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歷史淵源,相關製品及其作品,主要特徵,重要價值,現狀,保護措施,
簡介
績苴歌簡介:
績苴(Ji Ju),就是用苧麻(一種莖桿植物)莖桿外部的一層皮,放在水裡浸透後,用手撕成一根根細長的麻絲,撿接成麻線。它是過去豐順縣湯坑一帶婦女們盛行的一種業餘手工勞動。由於封建社會生產關係與生產力落後的原因,使績苴這手工藝勞動,成為過去貧民階層為解決日常生活、衣著以及用來作為商品交換的一種手段。所以,婦女們一邊手工勞動,一邊唱績苴歌。
歷史淵源
《績苴歌》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象徵。舊《豐順縣誌》上有以下記載:“三區(即湯坑區)人稠……其居鄉者,男則經商、操舟、種蔗製糖、花生制油;女則樵薪、耕種之餘,歲必績織薴布兩匹,以一匹易棉布”,並有“夏布,湯坑產為良……。薴布甲於天下,其色如玉,其縷如絲。湯坑夏布,有長袍一襲輕十兩者,可見其精細之說。可見湯坑夏布馳名,績苴歷史不淺。客家情歌《十二月想妹》中的“正月想妹轉娘家,三斤薴來四斤麻”,就是指婚後的婦女於每年元宵節後回家習績苴、織夏布;並在端陽節前帶回織好的薴布,給夫家父母及丈夫、子女做夏天的衣服。而每年“必績織薴布二匹”,一匹為夏天自用,一匹易棉布做冬服。所以,績苴成了婦女們必不可少的隨身手藝。由於傳統習慣加之風俗所促,使績苴在城鄉中廣為普及,為《績苴歌》的產生,形成了廣泛的社會基礎。
《績苴歌》的歌詞,是在一年四季十二月這個特定內容的基礎上,以不同季節結合每個月績苴、“氽苴”、織布、賣布等特點,通過用敘述的形式,表達了婦女們當時的思想感情,反映了這階層的生活概貌。歌詞樸實通俗,句式節奏鮮明,結構較為規整,是我國民族民間獨特的多段體結構。從所收錄下來的歌詞來看,其中有相當部分是湯坑地區的客家方言,並且又是她們直接的勞動語言和生活語言。“鄉土味”很濃。別外,敘述的事情都是婦女們自己的實踐和感受。女性的特點很明顯。從這方面來看,它可能是婦女們的口頭創作而不可能是某個人的文學作品。因為,過去績苴的都是那些社會地位及文化水平都很低的婦女;個別有地位、有文化的婦女是不會去“習績苴、織夏布”的,不可能有這么細膩的感受。就是有寫,也不至於如此通俗。其次從韻腳的雜亂性來證明它的集體性。歌詞除“四月”、“五月”兩段是“長、陽”同韻外,其它段都是一段一韻的,貫串性及邏輯性較差。可以想像婦女們湊在一塊績苴,你一言、我一語、她一段,把自己在生產勞動實踐中的經驗加以總結,通過樸素的文藝形式得以再現。由廣泛的口頭流傳後,有人予以收集整理而形成今天的績苴歌詞。所以說《績苴歌》有廣泛、深厚的生活基礎,它是廣大婦女們集體的、口頭的、實踐的產物。它符合民歌產生、發展於社會實踐,並且是人民民眾的集體創作這一普遍規律。
相關製品及其作品
1、材料:績苴,就是用苧麻(一種莖桿植物)莖桿外部的一層皮,放在水裡浸透後,用物撕成一根根細長的麻絲,撿接成麻線。
2、工具:柴刀、切皮刀、木棰、梭、績苴籃、竹籮等。
績苴是婦女們盛行的一種業餘手工勞動,由於傳統習慣加之風俗所促,使績苴在城鄉中廣為普及,為《績苴歌》的產生。
主要特徵
目前,湯坑地區流行的《績苴歌》有三種表現形式:(一)是“有字無調”,只有歌詞,沒有曲調。《績苴歌》詞純粹只用念白的形式;(二)是因為“有字無調”而用豐順山歌套唱;(三)是“有字有調”,但“字同曲異”。為什麼同一素材而又有幾種不同的表現形式呢?我們來分析比較一下,豐順山歌為什麼流傳之廣泛而不至於走樣呢?這是因為,它一開始就是有字有調,流傳之中是連詞帶曲,比翼而飛。後來人們熟悉了它並且自由地運用在自己的具體實踐中,形成字異而曲同。而《績苴歌》則剛好相反,它一開始可能是有詞而無曲,自從有人收集整理文字本後,則有了一個比較準確的依據了,以至今天大致還“字同”。
重要價值
一、《績苴歌》的倖存,證明中國古老的音樂沒有完全消失,它以其大量的曲目、古樂的樂器和自成體系的記譜方法,延續至現在,十多年來《績苴歌》的研究已取的相當成果,《績苴歌》在人類學、語言學、民俗學、中華文化交流史等學術研究方面,有很高的學習研究價值。
二、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績苴歌》古樸優雅、清麗委婉以字行腔,旋法順口,在吟唱之中帶有幾分口語化。不但為本鄉本土的聽眾喜愛,而且受到海外朋友高度讚賞。
三、《績苴歌》的音樂內容來看,它的音樂形象樸實而又準確。勞動人民是音樂創作的主人,她們通過抒發自己的內心感受,為自己的現實描繪了一幅生動的生活畫像。
現狀
苧麻目前無人種植,遂著經濟和技術發展,市場商品的繁榮,現在被紡織品代替了。
青年外出務工經商較多,他們告別了種植苧麻、織布,所以《績苴歌》的歌曲也面臨著被社會淘汰的危險。
保護措施
2009年03月12日,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列入梅州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