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化地處古城揚州之域,本海陵縣境地。春秋時屬吳,戰國時屬楚。兩漢以來,或屬臨淮,或屬廣陵,或屬江都,無定。五代楊吳時,劃海陵地析置招遠場,尋改稱興化縣,屬江都府。南唐時屬泰州。北宋仍隸泰州。南宋建炎時,因升高郵州為承州,而割興化屬之,後復隸泰州。其間數反覆,而後隸高郵。元代屬高郵府,隸揚州路。明代屬高郵州,隸揚州府。清初因之,乾隆年間更屬揚州府。至民國時,因廢府而直隸省。一九四九年解放後,隸揚州地區。一九八三年三月實行市管縣後,隸揚州市。 興化有“水鄉澤國”之謂,其人文科目盛於江淮,史上多出雅士文人。其地方志的修纂也較早。可考的地方志書為七部,今尚存六部。從修纂時間上看,主要是集中在明末清初以及清末民國的兩段時期中。清代修志之役驟興,雍、乾、嘉、道數朝更是方興未艾之時,然興化方誌在此期間卻未有所創修,其原因尚有待進一步探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續修興化縣誌
- 地點:古城揚州之域
- 編撰:明知縣武陵胡順華纂修
- 數量:四卷
嘉靖《興化縣誌》四卷,萬曆《興化縣新志》十卷,康熙《興化縣誌》十四卷,鹹豐《重修興化縣誌》十卷,民國《興化縣誌稿》,民國《興化縣續志》十五卷,民國《興化縣小通志》一卷,
嘉靖《興化縣誌》四卷
明知縣武陵胡順華纂修。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修成刊行。此志是史上可考的興化最早的縣誌,亦是今存的最早縣誌。其體式並仿大明一統志例。凡例中雲:“疆域、田賦、戶役之類,其有條陳奏疏,事關民隱者,俱不敢略。”為我們提供了較多的地理、經濟方面的資料。
志中列輿圖志五:一志疆域,一志城池,一志縣署,一志所署,一志學署。志中所紀:日天文、日地理、日古蹟、日建設、日祠祀、日寺觀、日戶役、日田賦、日物產、曰秩序、曰名宦、曰選舉、日人物、日列女、日詞翰、曰雜誌。
其刊本唯有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本。蓋傳本當時並不廣,在後起的萬曆、康熙縣誌中均未提及此志,而鹹豐縣誌凡例中則日:“興志有三,胡志(即嘉靖志)佚,歐志(即萬曆志)存,張志(即康熙志)閱今一百六十餘年。……”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興化縣續志》中附邑人李詳《興化縣誌序》,亦認為胡志不傳。可見其傳本人之罕見。今更成海內珍稀之本,唯北京圖書館皮藏一部。興化縣檔案館存複製照片。
萬曆《興化縣新志》十卷
明知縣潛江歐陽東鳳修,教諭盧龍嚴綺等纂。
萬曆十九年(1591年)修成,紀事至萬曆十八年(1590年)。關於此志的纂修,歐陽東鳳在序中曰:“東鳳承乏茲土,獲睹舊志世代沿襲,碌落錯陳。愛起世宗末祀,以抵慶、歷,三、四十年,文獻凋謝,注跡疏闊,失時不修將成缺典,有憾焉。間與一、二省儒錯綜其事,刪竄改易,潤無以文藻,匯為全書,名之新書,。”康熙二39十三年(1684年)《興化縣誌》中,對此志的纂修時間有抵梧,張可立序中日:“邑志自有明辛丑(即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為令歐陽公東鳳所修葺,今廢不講者八十餘年矣”。而此志的李清序中則曰:“興化舊志有二,一出給紳胡公時可手,一出邑父母歐陽千初手,猶前志也。自茲以還,沉閣不修者近百祀矣。”與前說相悖。考歐陽東鳳,萬曆十七年進士,是年任官興化,數年而去。故說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修志謬矣。
明末,政治昏腐,民賦益重,歐陽序中亦溢露:“惟茲興化僻處東海斥鹵之地,賦重民罷,物力少拙……”。此志於水利方面的內容反映較詳,於風情禮儀亦有較多記載。
此志內容包括:天文之紀(星野、五緯星占、客星占、五車星占、鬥牛女三宿星占);地理之紀(疆域、形勝、物產),人事之紀(建置、城池、水利、田賦、戶口、坊、痛、里、河泊所、灶里、搖役、馬政、監收、教化、風俗、祀典、廟觀招提);人官之紀(名宦列傳、秩官列傳、武勛、武功列傳),人文之紀(鄉賢、理學列傳、名宦列傳、忠烈列傳、文學列傳、逸民列傳、辟舉、科目、歲貢、援例、緣吏、恩典、國歲);詞翰之紀;外紀(賓飲之紀、民行之紀、女德之紀、歲青之紀、聞見之紀、游藏之紀)。
流傳本有:萬曆三十九年(1601年)刻本,藏北京、天津圖書館;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燕京大學圖書館影抄萬曆本,為北大圖書館皮藏;清抄本,為南京、南大圖書館收藏。此外,_仁海圖書館、興化縣圖書館和檔案館還藏有抄本。
康熙《興化縣誌》十四卷
清知縣福清張可立纂修。
康熙二十年(1681年)始修,康熙二十三年(168吐年)乃成。此志名為張氏纂修,實不盡然。邑人李清序日:“予每欲與二、三同志裙抬遺忘,綱羅放失,成一邑之史,而志至毫及忽忽,卒業。比年乃得福清張公蔚生甫車,即以此事為己任,每於懸魚痊鹿之暇,輒筆削焉,漏者補之,訛者訂之,亂雜而無章者次第之,排纂之,辛勤拮据,逮數年而後潰於成……”。
