江紅桔中者約高100倍,比梨子蘋果中者約高500倍,就是聞名世界的獼猴桃,含量也只有它的1/9而已。其次,在160多種試品中,就維生素P含量而言,刺梨中者也特別優裕,每百克中含5981~12895mg不等,較之柑桔類高120倍,比蔬菜類約高150倍。
1963年,他受國家科委、農業部委託在貴州農學院建立生化營養研究室,併兼任室主任,是後更名為生化營養研究所,1992年該所成為貴州省重點生化學科單位。重點方向為食品生化及檢測技術;天然產物化學即生物活性成分與分離技術。先後獲得國家、省(部)級科技成果獎22項,其中穀物澱粉化學、刺梨生化成分及防癌抗衰老動物實驗、銀杏第四代GBE及高純度萜內酯生產、GBE脫銀杏酸技術等成果處於國內領先水平。
羅登義教授多年來致力於生化營養所的建設和發展。在重視提高學術水平的同時,十分強調從國內農業科學的實際出發,緊密結合本地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堅持面向生產為社會服務。完成了省內外農副產品、生物資源等15萬餘項目分析測試工作,建立和改進分析測試方法100餘種。利用該所人才、設備及技術優勢,建立了初具規模的、多功能、通用性的中試生產基地,規模化生產國內領先或填補空白的銀杏深加工升級換代,高科技生物藥、保健食品及功能性化妝品的中間體產品。實現了產學研一體化,促進了學科的發展。羅登義教授為我國農業生物化學和營養學所作的傑出貢獻將永遠銘記在我們心中。

研究

羅登義教授1906年4月15日出生於貴州省貴陽市一個自由職業家庭。1923年考入北平京師大學化學系,畢業後,先後在成都大學和北平大學任教。1935年留學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研究院,獲農業生物化學碩士學位。時年正值民國政府政治腐敗,神州大地狼煙四起、民不聊生的時候,他斷然拒絕導師的挽留,放棄了留美的優越條件和優厚待遇,懷著報效祖國的心愿毅然返回祖國,到北平大學任教。“七·七”事變後,北平淪陷,他不當亡國奴,不為日本軍國主義效勞,冒著生命危險,與夫人一道喬裝商人南下,幾經輾轉先後到西北農學院、浙江大學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1947年被貴州大學聘為客座教授兼農學院院長。同年,聯合國在我國選中了既懂農業又懂生物化學的羅登義教授,通過國民黨政府教育部聘請他到聯合國糧農組織擔任顧問,由於報效祖國的心愿尚未實現,於是他婉言拒聘,再次放棄優越的工作環境和優厚的待遇,仍然留在國內艱苦的教學、科研崗位上。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浙江大學召其回校。接管貴州大學的軍代表對他說,新中國成立了,大學裡不再設客座教授,而且貴州剛解放,急需人才建設貴州,對他誠摯地予以挽留。考慮到貴州是家鄉,留下來建設家鄉也是自己的心愿,羅登義教授就沒有要求返回浙江大學了。
中國科學院建立後,又要調他赴北京工作。時任中共貴州省委第一任書記的蘇振華將軍再次挽留他。羅登義教授想到多年來為了報效祖國,經歷了許多困苦磨難,俗話說:“愛鄉即愛國”,留在家鄉工作也是為祖國而工作,於是他再次留了下來。這一留,就是數十載春秋,他把畢生精力奉獻給了家鄉,直至2000年8月17日辭世並埋葬在家鄉的土地上。他曾作詩《家鄉戀》以言心志:“生我育我好貴州,氣候溫和,山水清幽。地下蘊藏豐富有,金碗叫化,愚者蠢憂。勤勞人民應振奮,智力開發,興工興農。雄心壯志豈能休,暫時窮困,何懼何愁。”
羅登義教授長期從事生物化學、營養化學研究工作,是我國著名的營養學家。他從事教育、科研工作70餘年,一貫主張“科研工作要理論聯繫實際。”自1928年始,他研究的課題全部是大眾食物的營養問題。他的研究方向和課題是根據當時國窮民困,百姓食不果腹,身體素質極差而確定的。抗日戰爭時期,他隨浙江大學遷到了湄潭縣。羅登義教授除擔任三門課的講授外,還抓緊時間進行生物營養的科學研究,而湄潭豐富的野生資源則為他的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研究對象。浙江大學在湄潭辦了6年,正是這6年,他在生化營養研究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如他在對170多種水果蔬菜的營養成分的分析中,發現了刺梨含丙種維生素特別豐富,進而對刺梨進行了全面的研究,前後發表論文近十篇。這一研究成果引起了國內外有關科學家的關注,英國著名的生物化學家李約瑟教授,特別將刺梨稱為“登義果”。幾十年來,羅登義教授研究的食物品種眾多,研究的地域遍及我國東北、華北、西北、西南,至1984年止,以中、英文發表的科研論文總計58篇,專著7本,另有近百篇文章發表在《科學》、《學藝》、《東方雜誌》、《自然界》、《化學》等刊物上。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國家科委主任聶榮臻元帥在北京主持召開全國科研會議,研究全國科研規劃。羅登義教授當時在農化組,可是園藝組的科學家們一致提出,全國水果營養品質研究分析的任務,非羅登義教授莫屬。1963年,在國家科委、農業部和貴州省政府的支持下,羅登義教授在貴州農學院建立生物化學研究室,不久又建立了基礎生化、動物生理生化教研室,為貴州建立了農業生物化學研究基地。後來生化營養研究室又擴建成研究所,既出研究成果,又培養了人才,實現了產學研一體化,促進了學科的發展。
羅登義教授的研究成果開創了我國營養學研究,特別是食物中微量元素研究的先河,為改善國民的食物結構、食物品種搭配提供了科學依據,為提高國民的健康水平做出了積極的貢獻。這項有益的工作,至今仍具有重要意義。

