繅絲行

《繅絲行》是南宋詩人范成大創作的一首樂府詩。首句化用《漢童謠》,以小麥、大麥生長情況喻繅絲勞作,第二句寫天氣,第三、四句寫煮繭,第五、六句寫抽絲。前面六句描寫的勞動場景是輕鬆、快樂的,節奏也明快、流暢,描繪出了農村婦女快樂勞動的氣氛,可見出其品質的可貴。第七、八句情調急轉,寫明今年因稅重農婦們的辛勤勞動雖然獲得了成果,但這成果不是供自己享受,說明蠶農生活十分艱苦,快樂的氣氛蕩然無存。最後兩句將反映農村織婦的辛勤勞動與揭示封建剝削結合起來,這兩句與上文互相映襯,增強了詩的藝術感染力,體現了現實主義精神。

這首歌行體詩反映了農村婦女的勞動生活,揭示了封建統治階級對農民的殘酷剝削。全詩語言優美、輕快而含蓄。但整個故事辛酸而悲涼。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繅絲行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體裁:樂府詩
  • 作者:范成大
  • 作品出處:《石湖居士詩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繅絲行
小麥青青大麥黃,原頭日出天色涼
婦姑相呼有忙事,舍後煮繭門前香
繅車嘈嘈似風雨⑥,繭厚絲長無斷縷
今年那暇織絹著,明日西門賣絲去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繅(sāo)絲:把蠶繭浸在熱水裡,抽出蠶絲,纏繞在絲筐上繞成絲線,便於紡織。行:一種樂府詩體,與“歌”並稱,或泛稱為“歌行”。
②小麥、大麥:秋麥、春麥。二者播種時間不一,成熟時間也不一樣。“小麥”句:化用《漢童謠》:“小麥青青大麥枯,誰其獲者婦與姑”,喻指繅絲是農村中婦與姑的勞作。
③原頭:原野的地頭。日出:指天晴。天色涼:天氣涼爽,正是繅絲的好時候。
④婦姑:媳婦和婆婆。有忙事:即趕趁此良好天氣抓緊繅絲。
⑤煮繭:蠶繭成熟,必須及時煮死蠶蛹,否則繭內蠶蛹化蛾,咬破繭而出。就不能繅絲了。
⑥嘈(cáo)嘈:象聲詞,形容繅車在繅絲急轉時發出的聲響。
⑦縷(lǚ):線。這裡指蠶絲。
⑧著:穿(衣),指穿絹衣。
⑨西門:泛指賣絲交易市場。

白話譯文

小麥兒青青大麥兒黃,日出原野氣候正涼爽。
姑嫂相呼一片繅絲忙,屋後煮繭屋前飄清香。
繅車飛轉嘈嘈似風雨,繭厚絲長不斷韌性強。
今年哪得閒暇織綢絹,明日及早賣絲西門上。

