繩武橋

繩武橋

石橋,始建於1868年秋,1869年春建成。正橋長60餘米,連引橋約百多米,寬約3米,兩側建有扶欄。此橋名叫“繩武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繩武橋
  • 始建於:1868年秋
  • 建成:1869年
  • 橋長:60餘米
建築特色,流傳歷史,

建築特色

廉江市良垌鎮岐嶺村村前的南橋河上有一座100多年歷史的石橋,造型奇特,古樸而又不失大氣。河水輕輕地、緩緩地拍打著石橋的幾根粗大的橋墩,發出微微的呼聲。

流傳歷史

為何稱此名?據村中資料記載,岐嶺村開基祖江誠和,家境富裕,行善積德。地處高雷廉瓊交通要道的良垌南橋河兩岸,被寬深的河水阻隔。雖然其先祖父江浩然捐資設義渡已40年,然而年年洪水泛濫時,船不敢渡,交通斷絕。為改變這種局面,江家以誠和、式和弟兄名義興建石橋,石橋建成高於洪水位,四個船孔可過木帆船,闊長牢固的大型石橋,名為“繩武橋”,取“承先志,繩祖武”之義。
繩武橋建成之日,地方官員、各地名流都來參加通橋慶典。當時石城縣知事伊紹監撰寫勒石的《新建繩武橋記》,高度評價了江家建橋的善舉。百年來,繩武橋利人濟物,造福萬民,同時也成為抗日戰爭時期的戰略要地。1943年,日軍企圖炸毀此橋,隔斷高雷廉瓊交通要道,炸彈落在橋側的沙灘上,沒有爆炸。此事引出多種說法:有人說是江家祖先顯靈,不讓炸橋;有人則發現魁星公手執之筆歪斜了,於是就說是魁星公用筆一撥,炸彈落到了沙灘上。
據村中老人回憶和資料記載,當時石橋東西兩端各建一亭,西亭跨立橋上,兩面正項石刻“繩武橋”,兩旁刻聯:“繩陳繼始先猶行率乃,武接遵同軌有極歸其。”行人車馬必須穿亭而過。此亭側旁10米處是南溪村口魁星樓,夏夜清風習習,流水淙淙,明月當空,波光閃閃,沙灘潔白,四野寂靜,南溪村的青少年男女,多到此橋乘涼,對面排坐石欄上,談天說地,這就是一道令人回味的景觀。
東亭是一大茶亭,名為“綠野亭”,建在橋旁的大榕樹下,為過往路人提供茶水。亭的三面是通花牆,裡面架有闊長石板,方便過路者小憩或夜宿。亭內豎有大理石碑多塊,分別刻了狀元林召棠、知縣伊紹監、宗人江熙和等人為繩武橋撰寫的文章。東橋頭還可作為碼頭,有石級下到河灘,方便挑夫為木帆船上落貨物,長期有載貨木船在此停泊。
歲月滄桑,許多往事已被雨打風吹去。現在,良垌南橋河上,留存的只有繩武橋依舊安穩地橫跨在南橋河上,成為連線兩岸的交通通道。石級依然延伸到河水中,附近村民還沿著石級經常到河中游泳,在河邊洗衣服。河水清澈,靜靜地從橋底下流過。兩岸翠竹青青,倒影在水中,形成一幅幅優美的水彩畫,令人不禁想起古詩:“小橋流水人家。”
煙雨中迷亂了小船的身影,似在天上,猶在水中。水鳥的啁啾,輕吟淺喚,是揉進河中的纏綿。那聲音是柔弱的、蒼涼的、嘶啞的,那是對生命和生活渴念和思慕的聲音。我們站在石橋上,驚動了的水鳥從河中的草叢中飛起,鳥聲叫響起來,震驚了河上的天空、樹木和我們。這獨特的水鳥聲音,就這樣駐進了我記憶的深處。
河岸上,竹林旺盛,竹子的種類單調,是那種挺直的青節竹,當地人不修飾它們,任竹子瘋長,密密層層,綠得扎眼,綠得拒人。與石橋相互襯托,美得自然,美得清純。
河水很清很清,立在石橋邊,能看到整座石橋及一塊塊大石壘成的橋墩倒影在水中,連大石頭的紋理也看得清楚。岸上有座橋,水中有座橋,水中的橋在岸上,岸上的橋在水中。河邊長著淡綠色的水草,在水流衝擊下,如女孩在風中飄飛的秀髮一樣舒展開來,情絲幽長。
煙雨中的百年石橋,令我想起那年到水鄉周莊觀看石橋的情景。那天也是一個煙雨朦朦的日子,周莊的石橋是那樣安靜,是那樣富有詩情畫意。相比,眼前的繩武石橋並不遜色,並不缺乏那種韻味。
河水粼粼,兩岸幽幽。石橋在陽光中的安詳、寧靜的身影,猶如一尊古老的雕塑,飽賞了清風明月,清山綠水。百年繩武石橋,一幅古樸至今的畫,一首風雨不動的詩。
繩武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