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峙黃米,山西省忻州市繁峙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繁峙縣屬於暖溫帶半乾旱大陸性氣候,一年四季分明,春季乾旱、低溫、風大,夏季高溫、多雨、日照長,秋季少雨、天高晴爽,冬季寒冷、少雪、多風。降雨集中、西北風長年不斷、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符合黍子的生長發育。繁峙黃米,新鮮黃米呈金黃色,米粒均勻團圓,黃米蒸熟後、黃米磨麵做成的糕口感軟筋,味道清香。黃米是北方一種糧食,是去了殼的黍子的果實,比小米稍大,顏色淡黃,煮熟後很黏。初加工時就能做出許多花樣,再細加工,或煎,或炸。黃米已經成為一種有營養的粗糧。
2017年4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繁峙黃米”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繁峙黃米
- 產地名稱:山西省忻州市繁峙縣
- 品質特點:口感軟筋,味道清香
- 地理標誌: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國家農業部2017年第2520號公告
- 批准時間:2017年4月20日
產品特點,品質特性,藥用價值,產地環境,土壤地貌,水文情況,氣候情況,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
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繁峙黃米,新鮮黃米呈金黃色,米粒均勻團圓,黃米蒸熟後、黃米磨麵做成的糕口感軟筋,味道清香。繁峙黃米蛋白質含量在11.5%-13%之間,直鏈澱粉含量在1.6%-2.3%之間,鋅(Zn)含量在16.35毫克/千克-27.73毫克/千克之間。黃米是北方一種糧食,是去了殼的黍子的果實,比小米稍大,顏色淡黃,煮熟後很黏。初加工時就能做出許多花樣,再細加工,或煎,或炸。黃米已經成為一種有營養的粗糧。
藥用價值
黃米性味甘、平、微寒、無毒,不僅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也有一定的藥用價值,是中國傳統的中草藥之一,《內經》《本草綱目》等書中都有記述。據《名醫別錄》記載:黃米“入脾、胃經”,功能“和中益氣、涼血解暑”。煮熟和研末食,主治氣虛乏力、中暑、頭暈、口渴等症。黍米“入脾、胃、大腸、肺經”,功能“補中益氣、健脾益肺、除熱愈瘡”。主治脾胃虛弱、肺虛咳嗽、呃逆煩渴、泄瀉、胃痛、小兒鵝口瘡、燙傷等症。
產地環境
土壤地貌
繁峙縣可耕地面積54.25萬畝,人均耕地近4.5畝,全縣耕地土壤類型分為五個土類(山地草甸土、山地棕壤、褐土、草甸土、水稻土),主要土類為褐土,占總面積的84.32%,分布於海拔900-2000米的低山丘陵地區和河谷平川區。按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繁峙縣土壤總的特點是“缺磷少氮鉀有餘”,全縣耕地養份狀況是有機質1.62-3.23%、全氮0.68-0.74%、有效磷0.056%、速效鉀3-4.6毫克/100克,屬二級以上耕地,非常適宜黍子生長。繁峙縣地處黃土丘陵區,境內山巒重疊,丘陵起伏,東、南、北三面環山,滹沱河由東向西貫穿全縣河谷中部流向代縣,中部狹長的河流谷地為忻定盆地北部邊緣的一部分,全縣地勢由西向東逐漸增高,平均海拔1000米,最高海拔3058米,最低700米。全縣整個大地呈彎弓形狀。境內地形大致可分為三類:河谷平川區(占全縣總面積的11.91%)、丘陵區(占全縣總面積的24.55%)、石山區(占全縣總面積的63.54%)。全縣總的地貌特點是平川少,山地丘陵多(占全縣國土面積的88.09%),地形地貌複雜。
水文情況
繁峙縣共有兩大河流:滹沱河和青洋河。滹沱河是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主要支流之一,發源於縣境東部的太戲山下,向西流入代縣,境內全長約80公里,有大小支流15條;青洋河是大清河水系最上游的支流之一,由神堂堡鄉向東南流入河北省阜平縣。滹沱河和青洋河以及滹沱河支流峨河是長流水河流,其他河是季節性河流。縣內滹沱河階地為極富水區,兩邊山溝溝谷出口處的洪積扇地帶為富水區,山前丘陵區為中等富水區。地下水靜位儲量25.79億立方米/年,調節儲量1.08億立方米/年,動儲量3.12億立方米/年,開採儲量4.2億立方米/年,最大控制深度100-172.17米。各類地下水質優良,屬輕碳酸鈣鎂型水質,非常適合飲用與灌溉,優質豐富的地下水資源非常有利於黍子的生長。
