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的節日,在廣西西林等地的壯族中有“罵中秋”的習俗。傳說古代有位耿直的姑娘,不愛虛偽的甜嘴,卻欣賞尖刻的罵人藝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罵中秋
- 時間:八月十五
- 地點:廣西西林
- 民族:壯族
有一個男青年在中秋之夜,當眾痛罵偷姑娘所種的甘蔗的人,罵得痛快淋漓,姑娘被感動,嫁給了青年。從此,形成一種青年人以惡作劇引人發罵的風俗。他們三五成群,乘老人中秋賞月之際,用反鎖大門、搬走石磨、拔掉菜秧、抖落果實等小小的惡作劇,以引起主人痛罵。而惡作劇者往往還要挑選善於罵人的人家,進行挑釁活動。按慣例,罵人者不能使用污言穢語,只能以尖酸刻薄的語言顯示其罵人才能。當地風俗認為中秋之夜被罵得越多,就越長壽。因而形成一個不是以歡歌曼舞,而是以罵不絕耳為主要內容的奇特節日。廣西羅城一帶的仫佬族,以八月十五為“後生節”。這一天,青年男女帶著粽粑等食品,打著布傘,一起到野外走坡,從集體對歌到雙雙對唱,有了情意後,便約定再見之期,在皎潔的月光下播種愛情。貴州黎平等地的侗族,在八月十五過“趕坪節”。但是以甲子計算年份,逢單年只過一日,舉行蘆笙會;逢雙年過兩天,頭一天蘆笙會,第二天進行對歌。在蘆笙會上要選出優勝的歌隊。對歌時,男青年要以粽葉包臉、泥巴文身、穿著戲裝,扮成乞丐模樣,與姑娘對歌,使姑娘認不出是誰,也分不清貧富。對歌結束後,小伙們下河洗身,換上整潔服裝,再回歌坪與姑娘談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