羂索,佛教法器。原為狩獵或戰鬥之用具。佛教中用以象徵化度剛強眾生及降伏四魔之四攝方便(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羂索
- 所屬教派:佛教
羂索,佛教法器。原為狩獵或戰鬥之用具。佛教中用以象徵化度剛強眾生及降伏四魔之四攝方便(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流,佛教法器。原為狩獵或戰鬥之用具。佛教中用以象徵化度剛強眾生及降伏四魔之四攝方便(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法器簡介 不動明王、不空流觀音、金剛索菩薩等手中均持有此物。通常以五色絲線搓成,兩端均附半獨股杵或一端...
《18世紀不空流觀世音菩薩唐卡》是清代佚名創作的一幅畫。不空流觀世音菩薩唐卡,18世紀,西藏。清宮舊藏。觀世音菩薩手持大慈大悲的金剛流,表示普渡一切眾生絕不漏網。觀世音菩薩白色身,頭戴寶冠,十二臂,立於蓮花上。胸前右手...
不空流觀音菩薩,別名不空悉地王觀世音菩薩,是出自《不空流神變真言經》中的神。外觀 觀音頭戴天冠,胸佩纓絡,腳踏白蓮,手執法器,化解六道,法力無邊。觀音金身由200多片平均壁厚1.2毫米的金片經手工敲打成型,再焊接而成。...
《不空流神變真言經》,三十卷,唐菩提留志譯。是說不空流觀世音菩薩(以四攝攝取眾生的觀世音菩薩)的秘密真言觀行法門和它修持功德的經典。歷史出處 此經系唐神龍二年(706)夏天竺三藏菩提留志於長安西崇福寺譯出,他的弟子般若...
《不空流神咒心經》一卷,唐玄奘譯。顯慶四年(公元659年),在大慈恩寺弘法院譯出,大乘光筆受。此經是說觀自在菩薩的不空流神咒心並其功德的經典。相當於菩提流志譯的三十卷本的《不空流神變真言經》的初品。相關譯文 此經異...
“不空罥索觀音咒”一名中之‘不空’,是指心愿不空。‘罥索’原意是指古代印度在戰爭或狩獵時捕捉人馬的繩索。以‘不空罥索’為名,是象徵觀世音菩薩以慈悲的罥索救度化導眾生,其心愿不會落空的意思。注音 此咒有二十個版本左右...
不空罥索實為觀世音菩薩諸多化現之一,即見解脫觀音像。此像三面四臂,頂有阿彌陀佛,左胸上覆蓋著仁獸皮披肩,五衣五飾莊嚴。左手持不空罥索,左次手結施無畏印,右手拈鄔婆羅花梗,右次手持三叉鐵鉤。釋義 凡見此像者既同...
澀谷戰中獨自對付多隻特級咒靈,在將花御擊殺後,因羂索陷入圈套,被其用獄門疆封印。 澀谷事變後被咒術總監部認定為澀谷事變的共同主犯,將其永久驅逐出咒術界,一切試圖解除其獄門疆封印的行為視為同罪。現已脫困,與占據伏黑惠肉體的宿儺決...
這種對葉形寶相花紋造型始於天平十八年(746),常見於法華堂本尊不空羂索觀音像等奈良時代後期的許多文物上。鬼瓦(高50.8公分,寬44.5公分;奈良時代)有被火燒過的痕跡,下側圓拱形處嵌入鐙瓦,椽圓眼、獅子鼻且鼻孔張開是其特點,周圍的連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