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坪村(湖南省常德市石門縣羅坪鄉羅坪村)

羅坪村位於湖南省常德市石門縣西北邊陲,2005年該村由以前的望岩尖、蛟蛇溪、羅坪三個小村合併而成。全村面積13000多畝,共427戶1286人,全村森林覆蓋率90%。羅坪村原名樂坪村,因地處偏僻地區,戰火極少波及,本村沖積小盆地土地肥沃,且當地土司遙望隘不支俸,兵不領餉,人民自給自足,幸福快樂,所以名曰樂坪村,因“樂”與“羅”讀音相似,使得後來以訛傳訛,遂稱羅坪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羅坪村
  • 外文名稱:Luo Ping Village
  • 別名:樂坪村
  • 行政區類別:湖南省常德市石門縣羅坪鄉羅坪村
  • 所屬地區:湖南石門縣羅坪鄉
  • 下轄地區:原羅坪村、望岩尖村、蛟蛇溪村三個小村
  • 電話區號:0736
  • 郵政區碼:415317
  • 面積:13000多畝
  • 人口:1286人
  • 氣候條件:典型的亞熱帶濕潤氣候
  • 著名景點:石船洞
本村概況,行政區劃,氣候特徵,植物資源,動物資源,人口民族,地理位置,社會政治,文化事業,教育事業,醫療衛生,歷史文化,地方特產,跨河大橋,羅坪大橋,溁陽河大橋,龍贇大橋,風景名勝,著名人物,地圖信息,

本村概況

羅家坪村山清水秀,在一九三五年,林中尚有不少野豬,山竹漫山遍野,楓杉松古木森森,溪流潺潺,綠柳成蔭,從不斷流。但進入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因“大躍進”“文化大革命”動亂,森林資源大受破壞,致使村民燒柴困難,改革開放後,封山育林見效極大,現森林覆蓋率達到95%,舊貌換新顏,成了全鄉有名的富裕村。
羅坪村面積13.9平方千米,現轄6個村民小組412戶,1286人,是羅坪鄉政府所在地,更是全鄉經濟、政治、文化中心。農民主要經濟收入為打工、茶葉種植、加工。人均純收入達4000元以上。轄區有醫院、學校、銀行、商場、超市、建築預製廠、茶葉加工企業等。溁陽河從村中穿過,縣道安羅線貫穿全境,交通四通八達,安全飲水基本達標,廣播電視信號全覆蓋,轄區獨具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藝術,仍為當地文化藝術潮頭。
2000年,在縣博物館館長、“十佳公僕”龍西斌及時任市人大代表楊梅貞老師的奔走呼號多方努力下,由縣裡和市里投資,修建了“羅坪大橋”和“溁陽河大橋”這兩個石拱橋,解決了漲水期間不通汽車的現象。2005年,剛剛合村的羅家坪,又在龍西斌(時任市人大代表)的牽線搭橋下,得到上級拔款修成了又一座鋼筋水泥橋(卻龍贇大橋),從此村中下雨天不能通車的問題得到了徹底解決。
之後,村里秉著一心為民,不拿老百姓一分錢的基礎上,狠抓基礎設施建設,自2000年來,先後硬化了6公里的村級水泥公路,村里自拿資金70萬元修建了一座擁有會議室、老年人活動室等辦公設施的村辦公大樓,對望岩尖和蛟蛇溪重新進行了電網改造,增設了兩台變壓器。極大地保障了村民用電。
在狠抓基礎建設的同時,村委不忘精神文明教育。村里每年都會進行文明衛生示範戶的評比、每年村領導班子都會親自對村里衛生狀況進行檢查,成立了村衛生協會。此外,村里成立了一支女子管樂隊,也是當地精神生活的一大亮點。村委對全村特困戶、五保戶家庭等弱勢群體實行了低保扶持,每年都會為這些困難家庭給予一定的經濟扶助。
多年來,羅坪的茶葉品牌暢銷省內外,全村的1300畝茶葉,是全村人發家致富的根基。村班子每年會兩次為農戶購置茶葉種子,印發科學種植資料發放到茶農手中,從播種開始派技術人員實行跟蹤管理,保障了茶葉的質量和產量。此外,由於羅家坪村地處羅坪鄉中心,村里成為全鄉人進行商品貿易的場所,村里少部分家庭開始從事第三產業,進行經商、開店,生活超市、藥店、家居超市、服裝超市等在羅坪街道上一應俱全。
在羅家坪村村“兩委”會議室里,貼滿了村里幾年來受到的市、縣、鄉的各種榮譽獎狀,2005年以來,羅家坪村先後被評為縣級文明衛生村、縣級優秀試點示範村、村級五好班子、目標紅旗單位、國土工作先進單位等多項榮譽,見證了村委班子共同努力的成果。