張氏序中說此志:“亦以續前人未竟之緒而己。”然在類目的分立上卻出自新意。其為:卷一圖考、建置沿革、星野、疆域、山川;卷二風俗、城池、兵御、水利流圖、槽堤、海口;卷三物產、戶口;卷四田賦、支應起運、倉蔽存留;卷五公署、學校、名宦;卷六職官;卷七選舉;卷八至十一人物;卷十二至十四藝文。
其刊本唯有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刻本,藏北京、南京、南大(有抄配)、湖南(存卷1一2)圖書館。興化檔案館存複製照片。
鹹豐《重修興化縣誌》十卷
清知縣靈石樑園棣修,邑人鄭之僑、趙彥俞纂。
鹹豐元年(1851年)修成,鹹豐二年(1822年)刊行。自康熙志纂修以來,至此已有一百六十年。其間,宰興者頗有志增纂,然幾議而未果。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知縣王子涵曾延紳士修志,“因舊志而正其體例,荃其繁冗,補其缺漏,刊其錯誤,遵江南通志,分為十門。”然稿未竟,王氏奉聘入鬧,遂中止。梁園棣於遣資二十八年(1841年)就任興化,時邑人薛聯元、薛樹聲父子已著有志稿,鹹豐梁志郎在此基礎上而成。此志記載訖於鹹豐初元。民國續志李詳序中說其:“幾於大雅”。但志中輿圖頗多訛誤。
其體例遵江南通志定為十綱,以目分隸於其下。所列:卷一輿地誌;卷二河渠志;卷三食貨志;卷四學校志;卷五武備志;卷六秩官志;卷七選舉志;卷八人物誌;卷九藝文志;卷十雜類志。
刊本為鹹豐二年(1852年)刻本,流傳較廣,如江蘇的南京、南大、地理研究所、南京博物院、南通、蘇州、無錫、揚州、揚州師院、鎮江等處圖書館均收藏。
民國《興化縣誌稿》
民國知事湘演趙雲霎、縣長嘉興沈道叔修,邑人李詳纂。
始修於民國八年(1919年),成於民國十七年(1928年)。清光緒中葉,知縣新津劉德澎曾擬修志,邑人成占春預其事,後因劉氏卒,未果。關於此志的修纂情況,李詳在序中日:“民國八年,知事趙君雲露循邑人之請,延余纂修。後以資細中輟者又六、七年。去歲兵事稍闌,縣長沈君道叔因諸紳督余舊諾,共議籌款,期潰於成,今及一年矣。採訪略備,而余亦寢志。……梁志版片尚存,時勢不同,體例必異。凡見梁志中者,如無當目前之事實,則一概鶴截,歸於簡要。自鹹豐初元以迄今日,凡水患之殷,賦稅之重,科條之繁,學校之變更,官制之改革,按之前志,兒無一是,故宜有所別擇,不為重怡,徒占篇幅,此其志也。”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李恭簡作《興化縣續志》時,在“棄言”中曰,李詳之志“主於略遠存近”,“蓋舉梁志全峽逐類更張,一新國人耳目”,並說道:“前稿具在,新增惟戊辰(即民國十七年)後事”。可見,當初李詳已成志稿,只是未付梓刊行而已。今此志稿本已不見,但在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興化縣續志》中,附李詳《興化縣誌序》,並附載此志“主修各官及編纂採訪紳士”名單。
李詳,字審言,晚號解臾。祖籍鹽城。民國後,曾任重修省志協纂,安徽省存古學校、東南大學教授、暨大學院特約撰述。六十歲後返興化,任重修興化縣誌主稿,一生著述甚多,年七十三卒。在修志方面,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興化縣續志》藝文門中,有李詳著《玉峰志》、《太倉志》、《鹽城志》、《阜寧志》之記載。可見其於纂志上識目較廣。李詳考金鎮及尹會一的《揚州府志》中,列陸西星纂《興化縣誌》,系歐陽東鳳與之雅故,而“以邑志屬之,非陸別有撰述也。”
民國《興化縣續志》十五卷
邑人李恭簡總修,魏攜、任乃賡協修、鈕敦仁等纂。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修成,民國三十三年(194吐年)刊行。自鹹豐初元續至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李詳《興化縣誌稿》由鹹豐初元續至民國十七年(1928年)。
此志取李詳志稿,新增民國十七年(1928年)後之事跡。李恭簡序中日:“以梁志板片完全,差可仍舊,姑仿高郵志例,就梁志成後,迄於今日。新舊事跡一律分類訪纂,權為梁志之續,不必如審公之別開生面也。”凡例中日:“鹹、同以後,堤工、軍響、賠款,悉取自民間。至民國,省、縣附加各捐稅負擔益重,均連類及之。”志中對梁志輿圖又據陸軍部運河工程局實測最近輿圖,系以說明,籍資釐正。對前志未盡之內容,亦補遺增列。此志又一突出之處,是對本邑“名宦鄉賢諸賢哲”有遺像可考者,均摹鐫之,諸如范仲淹、鄭板橋、任大椿、魏源等人,志中都附有插像。其志體例一依梁志,在分門立目_L,僅將武備志改稱警衛志。又增訂交通、實業、自治、善舉、黨務五門,合十五門。
傳本為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鉛印本,流傳較廣,上海、南京、南大、地理研究所、南京博物院、揚州、揚州師院等圖書館均有藏本。
民國《興化縣小通志》一卷
阮興傅纂。
記事至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流傳民國間抄本,藏北師大、上海、南京博物院幾個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