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普通的農民,被專家譽為養蠶業的一盞明燈。他帶領鄉親改造栽桑養蠶技術,像春蠶一樣編織富裕生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先峰
- 國籍:中國
- 性別:男
- 職稱:院士
2000年6月的一天,中國工程院院士、蠶桑科學權威向仲懷來到南部縣碾埡鄉佛祖溝村,看望一個名叫羅先鋒的農民。
“你為啥敢冒這么大風險?我們推廣的技術是兩天除三次沙,你竟敢從中蠶到大蠶不除一次沙,依據是什麼?”向仲懷問。(註:除沙,即打掃蠶糞。)
“除沙的目的是為了蠶兒不受濕,不感染。我的省力化蠶台建在敞房裡,通風好,蠶台上鋪有紙,能吸水,揮發快,加上堅持每天用鮮石灰消毒,完全能保證蠶兒不受感染。”羅先鋒有板有眼地答道。向仲懷連連點頭:“了不起,不愧是‘蠶業大王’!”
兩年後,羅先鋒建起一個以碾埡鄉為中心的農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南部縣先鋒蠶業生產合作社,覆蓋周邊6個鄉鎮、30個村、2萬餘戶,年養蠶18750張、產繭70.5萬公斤、銷售收入1212.6萬元。
三大發明破解蠶農困惑
南部縣蠶農都面臨困惑:蠶兒成活率低,結繭率不足50%,單產只有20來公斤,而且成本高,養一張蠶需投入486元,而收入僅400元左右,不賺倒賠。
羅先鋒通過對比實驗發現,飼餵有機肥和氮、磷、鉀肥種植的桑葉,蠶兒結繭率可達90%以上,單產突破40公斤。在種桑方面,羅先鋒還發明了“小苗定植移栽、地膜覆蓋、一步成園技術”,過去三四年的工作,現在一年就可以完成。使用省力化蠶台後,根本不用除沙,以前養一張蠶要投入15個勞動力,現在只需5個。這三大發明,一舉解決了多年困擾蠶農的問題,還被寫入西南農業大學教課書。
合作社顛覆傳統生產模式
2002年初的一天,羅先鋒告訴妻子,自己準備創辦先鋒蠶業生產合作社,把自己的技術傳授給廣大蠶農。“自家的102畝桑園、400張蠶還管不過來呢,還去管別人?”妻子不解。“一個人富不算真的富。”羅先鋒說服妻子。
蠶業合作社變革了傳統的小生產模式。羅先鋒顯出過人的經營頭腦。他採取技術承包的方法與碾埡、寒坡等6個鄉鎮1萬多戶蠶農簽訂了《栽桑養蠶技術承包契約》,只有蠶繭單產達到30公斤以上,才會收取每張9至12元的技術承包費;達不到30公斤,分文不取。很多蠶農把契約書和自家的存摺放在一起,契約就是錢哪,他們說。
一家一戶的蠶農無法與收購企業抗衡。羅先鋒把蠶繭集中起來,實行契約銷售,叫做“聯合行銷制”。聯合起來的蠶農在市場上有了話語權和競爭力,蠶繭價格由原來的8、9元一公斤,增加到18元一公斤。
租賃經營制、股份合作制、雙向培養制,2萬多蠶農與先鋒蠶業生產合作社的合作方式靈活多樣。社員可以桑入股,種桑積極性大增。在羅先鋒的帶動下,南部縣78個鄉鎮中有51個鄉鎮發展了蠶桑,帶動6萬餘戶農民栽桑養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