纈草類(Valerian root class)敗醬科,是茜草目敗醬科下的一屬。屬下植物呈直立或攀援狀,根有強烈的氣味,花冠管纖弱,子房下位,果為扁平的瘦果。
纈草屬多年生耐寒、開花、草本植物,高可達120厘米;根狀莖粗短呈頭狀,莖中空,莖生葉卵形至寬卵形,傘房圓錐花序頂生,花冠淡紫紅色或白色,花絲扁平,花果期7-9月。北半球每年的6月至9月是纈草花期,白色或粉紅色花朵。花朵能散發濃烈的香味。分布於歐亞大陸、南美和北美中部。
作為歐洲最古老的植物藥之一 , 纈草屬植物的根及根莖或其提取物用來治療多種疾病。 18世紀中期 , 纈草製劑在北歐第一次作為鎮靜劑使用。 進入19 世紀 , 人們開始對纈草進行化學成分分析 , 其中.揮髮油被作為重要部分進行研究 , 之後人們相繼發現 了 纈 草 素 ( valtrate ) 類 和 纈 草 烯 酸 ( valerenicacid )類成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纈草類
- 拉丁學名:Valerian root class
- 別稱:纈草屬,蜘蛛香
- 界:植物界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亞目:合瓣花亞綱
- 科:敗醬科
- 屬:纈草屬
- 種:200種,中國30種
- 分布區域:歐洲、 亞洲北部、南美洲以及美國 , 主要分布於西南及東北地區
植物學史,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栽培技術,藥用價值,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常見附方,化學成分,藥理作用,該種討論,
植物學史
據不完全統計 , 目前全世界有 25 個國家對 80 多種纈草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 , 其中纈草ValerianaofficinalisL.已被德國、法國、英國、 荷蘭、 義大利、日本等國家收入藥 典 , 197 7 年 版《中 國藥 典》曾 收 載蜘 蛛 香 V.j atam ansi Jones 。 目前 , 纈草、蜘蛛香和墨西哥纈草V.edu lis Nutt.ex T orr . & G r ay 是藥用纈草的主要來源。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或根狀莖常有濃烈氣味。
葉:對生,羽狀分裂或少為不裂。
花:聚傘花序,形式種種,花後多少擴展;花兩性,有時雜性;花萼裂片在花時向內捲曲,不顯著;花小,白或粉紅色,花冠筒基部一側偏突成囊距狀,花冠裂片5枚;雄蕊3,著生花冠筒上;子房下位,3室,但僅1室發育而有胚珠1枚。果:1扁平瘦果,前面3脈、後面1脈、頂端有冠毛狀宿存花萼。
生長環境
纈草喜冷涼、濕潤的氣候,每年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地上部枯萎,翌年春土壤解凍後,再度發芽。
分布範圍
本屬約有200餘種,分布於歐亞大陸、南美和北美中部。中國產17種2變種。
栽培技術
1、繁殖方法
選地整地:宜選擇靠近水源、灌溉方便的低地,以土層深厚、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土、壤土為宜。於播種前進行整地,深耕25~30cm,整細耙平,結合翻耕施腐熟廄肥37.5t/hm2,撒布均勻,翻入土中。再按廂寬1.2m、溝寬0.3m開廂,將廂面整成瓦背形,四周開好排水溝。
