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勒灰霉病

羅勒灰霉病

羅勒灰霉病是由灰葡萄孢引起的、發生在羅勒的病害。主要危害葉片和莖桿,苗期至成株期均可發生。葉片染病,病斑呈“V”字形擴展,並伴有深淺相間不規則的灰褐色輪紋;莖桿染病,發病初始產生水漬狀小斑,擴展後成長橢圓形,病部呈淡褐色。

羅勒灰霉病是羅勒的普通病害,僅在保護地內發生,一般造成零星死苗或爛葉,嚴重時發病率極高,常使幼苗成片壞死腐爛。

羅勒灰霉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避免與易發生灰霉病的作物接茬;精細整地,精心肥水管理。在發病始見後2-5天可以通過藥劑噴霧進行防治,每隔5-7天防治1次,連續3-4次。此外,還可以通過生態調節控制發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勒灰霉病
  • 外文名:Sweet basil gray mold
  • 病原:灰葡萄孢
  • 危害作物:羅勒
  • 為害部位:葉片、莖桿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農業防治,化學防治,

病原特徵

羅勒灰霉病病原為灰葡萄孢(學名:Botrytis cinerea Pers),屬半知菌亞門絲孢綱、絲孢目、葡萄孢屬真菌。菌落擴展,絮狀,氣生菌絲髮達,灰褐色。背面灰色。其分生孢子梗直或者屈曲,褐色,光滑,叢生,分枝,有分隔,分隔處縊縮,青灰色至灰色。分枝末端常常呈現明顯膨大,形成無色或者淡色瓶狀的產孢細胞,產孢細胞多為芽生。分生孢子呈卵圓形,單孢,無色或灰色,聚集成堆並顯灰色,產生黑色,扁平,不規則的菌核,大小為(9-16)微米×(6-10)微米。
病菌喜溫暖高濕的環境,適宜發病的溫度範圍為2-31℃;最適發病環境溫度為20-28℃,相對濕度90%以上;最適感病生育期為始花至座果期。發病潛育期5-10天。該病原除為害羅勒外,還危害茄子、甜(辣)椒、黃瓜、生菜、芹菜、草莓、紫蘇等二十多種作物。

為害症狀

羅勒灰霉病主要危害羅勒的葉片和莖桿,苗期至成株期均可發生。葉片染病,發病常在植株下部老葉片的葉緣先侵染髮生,病斑呈“V”字形擴展,並伴有深淺相間不規則的灰褐色輪紋,表面生少量灰白色的霉層;發病末期可使整葉全部枯死;發病嚴重時可引起植株下部多數葉片枯死。莖桿染病,從幼苗至成株期均可發生,發病初始產生水漬狀小斑,擴展後成長橢圓形,病部呈淡褐色,表面生灰白色的霉層,往往引起病部上端的莖、葉枯死。

侵染循環

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核隨病株殘餘組織遺留在田間越冬或越夏。在適宜條件下,菌核萌發產生菌絲體,繼而形成分生孢子,通過氣流、雨水或農事操作傳播。

流行規律

在中國上海及長江中下游地區,羅勒灰霉病的主要發病盛期在2月中下旬至5月間。年度間早春溫度偏低、多陰雨、光照時數少的年份發病重;田塊間連作地、低洼地、溝系少、排水不良的田塊發病較早較重;栽培上種植過密、通風透光差、氮肥施用過多的田塊發病重。特別是保護地春季陰雨連綿、氣溫低、關棚時間長、通風換氣不良,極易引發病害。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 茬口輪作:為減輕羅勒灰霉病的發生,要儘量避免與生菜、芹菜、草莓等容易發生灰霉病的作物接茬。
  • 精細整地:小畦、深溝高畦栽培,確保澆水畦面不積水。在雨季前,抓好溫室、中棚四周清理溝系,防止雨後積水,降低地下水位和棚室內濕度,控制發病環境。
  • 生態調節控制發病:在羅勒進入發病期開始,早上開棚通風換氣結束後及時關棚保溫,並使棚室內的溫度達到30℃以上、35℃以下數小時;下午棚溫下降到25℃左右時再開棚,強制快速降溫至18℃以下,避開發病的適宜溫區,達到生態調節防治病害。
  • 精心肥水管理:肥水管理是否適當,對引發病害關係很大,特別追肥澆水應選擇在晴天的上午,以貼根處輕澆、勤澆為宜,切忌用泥漿泵等大水大肥澆灌;追肥應選用尿素等安全性高、肥效好的化肥,使用糞肥易引發病害。澆水後不得立即關棚保溫,需開棚通風3小時以上,排除棚內多餘的濕氣。在有條件的地方,應推廣套用滴灌加覆蓋地膜的設施,以使科學肥水管理省力、高效。

化學防治

  • 藥劑噴霧防治:在發病始見後2-5天防治,每隔5-7天防治1次,連續3-4次。綠色防治用藥:農藥可選50%啶醯菌胺水分散粒劑(凱澤)1000-1200倍液(每畝用量80-100克);400克/升嘧霉胺懸浮劑(施佳樂)800-1000倍液(每畝用量100-125克);25%嘧霉胺乳油(博榮)800-1000倍液(每畝用量50-75克)等噴霧。常規防治用藥:農藥可選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速克靈)800-1000倍液(每畝用量100-125克);50%乙烯菌核利可濕性粉劑(農利靈)800-1000倍液(每畝用量100-125克);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撲海因)800-1000倍液(每畝用量100-125克)等噴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