繹史

繹史

《繹史引》為史學書籍,清代馬驌撰。《繹史》共160卷。《繹史》正文分為太古、三代、春秋、戰國和外錄五部分,一為太古三皇五帝,共10卷;二為三代即夏、商、西周,共20卷;三為春秋十二公時事,共70卷;四為戰國至秦亡,共50卷;五為外錄,記天官、地誌、名物、制度等,共10卷。書後還列世系圖表與正文配合,這在以往的史書中屬前所未有,“卓然特創,自為一家之體”。

基本介紹

  • 書名:繹史
  • 作者馬驌
  • 類別史學書籍
  • 作用:研究原始社會和先秦史的重要參考
  • 卷數:160卷
書籍簡介,內容提要,作品評價,作者簡介,

書籍簡介

《繹史》,書名。清 馬驌 撰。一百六十卷。纂錄上古至秦末事。每事各立標題,仿紀事本末之意,博引舊文,排比先後。其偽託附會者,必於每條下疏通證明之,考證頗為詳密。神話傳說,亦多所徵引。

內容提要

《繹史》在內容上既詳載各代治亂興替及其規律,又詳載諸子百家之學說和典章制度方面的內容,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側面。在材料上,除儒家經典外,廣采百家學說,將經、史、子、集一例看待,互相印證。考訂極為精詳,容納材料相當全面。在體裁上,既具有記事本末特色,又糅合了編年體和紀傳體的長處。他創造了集記人、記事、圖表、書表於一書的綜合史書體裁。
書中有《世系圖》37種,《地理圖》8種,《天象圖》10種,《古物圖》85種,《建製圖》8種,《譜表》4種,《古文字摹印》8種。
全書是研究原始社會和先秦史事的重要參考資料。

作品評價

該書取材宏富,先唐典籍大致收羅齊備,唐、宋類書中所引已遺佚的古書材料,也適當採擇。在體裁上,除繼續吸取《左傳事緯》紀事本末體的體裁形式之外,還融合了其它各種體裁,頗有創新。誠如本書《征言》所云:“紀事則詳其顛末,紀人則備其始終。十有二代之間,君臣之跡,理亂之由,名、法、儒、墨之殊途,縱橫分合之異勢,瞭然具焉。”
《繹史》在馬驌生前就有刊刻,顧炎武看到此書,認為是“必傳之作”。時人還將馬驌的《繹史》與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李清的《南北史合注》合稱清初“三大奇書”。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皇帝南巡到蘇州,特別垂問《繹史》之事,命大學士張玉書蒐集馬驌所撰史籍,令人至馬氏本籍鄒平,以二百兩白金買下他所有著作的雕版,運抵京師,由內府收藏。
錢穆在評價馬驌《繹史》一書在清代的影響時這樣說:“後此漢學家所為主要工作,如校勘、辨偽、輯逸,宛斯此書均已發其大例。即後此漢學家目光所注,從事整理研討,以成學名家者,宛斯此書,亦已囊括其十七八。極清儒成績所至,最要者不過為古史作發明,則宛斯此書,豈不已牢籠範圍,而為之大揚榷乎?後大名崔述東壁,為《古史考信錄》,亦多有從宛斯所謂‘事同文異’、‘文同人異’處著眼者,則宛斯此書,影響有清一代經史考訂之學,厥功至偉。”《繹史》的價值由此可窺一斑。

作者簡介

馬驌,字驄卿,又字宛斯,山東鄒平人。生於1621年,卒於1673年。1658年(清世祖順治十五年)中恩科鄉試舉人,次年成進士,選授淮安府推官。蒞任三月余,平反多起冤獄,號稱廉能。以裁缺改任安徽靈璧縣知縣。為政五年,興利去弊,除奸蘇良,頗有政績。1673年(聖祖康熙十二年)因急症死於官邸。人祀名宦祠,私謚“文介先生”。
馬驌自幼聰敏好學,成年之後又遍涉百家之言,其在學術上的造詣和地位遠遠超過他的政治聲望。他是清代前期享有盛名的古史學家,畢生殫研經史,尤嗜愛《左傳》。先後撰有《左傳事緯》20卷、《繹史》160卷、《十三代瑋書》數百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