繁殖:以種子繁殖為主,無性繁殖為輔;種子繁殖有直播和簡易育苗2種,無性繁殖主要是進行單芽點切塊繁殖。纈草種子乾粒重0.6g左右。在自然條件下,發芽率最高僅30%,採取集中育苗的方法可提高種子發芽率和出苗率。在纈草開花盛期進行除草,將行間土壤挖松整細,揀盡雜草、石塊,讓種子成熟後,自然均勻地散落在地上,15d後開始發芽。1個月左右,苗高10cm時,再除草1次。這種育苗方法既省工,又充分利用種子,且技術簡便,易於推廣。直播種子發芽率低,管理困難;無性繁殖操作複雜
2、管理養護
移栽:在種子發芽1個月左右,苗高10cm時,再除草1次,11月前後移栽至大田,移栽株行距20cm×30cm。
澆水保濕:雨水充足的地方一般不需要澆水保濕。但偶爾播種後如遇晴天或土壤乾燥,應在廂面蓋1層草以保持出苗期土壤濕潤;出苗後要及時將草層撤除。出苗初期遇乾旱時,每隔5~6天灌水1次,以後每隔15天或1個月灌溉1次。
除草鬆土:除草要及時,見草就除,可防止因根系帶出種子或幼苗。幼苗高5~7cm後可進行鬆土,並結合鬆土達到除草的目的。纈草根系密布在表層土壤,鬆土不宜過深。至6~7月後封壟,地上部相互鬱閉,根系密布行間,不再鬆土;當根露出土面時,應及時培土。
追肥:一般全年要追肥2次,第1次追肥在苗高5~10cm時進行,移栽田在返青後進行;第2次施肥在6月底進行。施尿素75kg/hm2,或複合肥150kg/hm2。施肥方法最好採用開溝條施,即在距植株10cm左右處開淺溝,施後蓋土。
3、病蟲防治
危害纈草的害蟲主要有螻蛄、蚜蟲等。螻蛄可用90%晶體敵百蟲50倍液與餌料配成毒餌誘殺。蚜蟲可用洗衣粉對成水溶液,或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噴霧防治
藥用價值
性味:
- 《四川中藥志》:味辛苦,性溫,有微毒。
- 《新疆中草藥手冊》:味辛微甘,性溫,無毒。
歸經:《四川中藥志》:入心、肝二經。
功能主治
治心神不安,胃弱,腰痛,月經不調,跌打損傷。
- 《科學的民間藥草》:用於神經衰弱,精神不安。
- 《山東中藥》:治婦女經閉,月經困難。
- 《四川中藥志》:治腦神經及心、胃衰弱,慢性神經失常及尿崩。
- 《陝西中藥志》:治心悸及腰痛。
- 《陝西中草藥》:安神鎮靜,驅風解痙,生肌止血,止痛。治癔病,克山病,心臟病(心肌炎、產後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合併心力衰竭),腰腿痛,胃腸痙攣,關節炎,跌打損傷,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或感想末;或浸酒。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服用禁忌:
《四川中藥志》:體弱陰虛者慎用。
用法與不良反應:失眠症患者在睡前服用300~600mg,相當於2~3g纈草乾燥根的粉末沸水中浸泡15分鐘後服用。FDA認定纈草屬於使用安全的藥物,變態反應很少。在隨機試驗中,<10%的受試者有急性不良反應,包括噁心、頭痛、眩暈、反胃等,長期服用會導致輕度抑鬱症。沒有報導關於用於小兒、孕婦或哺乳期婦女所出現的問題,安全性方面有待進一步的研究。當每天服用900mg纈草,白天仍有鎮靜作用。在一個雙盲交叉試驗中,每天服用600mg纈草製劑,和氟硝西泮、安慰藥比較,在反應時間、機敏、專心上,纈草沒有下降的跡象。
常見附方
- 治神經衰弱及神經病:纈草、五味子。煎服或浸酒服。(《四川中藥志》)
- 治腰痛,腿痛,腹痛,跌打損傷,心悸,神經衰弱:纈草一錢。研為細末,水沖服,蔌加 童便沖服。(《新疆中草藥手冊》)
- 治神經官能症:纈草一兩,五味子三錢,合歡皮三錢,酒半斤,浸泡七天,每次服10毫升 ,一日三次。(《新疆中草藥手冊》)
化學成分
