罐籃

罐籃

罐籃,又稱篾罐、篾罐籃。常見的為瓶罐狀,無提梁。亦有編成各種動物狀的,但屬罕見。它是舊時人家或小雜鋪盛放糖果及乾果之類的器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罐籃
  • 別名:篾罐,篾罐籃
  • 類別:盛放糖果及乾果之類的器物
  • 流行地區:滬杭甬地區
概況,歷史,主要品種,餅盒籃,考籃,飯籃,罐籃,今昔,

概況

上世紀70年代前,在滬杭甬地區的人家中,或多或少會遺留下幾件舊時的篾制日用家什。那是一種用毛竹表層剖劈成細細的篾青絲條,然後串織編製成長、圓、扁、方形或筲形類物的儲物容器,民間俗稱篾盒、篾籃、篾罐、盒簍等。浙江多山,盛產毛竹,不知何時起人們喜將篾青絲用於製作盛器,兒時常見此物,家中亦曾有數件舊器。記憶中的篾籃要數餅盒籃、考籃和飯籃為多。
篾,薄竹皮,可以編制蓆子、籃子等。韓偓《奉和峽州孫舍人肇荊南重圍中寄諸朝士》:“黃篾舫中梅雨里,野人無事日高眠。”浙江多山,盛產毛竹,甬紹人靈巧的雙手,將毛竹表層剖劈成細細的篾青絲或薄薄的篾青條,串織編製成長、圓、扁、方形或肖形儲放物品的篾籃。這種盛器民間亦稱篾盒、篾簍、篾罐等。因其外形美觀、質地堅韌、輕便實用、製作精巧,深得舊時上海人的青睞,故源源不斷地進入上海尋常百姓家。到20世紀70年代以前,大約一半以上的滬上人家中或多或少擁有此類家什。

歷史

由於篾籃器在上海有著巨大的市場,清後期眾多的甬紹篾匠也紛紛登入上海灘設鋪開店,以製作銷售此物品為生。上海的老城內至今還遺留下一條名叫篾竹街的舊時小巷。徜徉其間,從古巷斑駁的舊痕陳跡中,依稀可窺昔日沿街兩旁竹篾鋪號鱗次櫛比的繁盛景象。舊時藝匠劈竹剖絲聲,商販店主吆喝聲,買家行人嘈雜聲,仿佛又在耳邊迴蕩。
隨著近30年來經濟的高速發展,篾籃器在滬上人家不斷的喬遷之喜中被當作剩渣爛物紛紛拋棄,而今所存晶相完好的舊篾器已不多見。印象中的篾籃,除家家都曾擁有過的那種製作較粗放的買菜籃外,就數餅盒籃、考籃、飯籃與乾果罐籃曾較多見。

主要品種

餅盒籃

亦稱“下飯籃”,用以盛食品、菜餚、點心等。通常為上下兩格,也有重層多格。外形呈圓筒、方柱、六稜柱等形狀。其扁平的竹片提樑上常雕飾有花紋,並刻有物主的姓名或字號、店名及置辦年份。籃體用篾條編得密實無縫,有的還編織出各種紋飾和幾何圖案。籃體多漆成朱紅或金黃色,做工十分考究。盒籃內可依層擺放盛有菜餚點心的盆盤碗碟。直至解放初期,上海的飯莊、酒樓、食府常用它為客戶送菜上門。

考籃

文人又稱其為“篾笈”“篋格”等,是古代學子上學和趕考時攜用。其形以長方體居多,亦分成重疊的數格,或籃內分疊數層,於內分置筆墨紙硯、詩書冊卷等。

飯籃

為舊時家中儲米飯饅頭之器,通常被編製成碗狀,配有篾蓋和竹提梁。飯籃既可放置於桌几,也可懸掛於吊鉤上。它事關生存,被象徵為生計,舊時方言常將失業形象地喻作“飯籃吊起”,即斷了生計的意思。

罐籃

又稱“篾罐”。常見的為瓶罐狀,無提梁。亦有編成各種動物狀的,但屬罕見。它是舊時人家或小雜鋪盛放糖果及乾果之類的器物。

今昔

從清末民初到解放初期的上海灘那些做工精緻、外形美觀的篾編盛器一族,如今已成了民俗博物館的展品和海上茶餐館用以營造懷舊氛圍的陳設物,也是中外收藏家追覓之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