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題》是唐代詩人劉禹錫所作的一首五言詩。此詩扣住對“故人”的思念貫穿全篇,由白天睹物思人,觸景傷懷,到夜色漸起,月色漸濃,由意識到故人已去到此恨難排,情何以堪,抒發的情感一層重一層。這首詞情景交融,深切自然,看似平淡,實際上極為精煉,耐人回味將相思苦傳神地勾畫了出來。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缺題
- 外文名稱:Short title
- 創作年代:唐朝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五律
- 作者:劉禹錫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缺題
故人日已遠,窗下塵滿琴。坐對一樽酒,恨多無力斟。
幕疏螢色迥,露重月華深。萬境與群籟,此時情豈任。
注釋譯文
故人已經離開很久了,窗下古琴已許久沒彈,早已經積滿了灰塵。
自己自斟自飲借酒澆愁,豈料獨酌了無趣,愁濃酒難消,力不能斟酒,乃是心不堪其苦。
此時夜已深,人無眠,寒氣透過稀疏的簾幕侵室,遙望見遠處夜色中螢火點點,忽明忽暗,夜色靜謐而幽闊;起身徘徊庭院,更深露重寒濕衣。
天地間的一切物象和聲響,都觸動情思,此時內心的這份孤獨苦悶漸積如山重,心靈似乎也不堪承受其重。
作品鑑賞
故人日已遠,窗下塵滿琴。首聯,睹物思人,才發現故人離去的在心中在生活的留下的空白根本沒有因為歲月的流逝、人事的變遷而填補,那人還是心中不可或缺的唯一的知音人。古有伯牙摔琴謝知音,今作者也應知音離去而塵封心曲,無處訴衷腸,深藏於心的對友人的思念於典型的場景、質樸無華的語言中溢出,奠定全詩憂傷的感情基調。
自然引出頷聯:坐對一樽酒,恨多無力斟。何以解憂,唯有杜康!“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獨對“一樽酒”往昔飲酒歡笑場景歷歷在目,而今故人已遠,獨留自己在故地黯然神傷,觸目皆傷心,寂寞如影隨形,終於挨到天黑,又能否擺脫這份孤寂呢?
頸聯:幕疏螢色迥,露重月華深。“露重”可見詩人因相思所苦在庭院中久久站立直到露水沾濕了衣裳凝神痴呆的形象。月的清輝,最易引入相思,“望月懷遠”是自古的母題。月色淒迷,不應有恨偏照無眠人。“單幕疏簾貧寂寞,涼風冷露秋蕭索。”(白居易《秋晚》)“露侵宿酒,疏簾淡月,照人無寐。”(張輯《疏簾淡月·秋思》)詩人精選物象營造了靜謐、淒冷、幽闊的氛圍,以景的清冷、幽寂來表達因故人不在身邊的孤寂,感傷的心情和對故人難遣難寄的相思之情。
尾聯:萬境與群籟,此時情豈任。直抒胸臆,“籟”,孔穴里發出的聲音,泛指聲響,如萬籟俱寂。結尾將情感推向極致,將作者對故人的思念之情盈滿天地間。
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人,為匈奴族後裔。晚年任太子賓客,世稱“劉賓客”。他和柳宗元一同參預那唐朝永貞年間短命的政治改革,結果一同貶謫遠郡,頑強地生活下來,晚年回到洛陽,仍有“馬思邊草拳毛動”的豪氣。他的詩精煉含蓄,往往能以清新的語言表達自己對人生或歷史的深刻理解, 因而被白居易推崇備至, 譽為“詩豪”。他在遠謫湖南、四川時,接觸到少數民族的生活,並受到當地民歌的一些影響,創作出《竹枝》、《浪淘沙》諸詞,給後世留下“銀釧金釵來負水,長刀短笠去燒畲”的民俗畫面。至於“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更是地道的民歌風味了。他在和白居易的《春詞》時,曾註明“依《憶江南》曲拍為句”,這是中國文學史上依曲填詞的最早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