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小五台山碑記“數數降甘霖之露,頻頻顯智慧之燈。”小五台山的“繫舟信雨”,為陽曲縣的古八景之一,山西省治、太原府治均在陽曲縣,古陽曲縣曾和太原為一體,稱為“晉陽首邑”,民間氣象諺語:“小五台戴帽,長工睡覺”。即小五台山雲蓋山頂雨即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繫舟信雨
- 外文名:無
- 詞性:名詞
- 類別:景觀
簡介,繫舟山,氣象條件,相關景點,
簡介
小五台山山頂有座文殊寺,供奉著同五台山一樣的文殊菩薩。文殊寺上有一座白雲洞,如洞中出雲預示就要下雨,古晉陽有八景,其中“繫舟信雨”即指此地。洞中有一石佛,四壁刻有歷代官員來此求雨的情景。
繫舟山
陽曲縣小五台山屬太行山繫舟山脈,位於陽曲縣城東北20公里,太原盆地與忻定盆地相接的脊樑處,大運公路和高速公路從山腳下通過。距省城太原38公里。
史書記載:帝堯履涉洪水,大禹治水繫舟於此,故名繫舟山。小五台山是太原北部的天然屏障。
太原別稱“龍城”。龍角就在小五台山,有金代大詩人元好問《過晉陽故城書事》為證,“君不見繫舟山頭龍角禿”。據碑記:小五台山居忻郡之南,鎮太原之北。史書記載和傳說,小五台山有銅環鐵軸,當地人稱“金環銀地橛”,繫著忻州臥牛城(忻州城的別稱),鎮著太原大龍城。小五台山是太原的鎮城之山。
小五台山著名的文殊寺白雲洞,亦稱發雲洞,自然生成的山洞,傳說山洞裡的文殊石像是山里塌出來的;佛像溝石窟是唐代開元年間的文物;霶寺遺址是唐朝以遠的古遺址,至今有一個石刻龍頭和一塊碑靜靜地躺在那裡,等待考察。小五台山又名讀書山,據《陽曲縣誌》記載,金代大詩人元好問的父親曾隱讀於此,又名讀書山,這裡是有名的清涼聖境,夏日休閒度假的好地方。
氣象條件
小五台山最高海拔1914米,以東、西、南、北、中五座而環繞立的台頂而得名,其五座台頂猶如五根擎天大柱拔地而起,巍然而立,上頂蒼穹。小五台是一處集人文歷史、古典故事、佛法智慧,自然生態、峻秀山峰、幽深狹谷為一體,自然資源極為豐富。
相關景點
山腳下的“石嶺關”是歷朝歷代的軍事要地,勘稱太原的“北大門”。小五台山下的上原村,有國民黨原中常委郭澄故居,其父郭雲亭曾任大清銀行的經理。此處還是解放戰爭時期東、西陽曲合併為陽曲縣,華國鋒任縣委書記時陽曲縣政府所在地。
石嶺關,古稱“白皮關”、“石嶺鎮”,位於陽曲縣大盂鎮上原村北一公里。東靠小五台山,西連官帽山,山勢險峻,關隘狹窄,為歷代兵家據險爭地,系並、代、雲、朔之交通要衝,素稱太原忻定出入門戶。據史書記載:唐武德三處(620),突厥曾逾石嶺寇并州。宋開寶二年(969),太祖征伐晉陽,遼師來援北漢,趙匡胤命何繼筠將兵赴石嶺關拒之。金天會三年(1125)冬,粘罕(宗翰)曾出兵克石嶺取太原。元末,孛羅擴廓曾戰於此關。民國二十六年(1937)秋,日本侵略軍曾此關侵入太原。
石嶺關始建年代無考。史志記載:“明築土城戍守,萬曆年間改築石城”。據實地採訪調查,城方圍1.25公里,原為內、中、外門三道,相距各約150米。內門洞頂築有“觀音閣”,外門洞頂建有“三義廟”(敬仰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石城於民國九年(1920)閻錫山修建平遙至忻縣公路用石時拆毀。三義廟尚存部分遺蹟。現存中門一道,名曰“耀德”,系萬曆二十四年(1569)所建。門洞長10.3米,寬3.9米,高7.4米,石砌門台,磚券門拱,十分堅固。
石嶺關橫東西,路縱南北,歷為太原通往忻代雲朔之咽喉峽口。由於關洞細窄陰暗,引道坡陡彎急,加之官兵把守,戒備森嚴,給人以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感。金人元好問有吟石嶺關詩一首,曰:軋軋車舟車轉石槽,故關猶復戍弓刀。連營突騎紅塵暗,微服行人細路高。已化中沙休自嘆,厭逢虎豹欲安逃。青雲玉立三千丈,元只東山意氣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