行政區劃

轄原羅家坪、望岩尖、蛟蛇溪三個小村共六個村民小組。

氣候特徵

典型的亞熱帶濕潤氣候。

植物資源

松杉樟柏楓櫟楮等許多樹木、只要亞熱帶有的樹種村里就有,還有大量中草藥等植物。

動物資源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村中尚有野豬存在。還曾有老虎躥進村中。解放後由於“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破壞,動物資源有所減少,野豬不見蹤影,老虎成為傳說。只有雞鴨豬狗等常見動物。另外林中尚有麂子、野雞等野生動物存在。河中有鯉魚等魚類,還有烏龜、蟹、鱉、青蛙、癩蛤蟆、壁虎、各種有毒無毒蛇類等動物資源。

人口民族

土家族、漢族。

地理位置

羅坪村位於羅坪鄉中南部,溁陽河從村中穿過,縣道安羅線貫穿全境。其轄區南至藍公田村,北至大龍坪村,東面與寨埡村接壤,西和重慶山峪村接界,位於石門縣西北地區,踞石門縣城105公里,周匝一座大山環抱,境內皆為海撥三四百米的小山,小山腳下有四條溪流,溪邊則為溪水沖積的大大小小的坪地,土地比較肥沃,氣候濕潤,物產豐富。

社會政治

羅家坪社區2018年班子成員分工
社區黨總支書記:伍宇支
負責社區全面工作,主管黨建、計生、分管集鎮及基礎設施建設。
社區主任:張福進
協管社區全面工作,主管財務、綜治、國土、安全、林業生態保護,對外聯繫動防、武裝、產業建設。
社區文書:張福球
分管民政、檔案、便民服務。
社區計生專乾:吳妍
協管黨建工作,負責內務、文化、協管文書工作,產業建設兼出納。

文化事業

解放前,在羅坪村三組地皮上修有一棟四間二層木房,那就是羅坪村學校。當時學生只有幾十名,老師也只有一兩個。
解放後,政府大辦教育,開始擴修校舍,至1975年,修了六七間教室、十幾間教師宿舍,一間廚房和十幾畝的操坪。當年就招生三百多名,成為羅坪公社最好的一所學校。
公元二00三年,羅坪國小校舍已衰朽不堪,成為危房。經熱心人牽線搭橋,香港老闆捐資數百萬元給羅坪國小,於當年修了棟四層鋼筋水泥現代化校舍。之後,又幾經擴修,羅坪國小面貌一新,又成為了羅坪鄉最好的中心國小。
另外在羅坪村集鎮中心,建有羅坪鄉中學。學校創辦於國民黨時期,前身為國民黨公立國小。解放後,改建為羅坪完全國小,由誥封遙望隘武略將軍陳安富第二十三代嫡孫陳鎮國出任第一任校長。有二層木屋二棟(樓上樓下均設有教室)、土磚屋二棟(樓上樓下均系教室),約有學生120多人,教職工8 人左右。隨著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1968年正式創辦羅坪中學。1973年,羅坪完全國小從羅坪中學遷至羅坪大隊羅家台,羅坪中學升級為完全中學。
1995年,撤區並鄉,安溪中學與羅坪中學合併為羅坪鄉中學,2003年更名為羅坪鄉中心學校。

教育事業

羅坪村羅家台下集鎮中心建有羅坪中學,羅家台上建有羅坪完全國小。

醫療衛生

羅坪鄉衛生院建立在羅坪村集鎮中心,村民治病醫療十分方便。

歷史文化

羅坪村古為遙望隘土司轄區,自1272年開始,羅坪村就在武略將軍、昭信校尉陳南荊的保障下。自1369年遙望隘設立起,羅坪村就一直在遙望隘土司的管轄下。直至雍正十三年“改土歸流”其土司權力才有所削弱,但仍保留了部分權力。直到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土司制度才告結束。羅坪村境內尚有遙望隘土司後裔少六房、老二房、老三房等陳氏居住。國民黨時期,羅坪村為蘇家鋪鄉公所轄區,實行保甲制度,有不少村民被國民黨抓壯丁當兵去了。解放後,設立羅坪村,受羅坪鄉公所領導。大躍進時期,建立羅坪大隊,“三級所有,隊為基礎”下轄六個生產小隊。1995年撤區並鄉命名為羅坪村,受羅坪鄉人民政府領導。2007年,羅坪村與望岩尖村、蛟蛇溪村合併為一個大村。