根含揮髮油0.5~2%,主成分為異戊酸龍腦酯;還含龍腦、l-莰烯、α-蒎烯、d-松油醇、l-檸檬烯、吡咯基-α-甲基甲酮、α-葑烯、月桂烯。水芹烯、l-石竹烯、γ-松油烯、異松油烯、雅檻藍樹油烯、別香橙烯、畢澄茄烯、γ-芹子烯、纈草萜烯醇、橙皮酸、纈草烯酸、山萮酸、纈草萜醇酸、異戊酸、纈草酮、纈草烯醛、甘松香油醇、乙酸龍腦酯、l-桃金孃醇,乙酸桃金孃酯、異戊酸桃金孃酯、β-甜漢藥烯、α-薑黃烯、喇叭醇等。又含纈草鹼、鬃草寧鹼、纈草生物鹼A、纈草生物鹼B、獼猴桃鹼、纈草寧鹼等生物鹼。尚含纈草三酯、異戊醯氧基二氫纈草三酯、纈草環臭蟻醛酯甙、咖啡酸、綠原酸、鞣質、樹脂、β-谷甾醇等。
藥理作用
- 對神經系統的作用:纈草有鎮靜作用,能加強大腦皮層的抑制過程,減低反射興奮性,解除平滑肌痙攣。可與溴劑合併用於各種神經興奮狀態。心血管神經宮能症、甲狀腺機能亢進等,對青蛙、小鼠、家兔等均有鎮靜作用;自纈草中分離所得的纈草三酯一組物質對小鼠有安定作用,井有改善其協調動作的能力,對自由活動的貓也顯示某種安定作用,使其興奮、攻擊狀態有所降低,而對外界的反應性則不受影響。纈草本身並不引起動物睡眠,但可增強巴比妥的睡眠作用,抑制動物的一般活動,有人報告其浸劑給小鼠口服或腹腔注射(40mg20g體重),只有一般鎮靜作用,對條件反射僅有非常輕微的影響,故認為是屬於非特異性的。也有人用時值計(chronaximeter)的方法證明,大鼠腹腔注射纈草提取物可抑制乙醇的作用,而與溴化物、嗎啡、水合氯醛等不同。根的提取物對電刺激中腦網狀結構、中心灰白質所引起的皮層額葉的覺醒波,有提高電刺激閾值的作用。對小鼠的士的寧性驚厥有抑制作用,並可用之作為生物效價的鑑定方法。浸劑或酊劑(蒸去乙醇)對豚鼠皮下注射,能升高體溫,但又能增強安替匹林的解熱作用(可能是纈草對血管運動中樞的抑制),用柱層析可分出其根中的降溫成分。異纈草酸(a-烯丙基異纈草酸)有鎮痛作用。纈草對神經系統的有效成分並非一種,主要是醚油及生物鹼。也有人認為醇提取物最有效,新鮮汁液及揮髮油作用較弱。
- 對循環、呼吸的作用:纈草中某些成分對動物(犬、貓、兔、小鼠)有降低血壓的作用,此作用與其擬副交感樣作用、阻斷頸動脈竇反射及抑制中樞神經系統有關。在離體蛙心上,它能抑制強心甙對蛙心的收縮期作用,但不能拮抗烏頭鹼引起的心律不整,適當劑量注入貓或兔的靜脈或直腸,可興奮呼吸,但在水合氯醛深麻醉時,則並無興奮作用,大劑量還可抑制正常動物的呼吸。纈草根提取物與士的寧、苯丙胺等都能興奮人的雙眼拮抗試驗(Retinalrivalry),而巴比妥、安定等則可抑制此試驗。
3.抗菌作用:從纈草中提出的總生物鹼有抗菌作用,特別是對革蘭氏陽性細菌效力較好。從其中分出的兩種生物鹼-纈草鹼、鬃草寧鹼亦有作用,但效力較低。
4.其他作用:有某些抗利尿作用。浸劑靜脈注射於犬,可加速體內的血凝過程,在體外則無影響。提取物可抑制離體小腸,大劑量則有興奮作用,後者可被阿托品阻斷。對垂體-腎上腺系統無作用。用柱層析法可從根中分出某種解除平滑肌痙攣的成分。
該種討論
該種分布極廣,形態變異極大,變異的性狀包括:匍匐枝有或無,植株大小和被毛狀況,葉片大小、葉裂片的對數、形狀和大小,葉緣的齒形,花序的大小,果實的大小和被毛等等;所有這些性狀的變異,是造成該種具有大量異名的原因。然而,這些都屬漸變的性狀,更不能找到一對相對穩定的相關性狀來作為確定種和變種的依據;事實上,民間在“拔地麻”“媳婦菜”等名稱下作藥用時,包括了各種形態的個體。因此,除寬葉變種外,《中國植物志》未細分為更多的種或變種。
A. Batalin 發表的鞭枝纈草V. flagellifera Bat. (在 Acta Hort. Petrop. 13:374.1894)根據照片,其葉形與纈草V. officinalis Linn. 的葉形很近似,但植株較矮;據照片及原始描述,該種具有花序僅稍超過頂端一對葉片的特點;中國植物志編委認為模式標本未見果,說明標本尚未成熟;花序的位置當可隨植株的生長而漸遠離頂端葉片,因此不足以為劃分種的標準,該種的模式標本,有可能是纈草的未成熟植株;固未見模式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