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需求變動規律與巨觀政策選擇:中國經驗的理論分析》是2009年12月1日經濟管理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書名:總需求變動規律與巨觀政策選擇:中國經驗的理論分析
- 出版社:經濟管理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年12月1日
- 開本:16
圖書信息,作者簡介,內容簡介,目錄,
圖書信息
叢書名: 當代中國經濟學家文庫
平裝: 248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ISBN: 7509608643, 9787509608647
條形碼: 9787509608647
尺寸: 23.8 x 16.8 x 1.6 cm
重量: 381 g
作者簡介
劉迎秋,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院長兼中國社會科學院學位委員會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民營經濟研究中心豐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社科基金評審組成員,南開大學經濟學博士。1993年獲國務院特殊津貼,1996年評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院級突出貢獻專家。
歷任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室副主任、剮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國民經濟研究室副主任、巨觀經濟研究室主任、所黨委委員,中同社會科學院民營經濟調查與評價中心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副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南開大學、中山大學、西南財經大學、山東大學、北京交通大學、河南大學、重慶工商大學等多所大學的兼職或客座教授。自1980年發表第一篇學術論文以來,先後山版學術專著21部(包括獨著和合著),譯著2部,辭書1部,公開發表學術論文近400篇。包括譯著,獨立完成並在嘲內外公開發表學術成果500餘萬字。1990年完成的博士學位論文《總需求變動規律與巨觀政策選擇一中國(1952~1990年)經驗的理論分析》(陝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於1994年獲團中央、文化部、廣播電視部和新聞出版總署聯合組織評選的“首屆中國青年優秀圖書獎”。另有《中國期貨市場:起步?轉換?發展》(中國經濟出版社1992年版)、《中國經濟成長:格局與機理》(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次高增長階段的中同經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第1版、2007年再版)等多部學術著作和論文獲省部級以上優秀科研成果獎。劉迎秋研究員長期從事巨觀經濟運行、中國經濟發展以及期貨交易和民營經濟理論和實踐的研究。參與和主持完成的中同社會科學院國情調研重點項目《浙汀經驗與中國發展》(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1月版),正式出版後即在國內外產生重大影響。目前正在主持的研究項目有國家重點項目和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項目。
內容簡介
列寧曾指出:“根據書本爭論社會主義綱領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深信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今天只能根據經驗來談論社會主義。”(《列寧全集》第27卷,第480頁)《總需求變動規律與巨觀政策選擇:中國(1952-1990年)經驗的理論分析》的全部分析和研究正是以這樣一種思想為指導、以我國近40年經濟發展的經驗為背景、緊緊圍繞總需求變動展開的。其論證主題是總結我國總需求變動的歷史經驗,揭示我國總需求變動的內在規律,闡明調節需求、推進供給的巨觀政策原理。全書分7章,主要闡述了以下內容:
第1章作為開篇,首先扼要說明了研究我國總需求變動規律的意義、方法以及展開研究的內在邏輯。在理論上,這一章的獨到見解主要有兩點:(1)明確指出了單純的、僅僅注重某一方面的短期對策研究,是不可能全面認識和正確解決我國經濟發展中曾經出現、今後還有可能發生的“需求膨脹”或“市場疲軟”這類問題的。只有深入、系統地研究我國總需求變動的內在規律,才能做出正確的巨觀政策選擇。(2)強調研究我國總需求變動必須從實踐出發,以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為指導,在統計檢驗基礎上把短期分析與長期分析、總量分析與結構分析、實證分析與規範分析結合起來,反對和摒棄僅僅從本本、抽象原則和“應該怎樣”出發那樣一種“經院式”、“演繹推理”式的方法論傾向。
