繩經,古代印度的一類著作。也譯作《準繩經》、《蘇爾瓦經》、《蘇爾瓦修多羅》。梵語字根sulv意為量度,構成名詞即為繩索。著作內容均為傳授與建造祭壇有關的知識。傳留至今的有7種,後人以其作者命名:《寶陀耶那(Bodhayana)》、《阿跋私壇巴(Apasthamba)》、《迦陀耶耶那(Katyayana)》、《摩那瓦(Manava)》、 《梅特拉耶納(Maitrayana)》、《伐拉哈(Varaha)》、《瓦都拉(vadhula)》。其修撰年代眾說不一,一般認為在公元前8—前5世紀。這類著作內容大多與數學有關,故也譯作《數經》。其中講到在築壇和禮拜時如何使用繩子、標竿和水鐘,如何確定方向。對各種形式的祭壇的幾何圖形進行了研究。由此在很長時期內古印度把幾何學稱之為蘇爾瓦。這類著作研究了正方形、直角三角形、邊長為整數的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矩形、等腰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等腰梯形、菱形等的性質,得到了一些定理;知道如何從面積為A的正方形求得面積為nA的正方形,以及面積極近似為A的圓形;已知道運用分數。在《寶陀耶那繩經》等書中運用分數給出了的近似值,精確性很高。《摩那瓦繩經》中給出=,等等。寶陀耶納等還求得了一些特殊的多元聯立不定方程組的正整數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