創作背景

傾訴農民生活困境的詩篇,自古就有。《詩經》中許多著名作品,都顯示農業社會生產者的痛苦。范成大這首《繅絲行》,正是繼承這個傳統,體現了詩歌興觀群怨的作用。這首詩是范成大早年居家時所作。該詩約作於宋高宗紹興二十年(1150年),與《樂神曲》、《田家留客行》、《催租行》為一組。自注云:“以下共四首,效王建。”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繅絲行》是一首樂府詩,自注云:“效王建。”表明是學王建樂府詩的風格。王建是中唐詩人,善長樂府詩,與張籍齊名。其樂府詩富於生活氣息和現實主義精神,並善用民間口語入詩。范成大的詩正是體現了這些特點。
就詩歌主題來說,《繅絲行》並沒有超出唐代詩人聶夷中的《詠田家》。但聶夷中只是農民生活的旁觀者,而范成大不同。他本人愛田園,也熟悉田園,他筆下的農村題材作品,不但有詩人的觀察,更重要的有詩人感情的參與。所以,詩歌感人重以情,勝於重以理。宋詩好理,范成大的田園詩,卻更多感情色彩,這正是他的田園詩被人稱許的重要原因之一。《繅絲行》感情上的處理,最見特色。
全詩八句,感情色彩卻有一個激烈相反的轉折。前六句,基調是輕鬆、歡樂,節奏是明快、流暢的,給人一種“農家樂”的情味。寫農村中忙碌的繅絲情景,有濃郁的生活氣息,風格明朗疏快。一、二句展示在眼前的農村景色,是鮮麗多彩的。青黃相間的麥田,原野盡頭一輪冉冉上升的紅日,陣陣涼風,使人覺得這個村子美麗、富庶。不過,在“小麥青青大麥黃”的“青黃”二字,仿佛記起“青黃不接”這個農村最困難的時刻。所以,首兩句詩,以鮮明的農村畫面,奏出一首和平寧靜的樂曲。
第二聯寫人事;姑婦相呼,同心合力,煮繭繅絲。在江南農村,繅絲是一件大事,要抓緊季節、天氣,繅出來的絲質量才能上乘。因此,這正是農婦們最忙碌的時刻。相互的呼喚和陣陣的繭香,似乎又渲染了人們歡愉的心情,當然也包括對勞動產品質精量多的希望。詩歌仍在歡樂暢快的調子中發展。
繭煮熟了,絲抽出來了,繅絲車開動了,一片又急又響的聲音,使每個農婦心暢神怡:收穫很非常豐富,的確,“繭厚絲長無斷縷”,今年的勞動並沒有白費,這非常令人欣慰。詩歌發展到此,歡樂的調子進入高潮, “農家樂”的樂曲似乎迴蕩在這美麗而忙碌的江南農村中。
范成大的高明在於,使詩歌七、八句的情緒轉折,和當時社會的內在矛盾一致,讓詩歌更深沉地表達了詩人感情的波瀾。第七句“今年那暇織絹著”,對前六句情緒是陡然一反:雖然繅出好絲,但今年卻沒有功夫去織絹了。絹是成品,是衣料,到市場出賣,可以賣較高價錢。對於農戶,賣絹的收入當然比出賣原料的絲多得多。但是,今年居然“無暇”織絹,因為明天便要賣絲,為的是救窮:解救眼前青黃不接的困境。至此,歡樂情調一掃而空,代之以悲憤氣氛。農婦辛苦養蠶繅絲,非但自己不能織絹做衣,甚至不能織絹出賣,因為眼前實在活不下去了,只能憑這點蠶絲救窮解窘,心中悲憤,盡在不言之中。 最後兩句實在是前六句向更深層次的突破。雖然在情調上大起大落,但讀者讀後掩卷,仍然可以摸出此中脈絡。前面寫天氣好,寫農婦忙,寫繭絲好,節奏快速流暢,實際上為了一個目的:趕時間去賣新絲,希望得個好價錢。對解除眼前困境有更大幫助。同時,養蠶繅絲本來是江南農村一項重要剮業,農婦年年如此。前六句寫的,是一般年份也出現的情況。第七句突出“今年”不能織絹,時間的強調,更使人覺得農村破敗衰頹的趨勢,也暗示當時社會經濟的衰微。從農村經濟的衰落,也使人覺得詩歌的轉折當在情理之中。
這首詩雖然情緒上大起大落,卻仍然沒有發展到劍拔弩張的感情爆發。撇開內容不說的話,《繅絲行》的語言仍然是值得欣賞的。南宋人好用僻典,一首好詩往往置一二僻典,使人不得其解。范成大也沾此習,但是,在他的田園詩中卻很少用典,這一直是人們稱讚的做法。少用典或不用典,對范成大田園詩的流傳,有更大的作用。

名家點評

南通市作家協會理事、南通市詩詞協會副會長王美春:《繅絲行》這首歌行體的詩作真切地反映了從事家庭絲紡織的農村婦女的勞動生活,並巧妙地揭示了封建統治階級對她們的剝削。這首詩的妙處不僅在於傳神地描繪了婦姑繅絲的情景,還在於以此來襯托“今年那暇織絹著,明日西門賣絲去”,將反映農村織婦的辛勤勞動與揭示封建剝削結合起來。這兩句與上文互相映襯,增強了詩的藝術感染力。(《歷代紡織詩解析》)

作者簡介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詩人。字致能,又字幼元、友生,號山中居士,又號石湖居士,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紹興年間進士,歷任知處州、知靜江府兼廣南西道經略安撫使、四川制置使、參知政事等職。曾使金,堅強不屈,幾被殺。晚年退居故鄉石湖,卒諡文穆。其詩題材廣泛,與陸游、楊萬里、尤袤齊名,稱“中興四大家”或“南宋四大家”。又工詞,文賦也享有盛名。著作頗富,傳世作品有《石湖居士詩集》《石湖詞》《桂海虞衡志》《吳船錄》《吳郡志》等,存詩1900多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