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來
羅氏族譜云: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如木有根,如水有源……高塘,是鼓顙洲羅氏的集聚地。相傳,位於高塘的羅家大祠堂——“明德堂”始建於乾隆年間,且為乾隆皇帝欽賜建造,俗有“皇亭”之稱。
時值今日,昔日氣勢恢宏的明德堂雖已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但抹不去的記憶和榮耀將永遠銘刻在每個高塘人內心深處。
傳承先祖忠烈賢臣美德,
弘揚高塘古風民俗新韻。高塘自古山清水秀,地沃水肥,人傑地靈,英才輩出。祖宗雖遠,其精神遞嬗於子孫。為此,高塘社區根據社區居民的精神需要和生活實際需求,整合高塘人文歷史資源,建立一個清雅脫俗的宅院,集餐飲、休閒、觀光、種植、養殖、文教、遊樂等服務項目於一體,美其名曰:“羅家大院”。
項目的建立
親近田園,享受生活。羅家大院位於天元區馬家河鎮高塘村(2010年10月升格為高塘社區)緊鄰株洲大道,與湘潭縣易俗河接壤,交通極為便捷,鄉土氣息濃厚,人文歷史豐富。
項目的建立和開發著力於打造弘揚本土人文歷史、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轉變農民經濟成長方式、適合市民休閒旅遊、傳播炎帝農耕文化的鄉村旅遊品牌,為株洲“旅遊升溫”戰役開闢新陣地,成為“高塘大禹投資集團”近期及長遠發展主營業務。
服務項目
餐飲
羅家大食堂 總面積達400餘平方米,可同時接待300餘人用餐,設有寬敞的宴會主持台,專業音響和投影儀等配套設施,是大型會議和宴會的理想場所。
羅家小包廂 設有20餘間寬敞明亮的包廂,環境雅致,是家庭親友聚會的好去處。
棋牌會議室
共設16間專業棋牌室,配有高檔自動麻將機,環境幽靜,是親友怡情養性,消遣娛樂的天堂。擁有專業會議室兩間,可容納50餘人開會、學習,配有專業音響和投影儀等配套設施。
垂釣
80餘畝山塘,青魚、鱅魚、鰱魚、鯰魚、鯽魚、鯿魚等10餘種魚類,全天然放養,垂釣環境舒適,同時還設有捕魚、摸魚娛樂性池塘。
菜園
50餘畝專業菜園,常年種植數10種時令蔬菜,採用有機肥種植,無公害。同時,菜園還可供客人認種和現場採摘購買,盡享田園樂趣。
養殖
近1000平方米專業生豬飼養場,常年飼養寧鄉花豬等優質肉豬500餘頭,是大中華餐飲管理公司旗下酒店的指定供應鮮肉產品,同時也供客人現場選購,屠宰。
厚德載物
高塘的“塘”
“ 春來夜雨山塘滿,十里蛙聲遠。” 高塘,歷史悠久,高塘的祖先,依水而居、築土為堤、蓄水為塘,塘是高塘文化之根。
塘者,堤岸也。建安七子劉楨云:方者為塘,圓者為池,所以合稱“池塘”。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有人說這是南宋大儒朱熹在鄙市永康讀書時留下的佳句。真的,沒有水,哪有我?人類之始就與塘結下了不解之緣。生活在黃土丘陵上的高塘人,從此就把“塘”當作了自己的村名,恰如許許多多的人把“富、福、壽”之類的字,嵌入自己的輩分和尊號。
荷葉塘、大祠塘、青龍塘、打板塘、柘葉塘、雷公塘、菜園塘、實竹塘、泉水塘、橫衝塘、南曲塘、綿羊塘、王家沖塘……星羅棋布的眾多小塘,不知先人當初何以起了此名,深究起來,想必各有一段不平凡的故事吧?乾脆一句:塘村,人情世故,盡在其中。
春之碧波、夏之碩荷、秋之藍天、冬之雪國,四季的塘幻化成不同的神韻。閉眼遐想,荷葉塘定然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茶園塘邊,一定有一對恩愛夫妻,在演繹“你擔水來我澆園”……
當月亮升起來的時候,大祠塘、青龍塘、實竹塘、泉水塘、橫衝塘、南曲塘……在銀色的月光下,魚鱗般的波紋如捲起的竹蓆,慢慢展開,寧靜平和,那景致一定會讓人陶醉吧?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此乃謙下之德也。”星羅棋布的塘,宛若上天灑落的明珠,幸入高塘。時下,隨著時代和人類的發展,高塘已經有不計其數的塘默默地沉寂在鋼筋混凝土之下,但經歷過這些不計其數的塘養育的高塘人,卻把塘的深邃、睿智、靈性和韌性深深地銘刻在了骨子裡,世代流淌,源遠流長。