氣候情況
繁峙縣屬於暖溫帶半乾旱大陸性氣候,一年四季分明,春季乾旱、低溫、風大,夏季高溫、多雨、日照長,秋季少雨、天高晴爽,冬季寒冷、少雪、多風。各地年平均氣溫為5.4℃-9.8℃,全年平均降水量為350-1000毫米,無霜期為90-160天。一月最冷,平均氣溫0-4.7℃,七月最熱,平均氣溫24℃-27.4℃,10℃以上的年平均積溫2091.5-3455.1℃。歷年平均日照總時數為2906.5小時,最多年可達3153.2小時,最少年為2527.1小時,作物生長季節4-9月份平均日照1588.3小時。年太陽總輻射能為144.3千卡/平方厘米,比相鄰的五台縣、代縣分別多11.4和3.2千卡/平方厘米,分別比北京、長江中下游一帶多9.3和29.3千卡/平方厘米。氣候以風大、低溫、降水變率大,春旱年份多,無霜期短為主要特點,總之氣候涼爽、降雨集中、西北風長年不斷、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這樣的氣候條件正好符合黍子的生長發育。
歷史淵源
中國栽培黃米(黍子)的歷史十分悠久,山西省已出土黍的遺存,距今有六七千年。在農業的早期階段,耕作技術較低,黍以其生育期短、耐瘠、耐旱,與雜草的競爭力強等優點而受到重視。黍和禾(粟)的分布地區相同,生長習性、栽培要求也相似。所以古農書中多以種禾法以概之。唯於種植安排上有所不同,以其獨特的與雜草競爭能力,故《齊民要術》等把它作為新開荒地的先鋒作物。
中國北方不僅關於黍子的遺址多、時代久遠,而且還發現了黍子的大量野生種和品種類型。《詩經·魏風》中有這樣膾炙人口的詩句:“碩鼠碩鼠,無食我黍”。
2006年,繁峙縣成立山西省繁峙縣黃米種植基地。
生產情況
截至2017年底,繁峙縣黍子年種植面積保持在5260公頃以上,年總產7100噸。
產品榮譽
2017年4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繁峙黃米”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繁峙黃米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包括繁峙縣境內繁城鎮、下茹越鄉、杏園鄉、集義莊鄉、光裕堡鄉、砂河鎮等6個鄉鎮149個村。東至砂河鎮上角峪村,西至繁城鎮西魏村,北至下茹越蘇孟莊村,南至杏園鄉公主村,東經113°11′-113°38′,北緯39°08′-39°18′。
質量技術要求
- 安全要求
繁峙黃米產品符合無公害食品NY5305-2005粟米類產品產地環境條件,以及GB4285農藥安全使用準則等相關標準和要求。
- 特定生產方式
(1)整地:秋收後及時深耕,深度15厘米以上,春季地表化凍4-8厘米時頂凌耙耱,隨後磙地鎮壓。
(2)施足底肥:每畝施1000-1500公斤腐熟農家肥,化肥9-11公斤(其中純N5.3-6.5,P2O53.7-4.5公斤)作為基肥。
(3)選茬口:選擇豆類、薯類、玉米等茬口進行3年以上輪作。
(4)選種:選擇晉黍3號、4號等相同品質特點,抗性和產量性狀優的品種。
(5)種子處理:播種前種子用清水漂洗,清除秕粒雜質,晾乾後用40%拌種雙可濕性粉劑按照種子重量0.4%乾拌,防治黍子絲黑穗病。
(6)下種:播種期為5月20日-6月20日,播種方法採用耬播,行距20-25厘米,播種量每畝1-1.5千克,深度4—5厘米,播種後整壓。播種後遇雨,雨後用輕耙及時耙地破除板結。
(7)中耕除草:生育期間中耕2-3次,第一次在3-4片葉時進行,結合間苗中耕5-6厘米深,徹底清除雜草;10-15天后進行第二次中耕,深8-10厘米,鋤盡行株間的雜草及野黍子,並進行適當培土;第三次中耕在抽穗前進行,深2-3厘米,根據田間雜草和土壤情況靈活掌握。
(8)分次追肥:黍子生育期間追肥1-2次,第一次在分櫱至拔節期進行,每畝追施尿素10-15公斤,第二次在抽穗前,每畝追施尿素6-10公斤。
(9)及時收穫:9月下旬,上部籽粒完全成熟,下部籽粒開始變黃時,及時收穫,收穫後曬乾至水分低於13%時,防潮防蟲儲存,儲存期1年。
(10)加工:根據銷售情況去殼加工為黃米,加工為黃米後及時銷售食用,儲存期3個月。
- 包裝標識相關規定
地域範圍內的繁峙黃米生產經營者,在產品或包裝上使用繁峙黃米的農產品地理標誌,須向登記證書持有人提出申請。並按規定生產和使用標誌,在其產品或其包裝上統一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繁峙黃米”名稱和公共標識圖案結合標註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