第2章是為展開理論分析做“必要理論鋪墊”和“實證材料準備”的一章,主要闡述了總需求及其構成、總需求變動的涵義及其形式、我國總需求以及總供給的測定等幾個問題。這一章主要提出了以下四個新的見解:(1)在區分需要與需求、有支付能力的總需求與總有效需求的基礎上,把我國總需求歸結為有支付能力的總需求,即各類現金支出和國家計畫撥款支出的總和。(2)從總需求變動與總供給變動相互關係的角度,概括了總需求變動的二重涵義及其分類。(3)在清理我國理論界對於測定總需求存在的模糊認識基礎上,提出了測定我國總需求必須遵循的“概念源於實踐”、“範圍與廣義市場相一致”、“內容不重疊”三原則。(4)根據上述原則,運用我國現有統計資料,不僅第一次對我國近40年的總需求做出了較為確切完整的測定,而且第一次運用“國民收入係數調整和因素扣除法”對我國近40年的總供給做出了較為確切完整的測定。
目錄
1 緒論
1.1 研究總需求變動規律的意義
1.1.1 “需求調節”抑或“供給推進”:一個懸而未決的經濟學難題
1.1.2 從“總需求膨脹”到“市場疲軟”:客觀現實所給予的啟示
1.1.3 冷靜思考後的答案:要深入研究總需求變動規律
1.2 研究總需求變動規律的方法論
1.2.1 立足現實,以我國實踐經驗為基點
1.2.2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唯物辨證法為指導
1.2.3 實證分析與規範分析相結合、以實證分析為主
1.2.4 具體方法
1.3 展開研究的基本線索
1.3.1 展開研究的前提
1.3.2 理論研究的主題
1.3.3 展開研究的內在邏輯
2 總需求變動的基本涵義
2.1 總需求及其構成
2.1.1 需要與需求
2.1.2 總需求、有支付能力的總需求與總有效需求
2.1.3 我國總需求的構成
2.2 總需求變動的涵義與形式
2.2.1 總需求變動涵義的界定
2.2.2 總需求變動的形式
2.3 我國總需求的測定
2.3.1 測定我國總需求的基本原則
2.3.2 測定我國總需求的方法
2.3.3 對我國總需求的具體測定
2.3.4 我國總供給的測定
3 總需求的周期變動
3.1 我國總需求變動周期的實證考察
3.1.1 “科爾內教條”質疑
3.1.2 我國總需求變動的周期及其類型
3.1.3 我國總需求周期變動的特點
3.2 總需求周期變動的根本原因
3.2.1 導致我國總需求周期變動的主要因素
3.2.2 我國總需求周期變動的根本原因
3.3 總需求周期變動的再生機制
3.3.1 消費需求的變動與總需求周期
3.3.2 投資周期與總需求周期
3.4 我國總需求周期變動規律及其意義
3.4.1 我國總需求周期變動的物質基礎
3.4.2 認識總需求周期變動規律的意義
4 消費需求的不斷上升
4.1 消費需求不斷上升假定
4.1.1 人均消費需求函式
4.1.2 實際人均消費需求與長期人均消費需求差額模型
4.1.3 C.變動類型
4.1.4消費需求不斷上升的約束條件
4.2 我國消費需求不斷上升的特點及其必然性
4.2.1 人均消費需求差額模型的套用
4.2.2 我國消費需求上升的特點
4.2.3 我國消費需求不斷上升的必然性
4.3 消費需求上升的數量界限
4.3.1 消費需求上升的數量界限
4.3.2 消費需求不斷上升規律與“市場疲軟”
4.3.3 消費需求不斷上升規律與“消費需求膨脹”
4.4 消費需求不斷上升規律的作用及其實現
4.4.1 消費需求不斷上升規律的作用
4.4.2 消費需求不斷上升規律的實現
5 投資需求的長期增長
5.1 投資需求長期持續合理增長模型
5.1.1 人均收入增長目標下投資需求的理論增長模型
5.1.2 投資需求長期持續合理增長模型
5.2 我國投資需求長期增長的基本特徵
5.2.1 投資規模成倍擴大,但發展水平不穩定
5.2.2 長期存在投資需求正負缺口,但實施改革前後相比缺口分布存在明顯反差
5.2.3 實際投資率持續上升,大多數年份高於合理投資率
5.2.4 投資需求在短期波動中高速增長,實際增長率高於合理增長率
5.3 我國投資需求長期高速增長的客觀動因
5.3.1 人口持續增長條件下人均收入不斷提高和人均消費需求不斷上升
5.3.2 勞動力無限供給條件下的資本拓寬與資本逐步深化
5.3.3 經濟發展過程中產業結構的轉換
5.4 投資需求高速增長非持續和投資膨脹的發生條件與機制
5.4.1 傳統體制下投資需求的高速增長非持續
5.4.2 雙重體制下投資需求的持續膨脹
5.4.3 尊重規律,實現投資需求長期持續合理高速增長
6 總需求變動的供給效應
6.1 總需求結構變動及其產出效應
6.1.1 總需求結構變動的基本特性
6.1.2 投資抑制消費的“逆霍夫曼定理”效應
6.1.3 消費誘發投資的需求牽動效應
6.2 需求總量變動的供給效應
6.2.1 需求總量擴張和收縮的涵義
6.2.2 我國需求總量擴張或收縮“過度”與否的區分
6.2.3 需求總量過度擴張下供給的增長及其負效應
6.2.4 需求總量過度收縮的供給效應及其代價
6.2.5 需求總量適度擴張和收縮的必要性及其意義
7 調節需求、推進供給的巨觀政策選擇
7.1 推進供給始終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主題
7.1.1 把推進供給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題的原因
7.1.2 推進供給的本質內容
7.2 推進供給必須以調節需求為基本手段
7.2.1 對“需求調節論”與“供給推進論”的再評價
7.2.2 調節需求的政策選擇依據
7.3 調節需求、推進供給的政策選擇及其實現
7.3.1 總量調節與結構調節並重、以結構調節為主,是調節需求、推進供給的根本政策擇
7.3.2調節需求、推進供給政策選擇的實現
附錄
1. 總需求與總供給計算程式及程式使用說明
(I) 程式使用說明
(Ⅱ) 電腦程式
2. 國家統計局制定的《社會總需求與社會總供給的平衡測算方案》
(I) 總需求
(Ⅱ) 總供給
(Ⅲ) 供需差額及差率
3. 主要參考文獻
(I) 中文著作
(Ⅱ) 中文學術論文
(Ⅲ) 英文論著
(Ⅳ) 統計文獻
原版後記
再版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