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幕僚:在甘迺迪身邊十一年》是2010年9月1日重慶出版集團、重慶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特德·索倫森。
基本介紹
- 書名:總統幕僚:在甘迺迪身邊十一年
- 頁數: 414頁
- 裝幀:平裝
- 開本: 16
圖書信息,作者簡介,內容簡介,媒體評論,目錄,
圖書信息
出版社: 重慶出版集團,重慶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9月1日)
外文書名: Counselor:A Life at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ISBN: 7229024609, 9787229024604
條形碼: 9787229024604
尺寸: 23.6 x 16.4 x 2.8 cm
重量: 699 g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特德?索倫森(Ted Sorensen) 譯者:魏宗雷
特德?索倫森,出生於內布拉斯加州林肯市,畢業於內布拉斯加州大學法學院。在首都華盛頓,他以撰稿人和特別顧問的身份,陪伴甘迺迪走過了八年的參議員生涯和三年的總統任期。甘迺迪遇刺後,索倫森又為接任的林登?詹森總統工作了幾個月。期間為詹森寫作了他在國會的第一篇公開演講和第一篇國家聯盟演講;隨後便離開白宮潛心寫作《甘迺迪傳》。1968年,他再次回到華盛頓,幫助羅伯特?甘迺迪競選總統。2007年3月9日,索倫森與時任參議員的歐巴馬在紐約凱悅格蘭特大酒店展開對話,並公開表示支持歐巴馬參加2008年總統競選。他在歐巴馬的總統競選中表現活躍,並為歐巴馬2009年的就職演講提供幫助。
內容簡介
《總統幕僚:在甘迺迪身邊十一年》在這本萬眾矚目的回憶錄里,約翰?甘迺迪總統最親密的白宮幕僚特德?索倫森,首次向讀者完整呈現了他輔佐甘迺迪的親身經歷。那是美國歷史上最具戲劇色彩的激情歲月。索倫森以細膩的筆觸,將他為甘迺迪總統參謀獻策的特殊經歷娓娓道來,在甘迺迪最關鍵的政治歲月里:登月計畫、豬灣事件、古巴飛彈危機、民權法案等……首次核戰爭一觸即發的敏感時刻,年僅34歲的索倫森被甘迺迪委以重任,起草了重要密函給當時的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政海浮沉,爾虞我詐,索倫森始終沒有失去對理想的追求,為促進和捍衛社會的自由和平鞠躬盡瘁,這也正是他走向華盛頓走向白宮的初衷。
《總統幕僚:在甘迺迪身邊十一年》獨樹一幟,是一部眾人翹首以盼的宏篇巨作,它發人深省,昭示歷史,使讀者為之折服。作者的人生堪稱一部傳奇,可以說正是他塑造了甘迺迪總統,成就了美國最偉大的一代總統的豐功偉績。
媒體評論
特德?索倫森這部口人心弦、真切動人的回憶錄,清晰再現了美國歷史上那個受人尊崇的時代,衝擊著美國人對政治的冷嘲熱諷,喚起我們的理想主義,重新點燃我們的想像力,讓我們認識到國家的成就,回響時代的召喚。這將是一本世代傳誦的經典。
——巴拉克?歐巴馬(美國總統)
回憶錄作者給我們帶來的往往是孤芳自賞、沉悶無趣的“內幕”,終於,我們在這裡發現了一個令人眼前一亮的例外。特德?索倫森的《總統幕僚》是一份難得的禮物,是對歷史的還原。
——羅伯特?卡羅(著名傳記作家、兩度普利茲獎獲得者)
目錄
特德?索倫森介紹
特德?索倫森主要著作
中文版序言
名人推薦
譯者序
作者聲明
本書緣起
序言
第一部分 內布拉斯加州,林肯市,1928~1951年
我始終懷念著那個生我養我的地方——安全、祥和、井然有序;那裡孕育了我的童年,並為我的生活和事業打下了基礎。我一直將內布拉斯加視為心靈聖地,它對我年輕時的世界觀有著極深的影響。
第1章 尋根
第2章 母親
第3章 父親
第4章 童年手足情
第5章 教育
第6章 心的召喚
第二部分 華盛頓1951~1964年
當歷史的最高法庭對我們每個人進行審判時——判斷我們是否對我們的國家盡了最大的責任的標準,是我們對這四個問題的回答:我們是真的勇士嗎?是真的捍衛公正的人嗎?是真的保持忠誠的人嗎?是真的勇於奉獻的人嗎?
第7章 前往華盛頓
第8章 初遇甘迺迪
第9章 還原真實的甘迺迪
第10章 甘迺迪的私生活
第11章 為甘迺迪參議員工作
第12章 總統撰稿人
第13章 當仁不讓
第14章 信仰天主教的總統候選人
第15章 漫漫競選路
第16章 1960~1961年的總統過渡期
第17章 總統幕僚
第18章 總統的演講
第19章 甘迺迪總統的天才內閣
第20章 我與副總統的矛盾
第21章 我與甘迺迪一家
第22章 甘迺迪政府的民權法案
第23章 占巴飛彈危機
第24章 甘迺迪總統的外交政策
第25章 甘迺迪總統的新聞發布會
第26章 籌備連任競選
第27章 甘迺迪之死
第28章 繼任總統詹森
第三部分 紐約,1965~2007年
我在甘迺迪身邊的那11年是很愉快的,在這裡從事私人法律業務則不然,它充滿挑戰,富於變化,使人有成就感;更重要的是,它好比一場其樂無窮、永無止境的探險,總能發生離奇的故事,遇到非凡的人物。
第29章 生活與寫作
第30章 紐約新生活
第31章 律師生涯
第32章 重返政壇
第33章 被提名中情局局長
第34章 家庭與健康
後記
致謝