教育家

羅登義教授不僅在學術上有很高的造詣,而且為貴州高等農業教育事業的發展嘔心瀝血,殫精竭慮,忘我工作。解放初期,作為貴州農學院的主要創始人和主要領導,羅登義教授不負黨和人民的重託,帶領幹部職工白手起家,從頭開始,興建校舍,購置設備,聘請教師,招收學生。他親自開課,夜以繼日,全力以赴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為貴州農學院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羅登義教授熱愛黨的教育事業,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他主張把“艱苦奮鬥,勤奮治學”作為學校的校訓,強調“學校的主要活動應圍繞教與學來進行,要保證教好學好。各方面的工作要有科學的執掌分工,走依法治校的道路。培養人才必須遵循教育客觀規律,一定要服從國家的需要。”他還主張“高等學校應辦成理、工、醫、農、文等在內的綜合性大學,要精兵簡政,後勤工作要社會化,大學的各項工作應以教學科研為主,教師必須是教學科研並重,兩位一體。”
羅登義教授甘當人梯。為了培養青年科技人才,使他們在科研道路上少走彎路,他除了親自給學生、研究生授課,指導實習外,還著書立說,擔任全國性多種刊物的編委、審稿人。1981年在他的指導下,創辦了《貴州農學院學報》和《貴州農學院叢刊》兩種學術刊物,《學報》登載新的科研成果,《叢刊》是登載科研課題下系統文章的專刊。兩刊縱橫交錯即可將貴州農學院的科研全貌反映出來,橫向可以看出科研的廣度,縱向可以看出科研的深度。此舉不但活躍了學術空氣,還促進了科技交流。羅登義教授親自擔任《叢刊》主編,在短短的十年中,共編輯出版了《農業生化》、《馬尾松》、《小麥育種》、《刺梨》等專刊18集,基本上將貴州農學院建院幾十年來較成熟的科研成果全部編輯出版。此外,他還在貴州省科協成立二十五周年的時候,主編了《貴州科學進展》,匯集了貴州省內近60位各學科科技工作者的科研成果,計80多萬字。這些成果激勵著後來人在此基礎上刻苦鑽研,為貴州的科學事業爭光。
羅登義教授無論是在擔任貴州農學院院長期間,還是在擔任省政協副主席、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九三學社省委主委、省科協主席等領導職務期間,都始終如一地關心、指導教學科研工作。他從事教育事業七十一年,為國家培養出了大批農林牧科技人才,學生遍及國內外,其中不乏知名人士。1997年,新貴州大學組建後,他擔任名譽校長,儘管年事已高,但他仍關心著學校的發展,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意見和建議。羅登義教授晚年曾在《自敘》詩中小結半個多世紀的人生旅程,坦誠抒懷:“忙忙碌碌數十秋,粉筆生涯,白雲悠悠。少壯求知勤奮修,全力苦幹,忘愁忘憂。成年寸心欲何求?科研工作,育才傳流。一生志向豈能休,儘管白頭,何懼白頭。”

