纚纚是漢語辭彙,漢語拼音為lí lí,指的是長而下垂的樣子;猶縰縰,紛紜貌。引申為連綿不斷。語出《楚辭·離騷》:“矯菌桂以紉蕙兮,索胡繩之纚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纚纚
- 拼音:lí lí
- 注音:ㄌㄧˊ ㄌㄧˊ
- 詞性:形容詞
基本解釋,引證解釋,
基本解釋
1、長而下垂貌。
2、引申為連綿不斷。
3、用以形容文章或言談連綿不盡。
引證解釋
- 長而下垂貌。
唐 孫樵 《興元新路記》:“路旁樹往往如掛塵纓,纚纚而長,從風紛然。”
清 王又旦 《自千尺峰緣猢猻愁行》:“萬狀石磑磑,紛垂繘纚纚。” - 用以形容文章或言談連綿不盡。
宋 周密 《自序》:“我先君博極羣書,習聞台閣舊事,每對客語,音吐洪暢,纚纚不得休。”
明 歸有光 《五嶽山人前集序》:“今見其燁燁爾、洋洋爾、纚纚爾,別之三年而其文之富如此。”
章炳麟 《國故論衡·論式》:“自 唐 以降,綴文者在彼不在此,觀其流勢,洋洋纚纚,即實不過數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