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9年6月20日,在圈地運動比較激烈的地區諾福克郡溫德姆鎮的農民,深夜拆毀地主圈地的柵欄,成為這次起義的開端。小貴族羅伯特·凱特兄弟成了起義的首領。7月初,起義軍發展到兩萬多人。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由羅伯特·凱特兄弟領導的農民起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伯特·凱特起義
- 時間:1549年6月20日至同年8月底
- 地點:英國諾福克郡溫德姆鎮
- 領導人:羅伯特·凱特兄弟
- 結果:被鎮壓而失敗,凱特兄弟被處死
簡介,背景,經過,影響,
簡介
起義波及全郡,起義軍攻下了郡首府諾里季城,城內工人、幫工、學徒、破產行東回響,壯大了起義的聲勢,擊潰了一支1200人的政府軍,但是起義最後還是被鎮壓下去了。
背景
15世紀末16世紀初,英國由於毛紡織業的發展,羊毛價格不斷上漲,養羊業的收益超過農業的一倍以上,新貴族利用暴力、退佃等方法,把農民從土地上趕走,把大片的土地圈圍起來做牧場,這就英國歷史上的“圈地運動”。圈地運動使大批農民失去土地,流離失所,全國到處充斥著流浪者,10多萬人口的倫敦,就有5萬多流浪者。英國社會矛盾加劇。
大批的農民破產和逃亡,不但影響了英國的稅收和兵源,並使社會秩序動盪不安。都鐸王朝的歷屆政府和國會,曾頒布不少有關限制圈地的法令,但都沒有認真執行過。與此相反,從16世紀30年代起,英國政府頒布的一系列迫害破產農民和流浪者的法令,卻雷厲風行。
1530年,法令規定除年老和喪失勞動能力者給予乞食特許狀外,凡身強力壯的流浪乞食者,一律逮捕,繫於馬車後部,鞭打至流血為止,然後迫令其立志願勞動誓言,遣送回籍。1536年又重申前令,並規定凡第二次違令被逮捕者,鞭打之外,要把耳朵割去一半;三次違令者,則判處死刑。
1547年的法令規定更為嚴峻,凡拒絕勞動者,一經別人告發,就判為告發者的奴隸。要是奴隸逃亡逾14天,就要被判為終身奴隸,並在額上或背上打上“S”烙印,主人可以任意出賣或轉讓。若是三次逃亡的奴隸,就要以叛逆罪處死。如果一個流浪者在某地三天不幹活,就要遣回原籍,在胸前打上“V”字烙印,並繫上鎖鏈強迫服役。
據哈林茲海德的編年史記載,在亨利八世統治時期(1509~1547年)被處死的失地農民有72,000人。伊莉莎白女王在位時期,每年有300~400人被送上絞刑架。所以馬克思尖銳地指出:“現在的工人階級的祖先,當初曾因被迫變成了流浪者和需要救濟的貧民而受到懲罰。”並把這些反動的法令稱為“懲治流浪者的血腥法律”。
經過
農民紛紛起來反對圈地。1549年6月,溫德姆鎮的農民民眾在拆毀地主圈地的籬笆後,就在凱特領導下,直搗諾福克郡首府諾里奇。7月初,起義因有大批失業工人、破產手工業者參加,迅速擴大到兩萬多人。起義軍在諾里奇附近的毛斯霍德山的叢林營地擬定了29條綱領,準備送交國王。
起義者要求“今後無論何人,不得再行圈地”,“任何莊園領主不得自由購買土地”;農民“可以分享莊園公地的收益,並且有利用公地的權利”;“所有的農民應該得到自由”;“從今以後,不得再向居民徵收任何什一稅”,以及限制貨幣地租租額等。這是一個不徹底的、比較溫和的綱領,它沒有提出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取消農民對土地依附關係的要求,僅反映小貴族和富裕農民的利益,顯然不能滿足廣大貧苦農民和城市貧民的要求。起義的貧苦階層提出:“拆毀柵欄,填平溝渠,讓每個人都有使用公社的牧場的機會,希望自由、平等和同樣使用一切物品。”
英國政府用鎮壓和欺騙兩手對付凱特起義。它假意答應農民的部分要求。同時派兵進攻起義軍的營寨。農民粉碎了敵人的進攻,占領了諾福克郡首府諾里季。但是,政府軍在鎮壓了其他地方的農民起義之後,派瓦維克伯爵率領15000外國僱傭軍勾結當地貴族武裝共同鎮壓起義。8月底,起義軍被擊敗。農民戰死者3500餘人,俘後被處死的300多人,凱特兄弟2人也被俘處死。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它有力地打擊了封建統治,捍衛了農民的土地權利。
影響
農民起義雖然屢遭失敗,但有重大的意義,它沉重地打擊了封建統治階級,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圈地的狂潮。農民以武裝鬥爭的方式維護了自己對土地的權利,使農村中保留了許多自耕農,這些自耕農成了17世紀資產階級革命中新模範軍的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