理想與追求

羅登義教授不僅具有學者風範,而且具有崇高的理想和追求。他出生在舊中國,對社會的黑暗,外強的凌辱,民不聊生的境況深有感觸。和眾多愛國知識分子一樣,他強烈期盼著中華的振興。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使他看到了曙光,他滿腔熱情地迎接貴州解放,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信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信共產主義,“聽跟走”(聽黨的話,跟黨走社會主義道路)成了他的座右銘。他曾深情地寫道:“是黨給了我今天的成就和榮譽,我對黨的信仰與追求始終不渝。”在他九十高齡的時候,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夙願終於得以實現。在半個多世紀的革命生涯中,他始終以黨和人民的利益為已任,顧全大局,維護團結,不論在什麼情況下,都堅決服從黨的事業的需要,將自己的全部精力獻給黨和人民。他治學嚴謹,實事求是,堅持真理,誨人不倦;他工作認真,兢兢業業,任勞任怨,紮實細緻;他襟懷坦白,公道正派,一身正氣,勤奮為民;他作風民主,平易近人,嚴於律已,寬以待人,充分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無私奉獻、一心為民的高風亮節。2000年8月17日羅登義教授逝世,享年95歲。當我們參加羅登義教授的遺體告別儀式,看到鮮紅的黨旗覆蓋在他遺體上的時候,不禁肅然起敬。黨組織對他的一生的評價是“羅登義同志有堅強的黨性,對黨對人民無限忠誠。”
勤奮簡樸、清正廉潔、淡泊名利是羅老最為突出的品德和作風。他出身貧寒,自幼生活艱苦。早年在北平求學時,由於家庭接濟有限,常寫文投稿,獲取微薄稿酬,以資補貼。成家立業後,生活仍然簡樸。無論在哪個工作崗位上,他都清正廉潔、克己奉公、只講奉獻、不求索取。他從不給組織添麻煩,對親屬及子女要求也很嚴。因工作需要,他在省人大和農學院各有一套住房,當省里下文規定領導幹部只能有一套住房後,他立即將農學院的一套住房退還學校,學校考慮到羅登義教授情況特殊,勸他暫時不要退房,他婉言謝絕。國家規定工資達到800元以上者要繳納個人所得稅,每當發工資時,他就囑咐身邊工作人員先到稅務局交稅。晚年,羅登義教授雖然年事已高,身體欠佳,但他仍然一邊處理公務一邊照顧疾病纏身,生活不能自理的夫人,從不給組織添麻煩。更令人敬佩的是,羅登義教授逝世不到一個月,子女根據他的遺囑,就將省人大分配的住房交回省人大,家具什物全送給保姆,除了寶貴的精神財富留給子女外,什麼遺產也沒有留下。
“有的人死了,但他還活著。”這句名言哲理深刻。羅登義教授正是這樣的人,他高尚的人格有口皆碑,贏得了人們對他的崇敬和愛戴。今天緬懷羅登義教授,我們更能看到生命的意義,並從他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中汲取營養,充實自己,樹立“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像羅登義教授那樣,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道德有修養的人。羅登義教授的一生是勤勞的一生,是為黨和人民的事業鞠躬盡瘁的一生。往事歷歷在目,今天緬懷他生前的業績,頌揚他對黨、對祖國、對人民無私奉獻的精神,深感他就如生他養他的貴州大山一樣,外表樸實無華,內里卻蘊藏了那么豐富的寶藏,使我們更加懷念他,他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