地方特產

茶葉。羅坪村蛟蛇溪建有一個私營茶廠。所產茶葉質量尚可。

跨河大橋

羅坪大橋

詩曰:
一橋通南北,飛架溁陽河。
天塹通途矣,乾杯為祖國。
公元一九九九年夏,家居縣城時任常德市人大代表的楊梅貞老師,有感於自已青少年上學和生活因為溁陽河阻隔而十分不便,又時值市、縣政府支援農村建設,於是多方奔走,取得市、縣投資五萬多元。她於是回鄉倡議於河中修座石拱橋,由她向市、縣爭取投資,組裡負責出力修橋。得到全組村民熱烈回響,於是當年秋天,羅坪大橋破土動工,由楊梅貞請來一個小工程隊(只有六七人吧?)負責技術施工,三組村民負責勞力施工,奮戰半年,終於在當年建成通車。是橋寬 米,長 米,二拱一礅,橫跨溁陽河上,班車大汽車皆可通過,成為羅坪村一大景觀。解決了漲水期間羅坪村三組不通汽車的現象。為此,人們有詩詠道:
風狂雨驟浪滔天,越嶺翻山行路難。
天塹通途世代夢,人民代表挺身前。
東奔西走籌橋款,北往南來工地間。
但喜大橋竣工日,鄉村父老盡開顏。

溁陽河大橋

車馳麗日和風裡,橋架青山綠水中。
雨順風調百業旺,心花怒放醉春風。
羅坪一組與望岩尖村與羅坪鄉集鎮隔河相望,歷來無橋,村民過河極為不便,改革開放後,村里在河中築起岩石橋墩,架起一座水泥板橋,解決了村民過河不便的問題,但是不能通汽車。有感於此,石門縣博物館館長龍西斌遂多方奔走呼號,於2000年之後新修起一座石拱大橋。命名為溁陽河大橋。從此羅坪村組組通汽車矣。

龍贇大橋

丹羽山下溁陽河,蜿蜒東流風浪惡。
龍潭溪口架新橋,來往暢通百姓樂。
此處先後四次架橋歷時近百年,素以高橋著稱。前兩橋均因全木結構而被水沖走,第三次重建時才在河中砌石礅上鋪普通水泥板,致使洪水望橋興嘆無可奈何。但橋之載量有限,不如人意,且建成數十年水泥板毀壞、滿目痍瘡。二00五年底合村後,為改變交通滯後狀況,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新的支村兩委領導班子明智地決定重建此橋。由包頭詹長森中標承建。於二00六年九月二十五日開工,至豎年元月一日竣工。此橋之建成,得到了縣政府、縣扶貧辦等單位的支持和龍西斌同志勞神費舌四處奔走、爭籌資金,以及本地單位賢明人士的慷慨解囊。這種熱愛家鄉、造福桑梓之精神,難能可貴,值得敬頌。

風景名勝

石船洞。為羅坪村著名人物郭東史所命名,洞口為郭氏手書“石船洞”三個柳體大字,洞中有兩字一行的小字:中民三O九二丹羽山館主人郭東史志。還曾就石船洞為感懷賦詩一首:
寂寂尚書廬,迢迢丹羽館。
飄然不見人,素壁青光滿。

著名人物

郭東史
郭東史(1884—1947),字希隗,晚號棗園,著述又常以“丹羽山館”署名,澧州石門人。少時從劉孔階讀習經史詩文,14歲拜閻鎮珩門下,17歲(1901)時由澧陽書院薦入嶽麓書院,受業於王先謙、王闓運等名師。兩年後,回鄉辟丹羽山館,治經史之學。光緒三十年(1904)後,輾轉漢(口)、宜(昌)、湘(長沙)、沅(常德)、澧(州)間,入同盟會,與宋教仁、黃鉞、蔣翊武、曹圭如、楊洛槎等人共謀革命。後進湖南政治學校,參加南社文會。1914年去北京入財政部學習計政,與陳立三、林紓、梁士貽、羅惇融、陳衍、易順鼎等為文字交。旋充報界記者、北京律師、交通部法規委員、商大歷史教授。繼出任黑龍江秘書記者。曾北出滿州里,直至西伯利亞。返北平後,與朱季甄、杜竹宜、邵漂萍等七人創辦報界聯合會。當時中外報界,加入者700餘人。回湘後,連任《民業日報》、《計政月報》社長及贛、鄂宣撫使署上校軍法處長兼秘書長等職。郭又系法政監獄會自治學校創辦人。
1927年春,郭遊歷上海、青島、廈門、漳州等地,連任海軍總司令部顧問,梅州五縣財政局長。回南京後被薦任軍政部科員,並充國學會36撰述員之一。1931年東渡日本,供職留學生監事秘書、中國文學會會長、太平洋學會成員,間就雅文會傳授古詩文辭。入明治大學,研究法律學。時與周樹人、丁玲、郭沫若、謝冰心等人交往甚密,曾印發《丹羽山館詩選》相贈旅日諸友。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郭東史離日回滬。第二年受聘石門中學,後又執教九澧中學。曾云:“叨天之幸,使吾得以名山著述終老,他無簪望也。”不意因體弱多病,於1947年2月21日病逝,享年63歲。卒後湖南省主席王東原曾致唁電哀輓:“艱苦治學,老而彌篤;宏教育才,蘭陵耆宿。工業強國,覺業鏞民;修文遽補,永式芳型。”是為東史一生的確切評價。其墓為石門縣政府於2004年12月公布為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地圖信息

地址:常德市石門縣三零三省道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