高塘之村,究竟有幾多汪汪水塘?有多少人家依水而居?我們今天不需去調查。想必每口小塘,就是一部見證高塘發展的明鏡,每口小塘,都是我們的生命之源,也是湘江滔滔東流的涓涓滴滴。
高塘的“橋”
馬家河,有一條源自湘潭縣的古溪(俗稱壩,如分段叫毛家壩、盤龍壩等)流過其大片土地。古溪流經馬家河長約七八公里,由於經濟的發展和民生的需要,在短短几公里溪流上,先後建築了青龍橋、萬福橋、大石橋等十五、六座橋。這些橋建築時間上可追溯於明朝中晚期,有的建築於新中國成立之初,也有的建築於改革開放30年間。由於建築年代綿延久遠,造型各異,所以,溪上之橋,也成風景。
青龍橋,坐落在今高塘村。一溪“擋”路,交通不便。古溪南邊的羅氏古祠堂還里辦了啟蒙學堂,溪北邊的孩子來上學,也需要涉水。明洪武35年(公元1403年)“先富起來”的當地財主羅嘉福,率先倡導在古溪盤龍壩上架橋,並帶頭捐稻穀3000擔,請來能工巧匠,運來長沙縣丁字灣的麻石,在盤龍壩上架了這座實如半月、虛如滿月、形式優美堅固、至今還發揮著作用的青龍橋。如今,站在橋頭岸邊側望,細細打量,才見那巨大麻石層層壘砌、各呈弧度死死咬合的橋基、拱洞,透著一種千年不朽、萬世不塌的威勢,令人頓覺古意蒼然,橋下流水也多了幾分凝重……。青龍橋因旁有青龍咀而得名。後來地方官員,專門制匾褒揚了羅嘉福。
高塘的“堂”
宗祠習慣上稱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進行祭祀的場所,被視為宗族的象徵。祠堂是祖先靈魂和軀體的安息之所。重祠堂,為的是妥慰先靈,抒發後代子孫報本追遠之思,因為“祖宗雖遠,其精神遞嬗於子姓。修祠以萃之,則其神有所依,而子孫之誠敬亦得以伸”(羅澤南《思孝堂記》)。
“羅家大祠堂”位於高塘村槽門組,全稱為“鼓顙洲羅氏宗祠”(現因株洲市城市建設發展需要而拆除)。分左右轅門,影壁、圍牆、第三進殘存。影壁高寬,氣勢恢宏,厚度為1.38米。其影壁上的瓦檔,泛著黃黃的顏色,且左右圖案相間,各不相同。從規格規模上分析,宗祠確具皇家風範。左轅門處有一條米多寬的麻石路經過青龍橋通往馬家河方向。羅氏宗祠中間的“明德堂”最為著名。據傳,宗祠中明德堂與羅典有關,是乾隆皇帝恩賜建造的,附近老百姓稱明德堂為“皇亭”。羅典是乾隆身邊的人,後羅典以老母無人照顧為由,辭官還鄉,以育天下之才為職志,先後任武陵朗江書院山長5年,任嶽麓書院山長27年。
高塘的“冢”
1928年被捕,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於長沙。1956年毛澤東親筆題寫了“羅哲烈士之墓”墓碑。
羅哲,1902年9月16日出生在高塘村一戶普通農家。16歲時羅哲考取了當時的長沙高等工業學校。在此期間,他成長為學生運動中的積極分子和骨幹力量,並與毛澤東相識。1926年任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教員,由毛澤東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初,任全國農民協會籌委會秘書,協助毛澤東籌備全國農民協會工作。
1928年7月25日,羅哲被叛徒出賣,遭到逮捕。10月底,羅哲被反動派殺害於長沙市瀏陽門外,臨刑時羅哲挺立不跪,高呼口號,壯烈犧牲,年僅26歲。羅哲犧牲後,毛澤東十分悲痛,並為羅哲烈士題寫了墓碑。
1956年8月11日,毛澤東主席寫信給羅哲遺屬,將題碑文和300元贈款一併寄來,為羅哲修墓,在湘潭縣人民委員會資助下,烈士墓不久建成。羅哲烈士墓現位於高塘村,正中墓碑陰刻毛澤東主席手書“羅哲烈士之墓”,兩旁為墓誌,記載烈士生平事跡。墓冢朝西偏南,三沙土築成,底徑2.3米,堆高0.5米,墓圍上方豎漢白玉石碑3塊,框線與碑頂飾花崗岩,總高2米。1962年1月,株洲市人民委員會重新修葺,改立祁陽石墓碑,並加墓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