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經。紡織術語,即斷經。送緯劍、接緯劍兩劍頭、劍頭座、劍桿帶、劍帶導軌溝槽磨滅,部件有毛刺稜角。當劍桿進出兩側梭口,劍帶導軌進入梭口時,上述部件與經紗磨擦而產生斷經。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缺經
- 解釋:紡織術語,即斷經。
- 形成原因:劍帶導軌溝槽磨滅等
- 消除方法:定期定人檢查劍頭等
缺經解釋,缺經的形成原因,缺經的消除方法,
缺經解釋
紡織術語,即斷經。
缺經的形成原因
1、送緯劍、接緯劍兩劍頭、劍頭座、劍桿帶、劍帶導軌溝槽磨滅,部件有毛刺稜角。當劍桿進出兩側梭口,劍帶導軌進入梭口時,上述部件與經紗磨擦而產生斷經。2、劍桿動程調節不當,劍桿進出梭口時,兩邊邊紗擠壓磨擦而造成經紗斷頭。
缺經的形成
![缺經的形成 缺經的形成](/img/c/edb/cGcq5CZzAjZ0MTOyUmN0MTZmlzN5UTZ3ImN2Q2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3、經紗張力、邊紗張力大小,形成開口不清,鄰紗粘連,劍頭進出梭口,撞斷經紗。經紗張力、邊紗張力過大,經紗、邊紗承受不住織造磨擦拉伸而形成斷經。
4、吊綜高低位置校正不良。吊綜太低,上層經紗鬆弛,增加上層經紗與劍頭劍帶磨擦;反之,吊綜太高,增加下層經紗磨擦。
5、停經片、綜絲、鋼筘磨滅,經紗織造中被擦斷。
6、嚴格掌握織軸軸幅應大於或等於經紗穿筘幅度10mm左右,兩者中心應絕對保證一致。
7、織機擋車工與保養維修工,應經常檢查電氣停經裝置作用,及關車靈敏度。
8、對漏穿停經片,在上軸開車時,應加強檢查,把好關。
9、增加一根小絞棒,1/1穿絞,裝在後梁與停經架之間。絞棒距離停經架後托紗棒約60mm左右。分絞棒使經紗在停經架上方形成小開口,經紗被分成兩層(片),使密度減小一倍,可降低經紗之間、經紗與停經片之間的摩擦,從而降低斷頭。
10、織造、漿紗或經紗,採用後上蠟措施,可減少經紗與綜絲、停經片、劍頭間的摩擦,及摩擦而產生的靜電,從而降低斷經。
缺經的消除方法
1、加強引緯部分維修,定期定人檢查劍頭、劍桿、劍帶導紗鉤等部件磨滅及光滑情況,並及時修正或調換。
2、正確調節劍桿進入梭口的時間。送緯劍進口—引緯剪刀8~10mm,接緯劍出梭口—邊撐蓋40~45mm。使劍頭特別使送緯劍劍頭進入梭口時,不擦或少擦邊紗,儘可能減少邊紗的擠壓度。
3、經紗張力宜適當調節。在不增加經紗斷頭與疵點的條件下,經紗張力以小為宜。這樣可以降低斷經,減少多臂裝置零部件的負荷與摩擦。織軸兩側經紗應保持卷繞平整,張力均勻,無高低、無絞頭。
4、開口不清,可適當減小後半梭口的深度,以增加經紗張力。經位置線調節,織機平綜時,綜眼、停經片導棒(一般低2~3mm)、後梁在同一水平線上,左右呈水平狀態。緞紋直貢織物,後梁位置配置,可稍高10mm。
5、加強綜筘、停經片的了機檢修,特別在使用自動接經機時,更應制訂輪修周期制度,及時調換磨損綜絲、筘片。
6、嚴格掌握織軸軸幅應大於或等於經紗穿筘幅度10mm左右,兩者中心應絕對保證一致。
7、織機擋車工與保養維修工,應經常檢查電氣停經裝置作用,及關車靈敏度。
8、對漏穿停經片,在上軸開車時,應加強檢查,把好關。
9、增加一根小絞棒,1/1穿絞,裝在後梁與停經架之間。絞棒距離停經架後托紗棒約60mm左右。分絞棒使經紗在停經架上方形成小開口,經紗被分成兩層(片),使密度減小一倍,可降低經紗之間、經紗與停經片之間的摩擦,從而降低斷頭。
10、織造、漿紗或經紗,採用後上蠟措施,可減少經紗與綜絲、停經片、劍頭間的摩擦,及摩擦而產生的靜電,從而降低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